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羟基磷灰石片培养Pg生物膜厌氧培养3天,将生物膜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HMME组、超声组、SDT组),分别与无菌生理盐水或HMME进行避光孵育,然后进行声动力处理。采用平板计数法计算细菌存活率,MDA含量使用MDA检测试剂盒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下进行检测。结果:当超声强度为3 W/cm~2,超声时间为5 min时,SDT组的生物膜细菌存活率仅为4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超声组细菌存活率为62%,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降低(P0.05)。相同超声参数下,SDT组Pg生物膜中MDA含量最高,达17.3±1.2 nmol/mL(P0.05),超声组生物膜中MDA含量为7±0.8 nmol/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ME介导的SDT对Pg生物膜有一定杀伤效果,并且在杀伤过程中,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MDA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兔牙槽骨缺损修复治疗的效果,为糖尿病所致的牙周炎提供临床治疗的依据,方法:4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制备健康兔的牙槽骨缺损;B组为胰岛素组,制备健康兔牙槽骨缺损后,用胰岛素治疗;C组为糖尿病组,制备糖尿病兔牙槽骨缺损;D组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制备糖尿病兔牙槽骨缺损后,用胰岛素治疗。每组10只,缺损制备后4、8周各处死5只,对各组成骨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测定。结果:组织学观察A、B、D组修复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以B组为显著;C组仅见少许成骨,多为纤维组织。新生骨面积比和成骨细胞数在4、8周时均为D组大于c组,B组大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应用胰岛素促进糖尿病兔缺损牙槽骨形成新骨的效果明显。结论:胰岛素能够促进糖尿病兔牙槽骨缺损的戍骨,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并发牙周炎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在牙本质中的渗透效果,评价三种光敏剂在牙本质中的渗透性。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离体单根管牙9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颗。A组为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组;B组为甲苯胺蓝组;c组为亚甲基蓝组。A、B、C三组实验根管内分别用浸有饱和的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的棉捻在根管内停留60秒。沿牙体长轴颊舌纵向劈开,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用Photoshop8.01软件测量三种光敏剂渗透入牙本质的平均深度。结果: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553.25μm,甲苯胺蓝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350.75μm,亚甲基蓝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168.25μm。结论: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在牙本质渗透性明显优于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牙本质渗透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只Wistar大鼠,在背部脊柱两侧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创面接种细菌形成感染创口并将大鼠随机地分为4个组,每个组共有16个创口。实验组(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对照组1(0.9%生理盐水治疗组)、对照组2(1.5%透明质酸凝胶治疗组)、对照组3(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观察分析创口愈合情况及创口愈合率,HE染色组织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创口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愈合率为(78.13±3.04)%,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可见大量成熟的纤维组织,生理盐水组创口可以观察到组织发生坏死,结构不清;透明质酸组可见富含血管的新生肉芽组织;盐酸米诺环素组可见大量纤维组织;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TNF-α表达为10.84±1.49,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结论: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引起的以牙周软组织和牙槽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细菌 感染和宿主防御相互作用的结果,受遗传有关的宿主易感性、环境、行为因素的影响。致病菌的存在是牙周炎发生的必要条件,基 因因素影响宿主在应对细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强度,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破坏。许多有关牙周炎基因方面的研究把目 光对准了在免疫调节和新陈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的基因多态性,比如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受体、趋化因子、酶以及其他与 抗原识别有关的物质。FcrR 就是其中之一。FcrR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有FcrRI、FcrRII、FcrRIII 三类,大量研究表明 FcrRIIA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易感性有关。在针对不同种族的调查中,Fc酌RIIA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易感性的研究结果不尽 相同。也提示我们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个种族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基因标识在界定牙周炎病因和预后方面的相关应 用会变得有所不同。基因诊断将会成为未来牙周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向。本文主要对近年来FcrRIIA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关系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李新  刘馥菲  李素文  何琳  毕良佳 《生物磁学》2014,(24):4701-4703
目的:研究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对下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为正畸治疗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门诊戴用Splint治疗的患者23例,在其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Jarabak分析法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戴用Splint治疗后,出现下颌后缩,面下1/3变长;口内表现为前牙覆盖变大,覆牙合变浅或者开牙合,可见早接触点;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显示N—Go-Me显著增加(P〈0.05),后面高/前面高、S-Ar-Go和N—Go-Me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N—S—Ar和Ar-Go—Me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plint在纠正CR—CO不调时,同时改变了下颌骨的位置,使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正畸治疗之前,应该充分考虑下颌骨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以便更好的确定正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为乳酸和乙醇酸,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分别经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产生危害,所以PLGA在微球制剂的制备中常作为首选载体。近年来PLGA微球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飞跃发展,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疫苗、蛋白给药、基因治疗、诊断试剂和细胞支架等方面显现出很大优势。而且已有许多PLGA微球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应用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未见报道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现阶段国内生产的PLGA缓释微球的质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微球粒径偏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偏低、突释过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本文将综述在制备包裹水溶性药物的PLGA微球过程中相关因素如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制备方法、PLGA结构特点、有机溶剂等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以PLGA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患者行充填修复术后发生悬突和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排龈后以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对牙体楔状缺损常规处理后以复合树脂充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悬突发生率,以及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充填体脱落率及边缘不密合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1年,研究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技术可有效减少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降低悬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丝线结扎法建立大鼠牙周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本实验创新一种新的手段,利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结合传统丝线结扎法建立大鼠牙周病模型,即在丝线结扎大鼠第一磨牙之后,在大鼠磨牙牙颈部丝线附近堆砌有黏着性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制造利于丝线固定的外形高点并同时稍微垫高咬合面,制造咬合创伤,加快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结果:改良丝线结扎法建立牙周病模型的成功率为95%,相比传统丝线结扎发的65%,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模型建立更稳定,相比现有各种改良方法操作更简便易行。结论:改良丝线结扎法相比传统丝线结扎法建立大鼠牙周病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TBO)在大鼠炎症性口腔颊粘膜渗透的浓度变化,及甲苯胺蓝与炎症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选取wistar大鼠32只,炎症组大鼠20只,建立以金葡菌为优势菌的感染炎症创口模型。将浓度为1mg/mL甲苯胺蓝溶液置于大鼠感染炎症创口组织上5、10分钟后处死,正常粘膜组大鼠8只,于甲苯胺蓝在正常颊粘膜渗透5、10、20、40分钟后处死,避光条件下取组织块进行冰冻切片,即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分布;冰冻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分布。采用Image Pro-plus 6.0软件检测荧光分布的光密度、分布面积以及炎症分布面积。结果:1创口周围正常粘膜及正常完整粘膜组的甲苯胺蓝均停留在角化层,未穿透上皮层,和时间无相关关系;2炎症5分钟组平均荧光分布可达到炎症细胞分布面积的89%,炎症10分钟组可达108%;炎症组在创口表面及深部,荧光光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甲苯胺蓝可有效分布于感染的炎症组织,但不能穿透正常组织,完整上皮可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光动力的杀伤。2浓度为1 mg/mL的甲苯胺蓝溶液渗透时间为10分钟时,创口中甲苯胺蓝的分布与炎症细胞的分布基本一致,甲苯胺蓝浓度梯度无显著变化。提示甲苯胺蓝作为光敏剂在针对口腔创口感染的抗菌光动力疗法中可有效、安全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