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玻璃珠分室培养AM真菌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径0.8mm~1.2mm的玻璃珠为培养基质,建立用于培养纯净AM真菌的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由三叶草、玉米和两个真菌菌种Glomusmosseae和Glomusversiforme在这种培养系统中形成菌根共生体,并获得了相应纯净真菌,每盆可获得多至10毫克干重的菌体.对所得菌体的P、KCu、Zn等矿质养分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玻璃珠分室培养AM真菌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保东  冯固 《菌物系统》2000,19(2):212-216
以粒径0.8mm ̄1.2mm的玻璃珠为培养基质,建立用于培养纯净AM真菌的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由三叶草、玉米和两个真菌菌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versiforme在这种培养系统中形成菌根共生体,并获得了相应纯净纯净真菌,每盆可获得多至10毫克干重的菌体。对所得菌体的P.K.Cu、Zn等矿质养分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从十个不同的层面对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培养方法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评述。认为活体宿主植物盆栽培养法是最简单、最容易、也是最可靠的AM真菌培养方法,玻璃珠分室培养可方便地将培养基质与AM真菌分开,能获得纯净的AM真菌菌体,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AM真菌单孢无菌的分室Ri T-DNA转型胡萝卜根双重离体培养是获得AM真菌纯净菌体和研究AM真菌遗传、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理想方法,以此方法为基础,在根室中补充碳源、在菌丝生长室置换培养基、多次收获菌体的转型根改良双重培养法是提高某些AM真菌孢子产量的力荐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强  王茜  董梅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1):1250-1260
重点围绕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H形分室培养系统、根排斥室培养系统、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体外培养系统、丛枝菌根(AM)真菌与普通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双重培养的改良分室单胞培养系统等7个不同的分室培养装置, 对AM真菌的培养类型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其中, 采用玻璃珠分室培养装置易于将AM真菌与培养基质分开, 能获得大量纯净的AM真菌繁殖体, 用于研究AM真菌对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H形分室培养系统和根排斥室(RECs)培养系统均能够获得连续的、可切断的共生菌根网络(CMNs), 可用于研究植物-植物、植物-昆虫之间化感作用产生的信息交流。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培养系统有益于研究AM真菌对宿主植物在单作和混作条件下生长效应的影响。AM真菌与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为研究AM真菌的侵染过程及生理、生化特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为纯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体系可以获得AM真菌纯净菌体, 是研究AM真菌遗传、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理想方法。以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为基础, 可以在菌丝生长室置换培养基、在根室中补充适量碳源, 并多次收获AM真菌繁殖体。转型根改良双重培养系统是提高AM真菌孢子接种剂产量的有效方法。综上所述, AM真菌的分室培养系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为开展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菌根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体吸附重金属的潜力及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应用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获得丛枝菌根真菌材料,研究了离体真菌菌丝体对pH缓冲体系中Zn、Cd和Mn等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真菌菌丝体对各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差异显著,对Cd最强,Zn次之,Mn最弱。试验条件下,菌体可分别吸附相当于自身干物重1.6%的Mn、2.8%的Zn和13.3%的Cdo吸附于菌丝体的Cd2+绝大部分可以被Ca2+交换吸附。另外研究了宿主植物根系对Cd的吸附作用,证实菌根真菌侵染改变了根系的吸附特性,相对于非菌根根系,菌根的CEC较高,对Cd的吸附能力较强。试验结果为重金属污染条件下丛枝菌根强化根系的屏障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阿魏蘑菌体形态与漆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玻璃珠的添加可改变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漆酶产量在球状菌体条件下高于丝状、絮状菌丝:直径分布在0.2~0.4 mm范围的菌球对漆酶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适合的葡萄糖、玉米粉和麸皮添加量,对直径在0.2~0.4 mm范围的菌球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添加惰性载体同样可以控制菌球的直径分布,但对漆酶的合成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殷红  高杨 《菌物研究》2010,8(1):44-47
S-NU-3-2菌株是对源自药用植物黄檗的内生真菌S6进行诱变获得的小檗碱产量比出发菌株有明显提高的突变株,本研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产量,为开发利用真菌发酵生产植物活性成分的新途径奠定基础。以菌丝生长和小檗碱产量为指标,筛选出了适宜该菌株发酵的基本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和培养温度,并经进一步的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该高产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豆芽汁基本培养基含蔗糖3%,酵母膏0.2%,pH7.0,温度26℃,全光照培养。与初始培养条件相比,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该菌株的小檗碱得率提高了47.2%,菌体生物量提高了24%。  相似文献   

9.
优化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培养条件,提高菌体产量。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影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生长的培养温度、NaCl浓度和pH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NaCl浓度0.75%、温度35℃、pH6.5时菌体产量最高。结论通过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较高的菌体产量,为后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培养和免培养方法研究了一个云南红壤的真菌多样性。扩增的18S rRNA基因片段经过RsaⅠ、HinfⅠ、Hae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培养方法共获得16种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类型(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而免培养方法仅获得了12种RFLP类型。每个代表类型经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免培养方法得到的真菌全部属于子囊菌门。优势物种与Aspergillus niger类似,占免培养真菌的40.9%。其次是Penicillium属和Paecilomyces属真菌,分别占免培养真菌的18%和17%。此外,有13个克隆仅和环境克隆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培养方法获取的真菌包括Ascomycota门(11.5%)、Zygomycota门(86.5%)以及Basidiomycota门(1.9%)真菌,优势克隆来自Mortierella属,占全部培养克隆的55.8%,有21.2%的序列与Absidia glauca相似。两种方法观察到的真菌物种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趋磁细菌WD 1的超微结构 ,菌株WD 1的超薄切片清楚地显示了细胞壁 (CW )、细胞膜 (CM)、细胞内部的聚-β-羟基丁酸 (poly β hydroxybutyrate)和磁小体 (MagnetosomesMS)。建立了菌体和磁小体批量培养和收集的方法 ,经培养每升培养基可获得 1 35mg干菌体。经SEM能谱分析菌体和磁小都含有Fe、Al、Si、P、S、Ca、Zn等元素成分 ;菌体和磁小体中铁的含量分别为 3.07%和84.57%。  相似文献   

12.
趋磁细菌WD—1的超微结构及批量培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趋磁细菌WD-1的超微结构,菌株WD-1的超薄切片清楚地显示了细胞壁(CW)、细胞膜(CM)、细胞内部的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和磁小体(Magnetosomes MS)。建立了菌体和磁小体批量培养和收集的方法,经培养每升培养基可获得135mg干菌体。经SEM能谱分析菌体和磁小都含有Fe、AI、Si、P、S、Ca、Zn等元素组分;菌体和磁小体中铁的含量分别为3.07%和84.57%。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大规模培养海洋真菌和提高获得抗菌物质的几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用不同海水浓度培养基发酵海洋真菌,在供试的10株海洋真菌中,5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明显差异;培养时间不同,6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差别较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AM真菌生活史、遗传特性与纯培养的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丛枝菌根(AM)真菌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通过无性繁殖后代的多核生物,属于单元类群。基于AM真菌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Schü?ler等在真菌界(Fungi)建立一个新门——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并提出了AM真菌最新分类系统:包括1个纲,4个目,7个科,9个属,200余种。虽然该类真菌的分类地位越来越高,但对其生活史和遗传特性了解甚微,而且目前尚未获得纯培养。  相似文献   

15.
宋毅  李松  王正祥 《生物技术》2009,19(6):69-72
目的:缩短糖化酶工业生产菌株黑曲霉A.nigerCICIM GB0506的种子制备周期。方法:对该菌的活化培养基配方及种子制备方式进行改良,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其液体培养方法进行优化。结果:在固体活化培养基中添加0.2%的酵母粉及1%的玉米淀粉,有利于加速菌体生长;加入40粒,粒径3-4mm的玻璃珠130r/min,摇床培养可以获得更为分散、均一的种子液;液体种子制备的较优条件为初始pH4.5,装液量90mL,琼脂加量0.1%,培养天数5d。结论:新的制备工艺使糖化酶种子制备时间较现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的工艺缩短了4d,进行后续糖化酶摇瓶发酵产酶水平是原工艺的1.18倍。  相似文献   

16.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 ,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药用价值而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其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已经阐明 ,从先前的天然采集到现在的菌体人工培养 ,这种根本性的过渡也极大丰富了它的产量和应用。目前对其药用机理已研究清楚 ,药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挖掘和开发这一名贵中药 ,在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霉菌 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 A3菌株经紫外光处理后获得二个综合金霉素能力低微的变种,在最低综合培养基上将二个变种进行适当的混合培养可以促进菌体对金霉素的综合,实验证明一个变种由于它蔗糖酶活力的低弱不能利用蔗糖而正常地生长,另一变种虽然生长良好但综合金霉素的能力几乎完全衰失,经混合培养后的菌体获得了较强的蔗糖转化酶的活力,同时改变了它对有机氮源的利用,和提高了金霉素的生产,朊水解酶的活力在混合培养后的菌体中要比二个变种的强得多。两个变种的混合培养进行单孢子分离的结果,分离出高产量的菌株,但是这种菌株在金霉素产量上常不稳定,经多次接种后有逐渐衰退的现象。作者认为选择适当的变种通过混合培养以提高菌体的生活力和抗生素的产量对工业微生物的菌种工作上将是一个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及( Bletilla striata)是兰科地生型多年生植物,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利用菌根技术进行白及的保护和人工栽培,需要获得白及可培养的内生真菌。该研究以广西野生的白及根和叶为材料,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并结合真菌形态特征,及其核糖体的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分析,确定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2株白及植物90块组织中分离获得37株内生真菌,鉴定为15个分类单元,由9个属组成,分属于2门4纲7目8科,包括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和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伞菌纲( Agaricomycetes)。从根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2种,蜡壳菌属为优势属;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3种,刺盘孢属为优势属;刺盘孢菌属( Colletotrichum)和蜡壳菌属( Sebacina)真菌的相对多度值均达到20%;4株担子菌均分布于根中,叶组织中未有分布。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1.863)高于叶组织(1.098)。该研究结果及其所分离培养的担子菌类真菌,为更好地利用菌根技术进行白及等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是增加单位时间,体积重组蛋白产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获得高密度的同时取得较高的单位时间/体积目的蛋白产率,是高密度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所选用的菌体、构建的表达系统、发酵时pH、溶氧、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温度、质粒稳定性、代谢副产物的限制及时比生长速率的控制等因素有关。试从这些方面加以综述,分析这些条件对重组蛋白生产的影响,介绍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以虫荧光素酶法检验了四株丝状真菌在葡萄糖—无机盐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胞内ATP含量。结果表明,只有当胞内ATP浓度低于10~(-S)mg/ml时,真菌才开始合成胞外纤维素酶(FPA)。以不同浓度的各种碳源培养时,菌体胞内ATP含量只要超过10~(-1)mg/ml,FPA的合成即发生阻遏。菌体胞内ATP含量与FPA合成呈显著负相关。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了菌体培养液中的cAMP含量。在非阻遏条件下,外源cAMP可以提高FPA的合成水平。但外源cAMP不能解除已经发生的酶合成阻遏。菌体ATP和cAMP水平是调节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