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限量灌溉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参数调试后的DSSAT-CERES Wheat模型,以郑州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偏缺的2003-2004年逐日气象资料为背景数据,在分析作物阶段缺水量的基础上,限定灌溉量100 mm以内,分不灌水、灌一水、二水、三水处理,着重模拟研究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并引入田间水分管理反映指标(WMRIs)为优化灌溉方案设计提供综合评价参考.结果表明:限量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胁迫,促进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各种处理均较不灌水明显增产,增产率为13.1%~73.3%;小麦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总体表现为灌二水优于灌三水优于灌一水;水分利用效率越冬水+灌浆水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拔节水最高;拔节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河南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本文根据河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水利、土壤等资料,构建了河南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综合抗旱指数,并对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灌耕比、单位灌溉面积机电井数、土壤有效保水系数、农机动力系数等4个因子可以作为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评价的指标;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值区,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北的大部分地区;中值区比较分散,主要包括中西部低丘、缓岗区,平顶山东部、驻马店及信阳西南部,开封东部-商丘地区,林州-辉县县区;低值区又可分为2个小区,主要包括三门峡、洛阳中西部及南阳地区,信阳中部及东部。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8月1日河南省南阳地区夏玉米大风倒伏灾害的调查数据,分析抽雄期前后不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和适播期.调查对象为5个播期的浚单20和3个播期的郑单958,倒伏类型划分为根斜、根倒、茎折和折断4种.研究表明: 各品种及播期均于抽雄前~抽雄后15 d倒伏率较高.浚单20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86.0%~98.5%,郑单958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60.0%~76.4%,且播种越早的播期总倒伏率越低.浚单20倒伏发生时,播期Ⅱ~Ⅴ的夏玉米生育时期接近抽雄,以根倒类型为主,倒伏率为53.0%~84.3%,已过抽雄期的播期Ⅰ夏玉米以茎折倒伏为主,倒伏率为37.5%.倒伏发生后干物质积累显著降低,各倒伏类型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茎折>根倒>根斜,播种越晚的总干物质积累越少.倒伏对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表现为叶片和茎杆干物质比例增大,果穗干物质比例减少.根倒和茎折两种倒伏类型使穗长显著变短,穗粗显著变细,穗粒数显著减少,抽雄后发生倒伏也会使百粒重显著降低;而根斜倒伏类型对各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倒伏后产量损失严重,不同倒伏类型中茎折类型减产最多,浚单20和郑单958平均减产率分别为74.2%和68.7%,尤其是茎折发生在抽雄之前难以形成产量;其次是根倒,平均减产率分别为46.3%和46.5%;根斜产量损失最小,平均分别为8.4%和13.2%.大风倒伏灾害后,浚单20产量平均为4959.9 kg·hm-2,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郑单958平均为6026.1 kg·hm-2,随播期变化不明显.总体上,郑单958品种抗倒性好于浚单20.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81—2014年,各区域冬小麦减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2.8%~5.0%.冬小麦减产率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减产率超过20%的事件在豫南地区约10年一遇,豫北的新乡、封丘和濮阳一带约2年一遇;减产率超过50%的事件,在新乡、郑州地区约3年一遇,豫南少遇.豫北及豫中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豫西卢氏、豫西南南阳、豫南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低值区,其他地区为风险中值区.  相似文献   
5.
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主要由当年7月—10月上旬的降水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本文在分析土壤类型及夏季降水规律的基础上,以100 cm为计算冬小麦底墒水的深度,探讨了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与7月—10月上旬降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土壤有效含水量正常年为184~290 mm,丰水年为201~329 mm,欠水年为148~265 mm;非胁迫含水量正常年为124~224 mm,丰水年为135~266 mm,欠水年为100~201 mm;黄淮平原底墒水具有西北部低、西南部和东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低值区正常年底墒水加上生育期降水不能完全满足冬小麦需求,需灌溉1~2次;高值区加上生育期降水,一般可以满足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