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长膜壳绦虫)的染色体研究,国外已有报告(Jones,1945;Kisner 1957;Douglas,1962)认为该虫染色体数目为2n=12,但均未作染色体组型分析。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秋水仙素短期体外培养——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技术,研究了缩小膜壳绦虫的染色体组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5—1986年,我们在泾县包合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可感染于人的缩小膜壳绦虫(成虫)及其终宿主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链形多头绦虫(蚴虫)及其中间宿主野兔,是安徽省的新发现。 一、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取自1985年1月15日和1986年1月15日采到的两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986年1月13日采到  相似文献   

3.
1998年期刊目录索引选(动物部分)(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无脊椎动物遗传(染色体、同功酶)、形态、分类、寄生虫学等盘旋线虫属一新种———细尾盘旋线虫(线虫纲:垫刃目:纽带科)刘维志赵洪海段玉玺动物分类学报1998,23(3):225~228膜壳绦虫属二新种(绦虫纲:圆叶目:膜壳科)林宇光李海云洪凌仙动物分...  相似文献   

4.
刘国章  何麟 《遗传》1988,10(1):24-25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染色体的研究,国外已有二位学者作了报告。美国Jones(1945)[5]报告该虫染色体数目为10(2n=10);苏联Bovt (1973)[4]研究结果是16 (2n=16)。为了进一步了解犬复孔绦虫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着宿主性的差异以及比较我国的虫种与外国的虫种有差异,我们对广州地区的猫和家犬体内寄生的犬复孔绦虫作了染色体数目计数和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5.
宁长修  倪涛 《四川动物》1989,8(4):35-35
1982~1985年我们在湖北的通山县、应城县、天门县、宜昌县及神农架林区对寄生鼠体而与人有关的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ninuta及鼠体外寄生蚤类进行了调查。方法将捕到的鼠进行编号,种类鉴定,解剖观察。如阳性取出虫体鉴定虫种。对鼠体外寄生蚤进行收集并鉴定种类,观察体内是否有自然感染的似囊尾蚴。结果在582只鼠中共检出阳性鼠165只,阳性率28.3%。其中微小膜壳绦虫的阳性率为11.8%(69/165),缩小膜壳绦虫阳性率为19.0%(111/165)。在阳性鼠中同时感染两种膜壳绦虫者有15只,阳性率2.5%(15/165)。各地区…  相似文献   

6.
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1819)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据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统计已达70例。国外也有成批病例发现的报告。作者在研究了长膜壳绦虫染色体数目统计和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又对该虫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观察了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形态学的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关细胞学方面的知识。材料与方法从鼠小肠获得活的长膜壳绦虫,用生理盐水漂洗3~4次,直至洗去虫体表面的污物为止。切取虫体的成熟节段,置于含有秋水仙素终浓度为10微克的199培养液中,在37℃温箱内连续培养4小时。用解剖针在虫体的生殖系统部位,撕剥出生殖细胞,然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福建厦门地区寄生于鸭鹅类的膜壳科绦虫计5属9种。实验阐明了5种绦虫的生活史,其中有三种生活史为我国首次报告。厦门地区有5种嵌水甲壳类可作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其中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是矛形剑带绦虫和片形皱缘绦虫的审间宿主,不等异介虫(Heterocypris anomala)为新发现的棘盘双睾绦虫的中间宿主,介虫(Cyprinotus sp.)为新发现的美丽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膜壳科膜壳属绦虫二新种,即卷尾膜壳绦虫Hymenolepis chibiae sp.nov.和三宝鸟膜壳绦虫H.abundus sp.nov.卷尾膜壳绦虫标本采自福州的黑发冠卷属Chibia Hottentotta Brevirostris;三宝鸟膜壳绦虫标本采自福州的三宝鸟Euryst9omus orientalis abundus均为肠道寄生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人体所致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阐明微小膜壳绦虫病发病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地区1例微小膜壳绦虫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结合文献报道对其流行病学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人体感染少数微小膜壳绦虫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感染严重时,尤其在儿童可表现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症状,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鼠害防制是控制该病感染和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胎生蜥蜴的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第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外),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将其配成18对,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把它们分成3组,第Ⅰ组只有第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9.0%),第Ⅱ组包括第2、3和4对染色体(9.0%>相对长度>7.0%),第Ⅲ组包括第5~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0%).  相似文献   

11.
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Rudolphi,1819)]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1990—1991年我们在雅安市大足鼠(Rattus nitidus Hodgson)、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Palla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体内查到此虫种,将3种鼠体内的10条完整虫体用70%酒精固定,用苏木素—卡红染色制片作形态观察。在观察绦虫内部形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1975年11—12月,我们在山东省微山湖地区进行禽类寄生蠕虫调查。共解剖野生鸟类137只,分隶于3目3科7属15种,其中有绦虫寄生的鸟类共103只,占剖检总数的75.1%;所获绦虫标本,经鉴定共有10种,隶于膜壳科(Hymenolepididae)的7属,其中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建立清洁级子午沙鼠种群奠定基础,为制定子午沙鼠寄生虫检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封闭群子午沙鼠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胺菊·氯菊酯、吡喹酮、替硝唑三种药物,分为高、中、低剂量对子午沙鼠用药,观察子午沙鼠体内外寄生虫驱除情况。结果在子午沙鼠体内检出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两种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有鼠肉螨。高、中、低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杀死子午沙鼠体表食肉螨,鼠肉螨用1%的胺菊·氯菊酯药浴子午沙鼠三次即可驱除子午沙鼠体表的鼠肉螨,有螨动物只数为零。吡喹酮中剂量组(31 mg/kg)有完全杀死子午沙鼠体内短膜壳绦虫的作用,且为最佳给药剂量。替硝唑中剂量组(42 mg/kg)为净化子午沙鼠体内鼠三毛滴虫的最佳剂量。结论现有的子午沙鼠体内有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感染,体外有鼠肉螨寄生,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具有选择性驱除这些寄生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许良中  陈红莉 《遗传》1985,7(3):20-22
小鼠骨髓瘤细胞株P3-NS1-1-Ag4-1(简 称NS-1),既不合成免疫球蛋白重链,也不分 泌免疫球蛋白轻链(s],增殖速度很快,融合率很 高,是常用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之一。关于 NS-1的染色体组型,国内尚未见完整的报告, 大多数实验室报告其染色体数是65 II-310 本文 通过显带技术研究了NS-1的染色体组型,结 果染色体数为57。下面报告这方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缅甸陆龟的血液淋巴细胞离体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它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缅甸陆龟染色体数2n=52,这些染色体可分为A、B、C、D、E组。A组:NO_s 1—2,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B组:NO_s 3—6,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C组:NO_s 7—12,除NO 11为亚中央着丝粒外,其余为中央着丝染色体。D组:NO_s 13—15,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E组:NO_s 16—26,大多数为很小的染色体。在染色体组型中,未见异性染色体对。  相似文献   

17.
家兔染色体Giemsa带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是一种常用 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遗传学研究.周 宪庭曾对家兔染色体组型作了研究[1],并测定 了各对染色体定量特征。但由于某些染色体相 对长度、形态特征不明显(如A组4-10号等), 仅用一般方法很难彼此区分,这就迫切需要应 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家兔正常带型进行研究。 基于这种设想,我们对家兔进行了_Giemsa显带。  相似文献   

18.
欧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及G、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可芬 《遗传》1990,12(2):26-27
本文研究了繁殖于新疆的欧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其2n=80,NF=110,和以报道的山斑鸠与灰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差异显著。通过G、C带的比较观测,雌性大染色体为30条,雄性大染色体为31条(其中第6对为不配对单体),雄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性染色体为Z0,其去均为微小染色体。雄性染色体组型的形成和遗传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上海真厉螨的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的研究。上海真厉螨染色体数目表明,其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8,2n=16),雄性体细胞具有8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可分为3组,1—3组,4—6组,7—8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2和3号)、亚中部(4、5和6号)及端点(7和8号)。C-带主要位于着丝点区。第2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及第3染色体的短臂具有插入型C-带,第7和第8染色体为端型C-带。本文还讨论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的组型、性决定、染色体多态现象及其C-带的带型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