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 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 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倒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e Fort I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侧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3.
李海军 《人类学学报》2012,31(2):164-175
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新世330例人类下颌骨前部区域形态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 对该区域的形态特征及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全新世人群(即现代人群)中, 颏下窝深、中央脊、颏三角表现为"显著(及特显)"级别的出现率最高, 男性中下缘隆起表现为" 显著(及特显)"级别的出现率最高。颏下窝深、颏三角、下缘隆起, 这三项观察性状在近代人中表现为显著的比例较高, 中央脊的表现程度在各时代间差异不显著。下颌骨前部似乎有如下演化趋势: 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 颏下窝深度增加、颏三角显著程度增加、下缘隆起的程度也增大。考虑到全新世以来下颌骨在缩小, 下颌骨前部的变化(颏下窝变深, 颏三角、下缘隆起的显著比例增加)可能是下颌骨减小的伴随性和代偿性变化。角度的比较显示: 前部角1在近代中最小, 前部角2在新石器为最大, 上部前角在青铜铁器为最大, 前部角差在近代为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实体解剖测量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下颌骨的解剖规律。方法选取16例正常成人牙例完整的下颌骨作为标本。分别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及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每一牙位与牙弓线垂直截面上相关牙槽嵴及下颌骨的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体解剖测量所得数据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与实体解剖测量下颌骨无明显差别,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是临床上对下颌牙种植术一个准确、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物应用于拔牙后种植位点保存的可行性。方法:拔除6只犬下颌双侧第三切牙与一侧第一切牙,并于每只犬的3个拔牙窝颊舌侧骨壁分别制造2 mm×2 mm×3 mm缺损,随机在两个牙槽窝内分别植入CPC或CPC与PRP的混合物,第三个不加处置作对照,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两只动物,行大体、X线、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的新骨生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CPC/PRP混合物组骨形成早于其他组,8、12周时CPC/PRP混合物组新骨生成明显优于CPC组和对照组。结论:CPC混合PRP可促牙槽窝新骨生成并能保证成骨的高度和颊舌向宽度,从而为后期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对下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为正畸治疗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门诊戴用Splint治疗的患者23例,在其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Jarabak分析法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戴用Splint治疗后,出现下颌后缩,面下1/3变长;口内表现为前牙覆盖变大,覆牙合变浅或者开牙合,可见早接触点;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显示N-Go-Me显著增加(P0.05),后面高/前面高、S-Ar-Go和N-Go-Me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N-S-Ar和Ar-Go-Me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同时改变了下颌骨的位置,使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正畸治疗之前,应该充分考虑下颌骨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以便更好的确定正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相似文献   

8.
国人尺骨的人类学资料已有报道,赵一清曾对上海、南京地区的尺骨作了较全面的测量。以后,边冠鹤、冯国灿也作了观测。为积累国人尺骨人类学资料本文对山东地区国人尺骨进行了测量。 本文所用材料是山东地区的已知性别、年龄的成套干燥骨骼,选用无明显病态、无严重破损的成套成年男性尺骨100副共200侧,依据吴汝康、吴新智编著的《人体骨骼测量方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使用国产人体骨骼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计算了长厚指数(体最  相似文献   

9.
李新  刘馥菲  李素文  何琳  毕良佳 《生物磁学》2014,(24):4701-4703
目的:研究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对下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为正畸治疗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门诊戴用Splint治疗的患者23例,在其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Jarabak分析法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戴用Splint治疗后,出现下颌后缩,面下1/3变长;口内表现为前牙覆盖变大,覆牙合变浅或者开牙合,可见早接触点;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显示N—Go-Me显著增加(P〈0.05),后面高/前面高、S-Ar-Go和N—Go-Me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N—S—Ar和Ar-Go—Me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同时改变了下颌骨的位置,使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正畸治疗之前,应该充分考虑下颌骨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以便更好的确定正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丁林盛  陈晔 《蛇志》2006,18(4):267-267
楔状缺损为临床常见牙体病,多采用光固化树脂或玻璃离子体水门汀充填修复。楔状缺损为位于唇颊侧牙颈部的硬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多可达龈缘以下。充填修复的质量对牙及牙周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近两年来我科应用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前进行排龈,使缺损部位充分暴露,充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采集到的一件鼠亚科具下颌骨的头骨和数节颈椎化石(IVPP V 16288)。该头骨代表许氏鼠的一新种,被命名为亚洲许氏鼠(Huerzelerimysasiaticussp.nov.)。这是许氏鼠头骨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头骨较宽短,具较宽短的吻部和较窄的眶间区;有较发达的前颌骨侧背嵴;两额嵴弱,近于平行;门齿孔长,向后延伸至M1前齿根舌侧;后颚孔位于M2舌侧;硬颚后缘位于M3之后;无翼间孔;具骨质的翼蝶管和膨大的听泡;内颈动脉孔的位置靠近基结节;下颌骨水平支较低,齿隙凹入较深;咬肌嵴伸至m1前缘下方;颏孔位于m1的前下方,咬肌嵴前方,靠近齿隙;I2为垂直伸型;M1的t1位置较H. exiguus靠前;M1和M2的t6和t9的连接脊明显,t12为低的脊形;M2的t1和t3以及M3的t1均与t5连;M3有t3和较大而孤立的t8;m1的下前中尖(Acc)明显,与颊侧下前边尖(Abc)和舌侧下前边尖(Alc)l两尖连;m1和m2颊侧齿带明显,有较大的c2与下原尖相连,后根为低弱的脊形;m2和m3的Abc孤立;m3无c1等。根据H. asiaticus的进化程度,H. aisaticus的产出时代可能比H. exiguus的稍晚,为灞河期晚期,大致与欧洲MN11上部或MN12下部的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枕骨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测量,为经口咽入路行枕骨大孔扩大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①选取成人干燥颅骨标本40例,分别测量斜坡颅底内面、颅底外面的长度;斜坡咽结节处宽度、斜坡最小厚度、中部厚度和最大厚度;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颈静脉孔内外口内缘、破裂孔内外口内缘、舌下神经内外口内缘、寰枕关节内缘与斜坡中线的距离。②选取完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斜坡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斜坡颅底内面长(40.1±2.5)mm,外面长(28.2±3.1)mm;斜坡中部宽度(18.8±2.5)mm,;最小厚度(6.8±2.3)mm,;中部厚度(9.8±2.2)mm,最大厚度(11.5±1.7)mm;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距离(12.8±1.5)mm。②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46.8±4.5)°。③颈动脉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6.1±3.1)mm,颈静脉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8±2.5)mm,颈静脉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5.1±2.7)mm,破裂孔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9)mm,破裂孔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1.8±2.5)mm,舌下神经管内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3.8±2.3)mm,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距离斜坡中线(21.1±2.3)mm,寰枕关节内缘距离斜坡中线(10.5±2.3)mm。④斜坡上部距离后方基底动脉(7.6±1.0)mm,距离后方脑桥(8.3±1.2)mm,斜坡中部距离后方延髓脑桥沟(13.5±1.7)mm,斜坡下部距离后方延髓(6.5±0.8)mm。⑤斜坡上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8±0.2)mm,斜坡中部与后方硬脑膜之间间隙为(1.3±0.1)mm,斜坡下部与后方硬脑、脊膜之间间隙为(1.3±0.1)mm。⑥在斜坡开骨窗的宽度为20mm,高度为15mm,深度为6mm,可以满足经口咽入路枕骨大孔扩大术的要求,并有可靠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斜坡骨性结构及周围毗邻关系的测量与观察,为临床斜坡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发三维测量软件,使用该软件对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后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名确诊为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的成年患者,拍摄锥形束CT并运用3D-DMTC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对各项结果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结果:成功研发三维测量软件3D-DMTC。测得缺牙区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的最近距离平均值为:15.84±2.10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颊侧壁最近距离平均值为:5.83±1.56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舌侧最近距离平均值为:3.78±1.19 mm;相邻两牙间最短距离平均值为:10.08±1.58 mm;剩余牙槽骨体积平均值为:2674.94±775.67 mm3。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ADSML。结论:通过使用自主开发的测量软件测量得到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可辅助临床医生深入对患者颌骨的解剖情况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棕黑锦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帅  李丕鹏  陆宇燕  谢冰楠  周正彦  王勇 《蛇志》2009,21(4):263-267
目的解剖观察东北体型最大的棕黑锦蛇。了解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及特点。方法采自辽宁东部丹东市和桓仁县棕黑锦蛇共6条,其中雌性3条,雄性3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后.沿腹面正中线部位将皮肤从泄殖孔剪至颏部。对消化和呼吸系统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蛇类相似。但也有其特点:上颌的两侧左右各有两排细小的牙齿,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呼吸系统主要由气管和肺构成。气管位于食管腹面,末端连接正常的右肺,末端一侧则连接着退化的左肺。右肺长囊状,明显分为呼吸部和气囊部。左肺很小,呈卵圆形囊状。结论由于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各蛇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表现形态结构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长颈树蜂属(Xiphydria)是长颈树蜂科(Xiphydriidae)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已知26种,现增加采自我国云南的一新种。多斑长颈树蜂Xiphydria Plurimaculata,新种。 雌虫:触角第1~4节、第5节基部2/3和最末一节黑色,其余各节黄白色。头部黑色,上颚基部、唇基、触角窝内上方两斑、颊与它相联向后及向眼内缘伸长部分,以及由眼内缘上方向头顶延伸两纵纹黄白色。胸部黑色,前胸背板侧角,前胸侧板大部分、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新生儿唇腭裂术前进行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8例单双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术前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治疗,在面部确定基点,利用数码相机拍射照片,通过image-Pro Plus5.1软件测量相关距离及角度,测量治疗前后的鼻小柱倾斜度、鼻小柱长度、鼻孔宽度和鼻孔高度。治疗前后取上颌石膏模型进行牙槽骨裂隙宽度的测量,比较矫治治疗前后腭部裂隙最大处及牙槽突裂隙的变化。结果:鼻小柱倾斜度平均减小27.11°,鼻孔宽度平均减小4.39 mm(单)或5.29 mm(双),鼻孔高度平均增加2.56 mm(单)或3.57 mm(双),牙槽突裂隙平均减少3.18 mm,腭部裂隙最大处平均减少5.77 mm。治疗前后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塌陷畸形程度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术前进行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治疗可为唇腭裂患者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其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邢松  周蜜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0,29(2):132-149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291颗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P1=72; P2=72; P1=73; P2=74)齿冠轮廓形状(包括外轮廓及内轮廓形状) 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P1齿冠轮廓基本对称, 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突出; 齿尖夹角区呈不规则狭长菱形, 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P2齿冠轮廓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齿尖夹角区由于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具有明显的重叠范围。P1齿冠轮廓不对称, 齿冠近中舌侧部分内缩; 齿尖区靠近近中舌侧, 近似方形。P2齿冠轮廓基本对称; 齿尖区靠近齿冠中央, 因近中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狭长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重叠范围很小。P1、P2齿冠和齿尖夹角区各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变异大小、方式基本相同; 依据齿尖与齿冠基底边缘的距离大小可以将P1分为两种类型, 依据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可以将P2分为两类。P1、P2变异相对于上颌两颗前臼齿来说较大, 且变异主要集中在齿冠的近远中舌侧、齿尖夹角区的后凹点和舌侧尖;两者的变异大小范围稍有差别; P1和P2主要分为三类, 区别在于颊舌径和近远中径的大小比例、齿尖区后凹点和舌侧尖的位置上。异速生长分析显示所有四颗前臼齿的大小变化对轮廓形状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形态测量分析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山东沂源的6枚人类牙齿化石齿冠外轮廓形状进行了研究, 并与亚洲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南方古猿、非洲早期人属以及现代人进行了对比。本文发现:沂源人既保留了部分原始特征, 也表现出许多进步特征。颊侧尖基底轮廓原始特征主要表现在P3和P4近似蚕豆形的外轮廓及M1近中轮廓线的平直; 进步特征主要体现在: P3向近远中方向的明显扩展、颊侧尖向颊侧的突出程度减弱,P4外轮廓形状处于现代人分布范围的边缘,M1前后尖比例增大, M1颊侧外轮廓的圆隆以及下后尖的相对内缩等。中国更新世的古人类牙齿表现出很多一致性,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在牙齿齿冠轮廓形状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沂源人也体现出了与这些古人类的一致性, 但是在这一组标本中, 沂源人齿冠形状处于比较进步的一端。此外,沂源人上、下M1的颊舌径非常大,这一特殊性状可能具有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蜜  崔娅铭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6,35(4):585-597
牙齿的釉质-齿质连接面(EDJ或Enamel-dentine junction)是釉质表面(OES或Outer enamel surface)形态的发生基础,其形态特征在牙齿发育早期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为探讨EDJ形状在近代人群中的变异特点,本文使用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或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了100例采自华中地区近代农业人群的上颌前臼齿(P~3和P~4各50例),并复原了EDJ表面三维结构。采用基于30个标志点(landmark)和半标志点(semi-landmark)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量化了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结果显示,牙齿内部舌侧尖区域变异程度较颊侧尖大。在人群内部,上颌前臼齿的变异方式主要表现在1)颊舌尖相互靠近或远离造成的咬合面深浅的差别;2)颊舌尖齿质最高点(dentine horn)相对高度的差异;3)舌侧尖近远中方向尺寸的变化;4)P~3颊侧尖近中脊的内收与外扩造成的整个轮廓形状的对称性变化;5)P~4整个咬合面轮廓MD/BL比值的大小差别。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上颌前臼齿EDJ形状在两性或不同时代标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平均形状的比较发现男性上颌前臼齿的舌尖相对较宽,颊侧尖近中脊相对较低。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显示两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样,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样本组之间在EDJ形状上的差别也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这一结果提示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的变异特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本文使用标本最早来自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阶段)。未来EDJ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人群、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了人工饲养定期取样的方法,测定了背摇蚊Chironomus dorsalis(Anderson)幼虫的龄数以及各龄的龄期。分别测量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头壳长、颏中齿顶端至冠突前缘间距离、头壳宽、颏宽、颏中齿宽、触角长、触角基节长、触角比(触角基节与其余各节的长度之比)等8项指标,以期得到区分和判定幼虫虫龄的最佳形态特征及指标。运用频次分布、均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8项指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背摇蚊幼虫可分4龄,触角长可作为理想的分龄特征和分龄指标,其次是颏中齿顶端至冠突前缘间距离和颏宽。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计算1-4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1.32 d、2.00 d、7.51 d和8.39 d,幼虫期共为19.22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