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鳄梨油     
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是一种含油量极高的水果,其果皮下含有大量叶绿素,因此,鳄鱼油呈艳绿色。鳄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慰问病人的佳品。鳄梨树叶水剂可治疗皮肤病,并具有美容价值。鳄梨的含油量一般在15~30%之间,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和硬脂酸。从鳄梨果肉中榨油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以不用溶剂的离心法为最好。用离心  相似文献   

2.
Tango等(1972)测定了生长在巴西圣保罗的16个品种的鳄梨果成份,并提取油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结果表明:Fuerte、Tatui和Wagner品种果肉脂肪含量最高(为湿重的22.1—25.5%),而Waldin和Ibicaba品种脂肪含量则最低(分别为果肉重的6.9%和6.5%)。催熟的鳄梨果,脂肪物质和游离脂肪酸含量会增加。据测定,鳄梨品种间果肉油的性质差异很大。其碘值76.5—99.7,皂化值167.1—190.1,不皂化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荧光染料尼罗红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技术,建立了油菜油体观察或生物体内中性脂类物质定性鉴定的研究体系。对高油品种宁油14号、宁油18号、ZH-088和低油品种ZL-366、NjY008、Westar共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子叶贮藏细胞内的油体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油体从着色不明显的小颗粒,逐渐发育形成着色清晰的球状大油体。种子成熟干燥后,油体间很少发生聚合。在成熟干燥的种子中,油体集中分布于子叶贮藏细胞中央,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较少为圆形。通过研究种子内油体与含油量的关系,发现高油品种组与低油品种组之间在单个子叶贮藏细胞内油体数量和截面积之和存在明显差异,而在高油品种组内或低油品种组内的差异不明显。结果显示,油菜种子细胞中油体的数量和总面积与含油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可作为高油分材料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油体数量及面积之和与含油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荧光染料尼罗红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技术, 建立了油菜油体观察或生物体内中性脂类物质定性鉴定的研究体系。对高油品种宁油14号、宁油18号、ZH-088和低油品种ZL-366、NjY008、Westar共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子叶 贮藏细胞内的油体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 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 油体从着色不明显的小颗粒, 逐渐发育形成着色清晰的球状大油体。种子成熟干燥后, 油体间很少发生聚合。在成熟干燥的种子中, 油体集中分布于子叶贮藏细胞中央, 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较少为圆形。通过研究种子内油体与含油量的关系, 发现高油品种组与低油品种组之间在单个子叶贮藏细胞内油体数量和截面积之和存在明显差异, 而在高油品种组内或低油品种组内的差异不明显。结果显示, 油菜种子细胞中油体的数量和总面积与含油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可作为高油分材料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5.
柔毛月见草(Oenothera villosa)。经我所植物园多年培育,已在北京扩大栽培成功。种子含油量和油中的γ-亚麻酸含量均高于月见草。为使柔毛月见草油应用于生产,作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脂肪酸成分曾有过报道,但非皂化成分,本文尚属首次报道。作者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含油量为28.1%。按参考文献方法,分析脂肪酸成分,其  相似文献   

6.
樟科是一个富油能源植物重点科。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考察和种子实测, 结果表明: 江西省樟科植物共有14 属89种, 其中种子含油量在60%以上的有6种; 含油量在50%-60%的有14种, 含油量在30%-50%有7种; 从油脂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表明: 大叶新木姜、鸭公树、山鸡椒、木姜子、黑壳楠、月桂、鳄梨、阴香、樟、黄樟、潺槁等11种优良能源植物, 值得开发利用和推广种植。尤其是大叶新木姜、鸭公树、山鸡椒, 其分布广, 适应性强, 果实大, 易采摘, 且单株产量高而极具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过去,生产植物脂肪和油一般是先挤压种子油,然后用有机溶剂提取。最近,人们开始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乙烷提取种子油。有人认为:在室温下用二氧化碳提取种子油会使油饼中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比用热的有机溶剂时低。然而,这对于从油籽饼中回收可溶性蛋白分离物是有利的。但是,后面不能再用热处理方法消除抗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Lian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及种子油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Lian果实不同成熟期品质的研究表明。成熟时的地Lian果实,维生素C、总糖含量达最高值,酸度则降至最低,此期风味最好。软硬适宜,色泽甚佳,为地芩鲜食的最佳采收期,对不同成熟期的种子油脂肪酸分析表明,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其是亚油酸含量很高,达84%;果实成熟过程中脂肪权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黄精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种子的形态、解剖结构、果实及种子部分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种子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含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黄精种子休眠属于综合休眠,首先黄精种子秋季采收后其种胚存在生理后熟,是导致黄精种子深休眠的主要原因;其次黄精种子的胚乳细胞小、细胞质浓厚、排列致密,胞间隙小,影响物质的共质体运输;果实及种子中含有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种子成熟时ABA含量升高是导致种子休眠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15个科中23种植物油脂的含油量、碘值、皂化值,以及用气相色谱法,对它们常见脂肪酸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我们自承担“全国植物油脂研究”课题以来,对湖北省野生油脂植物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收集了有关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进行了109种植物油脂的含油量、碘值、皂化值和常见脂肪酸的测定。后又到神农架等地对15个科23种植物油脂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其中13种植物油脂数据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依据工业需要,定向地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在整理分析国内外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进行了综述。各地试验结果表明:(1)从15个产地10个沙棘品种研究看出,中国沙棘亚种种子及果肉含油量均较高(10.37%,8.44%),且该亚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可作为引种,培养的优质种源,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可选用俄罗斯培育的沙棘新品种,如布里亚特(果实含油量达11.67-36.4%);(2)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沙棘含油量差异较大;沙棘果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下含油量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海拔 会影响其含油量;温度对沙棘含油量影响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随着平均气温的降低,沙棘种子含油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果色对果汁,果渣,种子出油率的影响比较中,以果汁最明显,而果渣和种子所受影响不大;立地条件对沙棘含油量有明显影响,水肥条件较好的河滩地有利于油的积累,且种子油积累以阳坡和梁顶坡比阴坡,河滩好;(3)采果时间对沙棘含油量有较大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在实际 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另外加强水,肥管理也可提高沙棘的含油量,为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生产实践中采取对有效措施以提高沙棘含油量,为工业生产选择合适的加工原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建立优质沙棘种植园,高效,持续发展沙棘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果、油两用的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早在五十多年前已引进我国。解放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四川南部等有关单位陆续引种试种成功。广东、福建种植面积比较大。鳄梨繁殖有种子和无性两种繁殖方法。种子育苗发芽率高达76-98%;芽接50%;切接虽达82.3-100%,但仅用于大树更新;腹接和扦插成活率都低①。为了满足鳄梨生产发展对苗木的需要,许多热心鳄梨事业的科学工作者,曾用种子剖苗法进行快速育苗②、③。我们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高锰酸钾对不同剖苗片数成活率的研究。为了使鳄梨尽快发展起来,增加市场水果种类,开辟木本新油源,为"四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用GC-MS分析不同采收和贮存时期的麻疯树种子油的脂肪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采收于青果期、黄果期、黑果期及储存1a、2a的麻疯树种子提油,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利用GC-MS分析这5个不同时期的种子所提取的麻疯树种子油成分。结果表明:5个油样的水分、酸值、出油率有较大差异,主要化学成分、碘值、皂化值差异不大。青果的出油率为13.13%,水分为0.66%,酸值为69.2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新采成熟果实的出油率为54.64%,水分为0.36%,酸值为1.5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新采的成熟果实较为适合作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木波罗(Artocarpus integrifolia)属桑科,它的种子油中含少量蓖麻醇酸(7.2%)。通过薄层色谱法,红外线,核磁共振、质谱法以及化学降解进行了鉴定。油的主要成份是亚油酸(40.2%)和棕榈酸(30.2%)。木波罗是一种高大的热带果树,原产于印度。其果实富含淀粉,烘烤或煮后食用。木材可用来作乐器,木头中含一种着色物质。  相似文献   

15.
木本油料植物种类繁多,其油脂主要来源于种子,即种仁。以果肉为主提取脂肪油的植物种类主要集中在樟科、木犀科、棕榈科,已经广泛开发利用的主要有3种,即产于美洲的鳄梨、产于地中海地区的油橄榄和产于非洲的油棕。本文主要报道这3种植物的开发历史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地菍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及种子油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菍果实不同成熟期品质的研究表明,成熟时的地菍果实,维生素C、总糖含量达最高值,酸度则降至最低。此期风味最好,软硬适宜,色泽甚佳,为地菍鲜食的最佳采收期。对不同成熟期的种子油脂肪酸分析表明,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其是亚油酸含量很高,达84%;果实成熟过程中脂肪酸各级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团花的种子中有抑制物质,把种子和果实的其它部分分别用有机溶剂提取和分离,所得粗提物经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纯化后,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仪器进行测定,并结合生物鉴定,证明种子和果实其它部分中均含有一定量的脱落酸。种子中的含量为11.7μg/g干重,其它部分15.8μg/g干重。  相似文献   

18.
潘扬  罗芳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4,34(10):2490-2497
在种子植物-动物的互惠关系中,植物果实成熟后需要吸引种子传播者取食果实,传播其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同时又要防御种子捕食者过度消耗种子。果实内的次生物质(如:配糖生物碱、大黄素、辣椒素)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依赖脊椎动物传播的肉质果中往往含有与植物茎、叶内相同的次生物质,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未成熟果实内富含次生物质(如:单宁、大黄素),主要保护未成熟种子不被潜在的捕食者和食果动物取食,这些次生物质的含量通常随果实成熟而降低;其它次生物质(如: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多,可能起到吸引食果动物的作用。在对脊椎动物捕食的抵御中,果实内不同类型的次生物质促使成熟果实对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毒性(专毒性)或者仅对种子捕食者有毒性(泛毒性)。肉质果内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食果动物相互关系的调控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动物取食频次和数量、抑制和促进种子萌发、改变种子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吸引传播者等生态作用而实现。某种次生物质往往集多种生态作用于一身。目前对肉质果内次生物质与脊椎动物相互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次生物质与果实生理生化、形态学等特征对食果者的综合调控机理;次生物质在种子传播后的调控作用对植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从动植物协同进化角度探讨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防御和吸引策略与脊椎动物对果实的选择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开展脊椎动物传播肉质果实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完善种子传播机制、植物繁殖和更新格局,丰富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果实(种子)化学防御与食果实动物的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5,24(5):567-572
种子植物在果实(种子)成熟后需要防御食果实动物捕食种子,同时要传播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很多植物依赖食果实动物传播种子,称动物传播植物。果实(种子)化学防御是抵御种子捕食者的重要手段。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包括各种生物碱、生氰糖苷、萜类和酚类等,种类繁多;次生物质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过程而变化。次生物质可以抵御动物的捕食,其毒性对种子传播者和种子捕食者没有选择性,即具泛毒性。果肉中的次生物质也可以起到轻泻剂的作用,缩短种子在动物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以影响传播效率。果实(种子)次生物质的产生不受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产生与果实质量有关。在温带地区,通常SS型果实次生物质含量低,而FL型果实含量高。食果实动物可通过调整捕食行为、摄取环境中特殊物质和获得丰富营养等3个方面适应次生物质。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麻疯树种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半肉质小乔木或大灌木,具有很强的抗旱、耐贫瘠的特性。麻疯树的根、树皮、叶和种子均可人药。种子中主要含有脂肪类物质、蛋白质和萜类物质,其毒素为麻疯树毒蛋白和种子油。种仁中的含油量约为50%,可作为理想的生物柴油;毒蛋白、种子油及其他种子提取物可作为生物农药。关于麻疯树种子的发育、脱水行为及其调控研究较少。麻疯树是二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