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0年,云南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农作物普遍减产,部分地区绝收。是年,位于灾区的哈尼梯田让世人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大灾之年不仅不减产,反而增产?哈尼梯田为何能旱涝保收?  相似文献   

2.
预测未来4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重要影响.传统的积分回归模型和最新的气候预测相结合可能适合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本文首先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我国不同省区玉米产量与气象要素间的相关模型,然后利用最新的气候预测成果探讨了未来4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产量的可能影响,并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如果玉米品种改良以及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速度不变,未来40年我国玉米单产将以减产为主,且随时间递增有减幅增大趋势,但一般在5%以内.A2气候变化情景下,除2021—2030年外,我国玉米减产幅度最大的地区为东北,在2.3%~4.2%;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31年以后减产幅度也较大.B2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地区在2031—2040年减产幅度最大,达5.3%;其余仍以西南和西北地区减产幅度较大.两种情景下,华北地区减产幅度均较小,一般在2.0%以内,而华南地区几乎不变.A2相较B2情景下,除2021—2030年外,其余年代的绝大多数地区减产幅度均更大.各旬降水量在我国北方地区对玉米产量几乎都为正效应,而各旬温度对我国各省区玉米产量一般为负效应.未来我国各省区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仅个别省份减产与降水量减少有关.不同方法对未来我国玉米产量变化的评估结果很不一致.进一步增强评估准确性一要考虑品种和科技进步因素的影响,二要增强各类评估模型的机理性.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对刈割伤害的补偿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保忠  王静  张荣  林魁  魏虹  赵松岭 《生态学报》2000,20(2):344-348
通过1995年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受刈割伤害(模拟动物采食)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在大田实验条件下,刈割处理一般会使小麦生长受阻且减产,即不足补偿。在刈割一半叶片的处理中,拔节期的减产效应重于苗期的减产效应;在苗期处理中,重度伤害(刈割全部叶片的减产效应大于轻度刈割(刈割一半叶片)的减产效应,而拔节期刈割前三位叶片的处理不仅未造成减产,还出现产量的超越补偿,是由于此时小麦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重要的民用和战略物资,棉花生产始终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部分棉区持续性大暴发,仅1992年,长江流域棉区净减产10万吨,黄河流域棉区净减产152万吨,棉铃虫造成的棉花减产幅度达17%...  相似文献   

5.
抗虫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虫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虫害引起的作物减产达总产量的15%,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在我国,因虫害水稻减产在lO%以上;小麦减产近20%;棉花减产在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81—2014年,各区域冬小麦减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2.8%~5.0%.冬小麦减产率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减产率超过20%的事件在豫南地区约10年一遇,豫北的新乡、封丘和濮阳一带约2年一遇;减产率超过50%的事件,在新乡、郑州地区约3年一遇,豫南少遇.豫北及豫中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豫西卢氏、豫西南南阳、豫南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低值区,其他地区为风险中值区.  相似文献   

7.
山东豆天蛾的观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天蛾是山东省大豆的主要害虫,全省历年发生面积约有2,000万亩,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以上,甚至颗粒不收。1954年郓城县12区受害大豆5万亩,平均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析其气候灾损风险变化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依托安徽省74个区县1973—2014年间的冬小麦单产资料,通过气候减产率逐年序列提取了减产年次数、平均减产率、减产极值等9个评价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安徽省北部特别是沿淮地区为冬小麦气候灾损高风险区域;重心迁移模型显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减产率高值区域由北向南呈显著的移动趋势;全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发生中度以上灾损强度的区县个数明显较少;S-模式主成分分析和气候减产率序列表明,1973—2014年间,安徽省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动态特征,其年代际波动和南北区域差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肥水管理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杂交中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密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幅度因年度而异,中等发生年大于大发生年。在同一施氮量下,田水深浅对害虫的效应,因害虫种类而不同,白背飞虱和褐稻虱明显,稻纵卷叶螟和稻蓟马没有差异。杂交中稻在不防治害虫的情况下,因受害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多施氮肥区比药剂保护区减产5成以上;一般施氮水平减产3成;少施氮肥的减产2成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盈江地区,粘虫在1953、1957、1961年间歇发生危害。1966年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及气候等原因,特别自1970年来连续五年发生,已逐步成为盈江地区农作物上一主要害虫。由于粘虫发生来势猛,虫口密度大,危害重时一般被害作物可减产一至二成,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必须研究它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尖翅小卷蛾 Bactra lancealana(Hubner),别名席草螟、席草虫、席草蛀心虫,是黄岩席草的主要害虫。据调查,常年席草减产三成左右,1973年危害凶的田块减产7成以上,严重影响了席草生产。我们在多年调查基础上,1974、1975年继续对尖翅小卷蛾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室内饲养,并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 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14/2015榨季是中国进入食糖减产周期的第1年,食糖大幅减产、国内产需缺口扩大、进口大幅增加。在自动许可制度、糖业企业行业自律等政策的作用下,国内食糖价格明显回升,制糖行业实现大幅减亏,农民收入在糖料收购价格下调的作用下继续下滑。“十三五”期间,糖料面积和食糖产量将在经历一个减产周期后步入上升周期,但增幅趋缓;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拉动食糖消费增长;受供需缺口影响,食糖进口规模巨大;食糖价格在国际市场供需转紧、国内政策支持、行业自律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缓慢回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减产概率的辽宁水稻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语轩  房世波  梁瀚月  周莉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17,37(23):8077-8088
关于灾害风险评价的危险性研究多考虑某一种或者多种灾害的出现概率,由于多数灾害指标难以与作物产量直接相关,常常出现有灾无害现象,难以正确评价灾害风险;依据产量变异的风险研究多从产量变异出发,但对不同减产程度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少。以辽宁水稻减产风险为例,分析了辽宁省水稻歉年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及5%和10%两种减产率等级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平均聚类算法将辽宁省水稻产量灾害风险划分为高、较高、中、低4类风险区。结果显示:水稻单产歉年减产率的分布总体呈中部、东部低,向东北西南增高的趋势。水稻单产的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具有西北-东南方向条带状分布特点,中部、东部最小,整体上呈向西南、东北方向递增的趋势。减产率大于5%和10%的风险概率的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中部,中值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北部、东南,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南部,整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辽宁省水稻产量灾害的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呈整体上分散,小面积连片的特点。辽宁西部、东北部为高风险区,中南部地区为较高风险区,而辽宁中部、东南部为中、低风险区。探讨了各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与水稻减产的关系,给出了针对不同区域水稻产量灾损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气候较为冷凉,低温冷害一般是3~4年出现一次,它具有温度低,日照少等特点,群众称之为“哑巴灾”。低温对水稻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5~40%。本文着重探讨水稻从幼穗形成到灌浆期间低温影响的规律,以了解低温冷害造成减产的机理,为采取防御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Cd、Pb、Cu、Zn、As复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供试污染物浓度以接近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作为高剂量处理.结果表明,该5种元素间可产生加和与协同作用,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低剂量时,即可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高剂量时可使农作物减产10%,在酸性土壤上减产达50%以上,对苜蓿及树木也同样引起减产.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9—1983年作者探讨了稻纵卷叶螟Canphalocrosis medinalis为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通过大田调查,控虫观察与模拟试验后,肯定剑叶被害后减产9.3—20.3%(秈稻)和10.7—15.6%(杂交稻);全部叶片被害后减产26.5—36.7%(秈稻)和30.2—44.3%(杂交稻)。其减产程度是抽穗期>分蘖期>乳熟期。而防治指标因稻生育期不同:分蘖期为丛平均有三龄幼虫0.75—1.4条;抽穗期为平均0.5—0.7条。在天敌少时采用指标的上限,反之,使用下限。抽穗期是防治关键。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对象。这些指标曾在五万余亩稻田示范后,功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限制农作物产量的诸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条件。据统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可耕地处于供水不足的状态,而其它耕地也都常会受到周期性的干旱而减产。世界性的水分胁迫导致的减产,可超过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减产的总和。由于水灾或干旱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价的。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7个省(市)的19个地区作为样点,统计分析了各样点近36年(1970—2005年)水稻始穗前15d至始穗后20d内日最高气温≥35℃的时空分布特点;并根据全球气候渐变模型GISS GCM Transient B Runs生成的研究区域2030、205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分析了该地区未来水稻孕穗开花期≥35℃高温逆境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36年来长江中下游的早稻孕穗开花期出现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显著,未来气候情景下水稻逆境指标出现日数最多的是单季稻,其次依次为早稻、后季稻;双季稻种植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中,长江中游地区温度逆境出现日数将大于下游地区。研究区域水稻气候产量的增减与该地区水稻逆境指标的关系说明,高温导致的颖花败育是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未来气候变化的两种(2030、2050)情景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减产幅度大于长江下游地区,减产幅度最大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后季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