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沼水蛙繁殖习性与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广东省韶关地区沼水蛙(Hylarana)的生态习性,该蛙在韶关地区的繁殖期为3—5月,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2.02;雄蛙个体一般小于雌蛙个体,具备繁殖能力的雄蛙最小体长为61.18mm,平均体长为71.73mm,雌性最小体长为63.57mm,平均体长为73.38mm;雌蛙卵巢内有两种不同大小的卵球。沼水蛙的主要食物为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的昆虫。  相似文献   

2.
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我们在福建省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开展棘胸蛙人工养殖研究过程中多次野外调查结合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观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和天敌等三方面作一补充报道,并着重从准备工作、饲养管理工作和繁殖管理工作等三方面,介绍我们养殖棘胸蛙获得初步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九龙山两栖动物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5年,浙江丽水地区科委、丽水地区生物学会下达了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课题时,笔者在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从海拔260—1300米以上的不同采集点进行了两栖类的采集和调查。共采得标本300多号,结合文献资料,已知九龙山两栖动物有2目8科11属26种。比以往报道增加了6种。同时在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新种——九龙棘蛙,并对崇安髭蟾及中华大蟾蜍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生态观察。  相似文献   

4.
耿宝荣 《生物学通报》2002,37(10):17-18,F002,F003
根据多年来对一些经济蛙类的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的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报道,介绍了两栖动物的繁殖类型及蛙类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沼泽山雀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道;但鉴于其生态习性的地区差异及某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的研究欠缺。为此,笔者将1963—1965,1979—1983年,在长白山北坡对该鸟生态习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黑喉石(即鸟)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60年5—6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大石头地区曾对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亚种的生态习性作了观察。1978年5—8月,在长白山对其生态习性特别是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采集卵7窝(共31枚),幼鸟9只。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栖息环境 黑喉石(即鸟)主要活动在半山区及山区的灌木丛和落叶松的采伐迹地。在长白山  相似文献   

7.
隆肛蛙     
从2010年5月开始,对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利桥乡的隆肛蛙进行了包括生态习性、繁殖情况在内的调查,并了解其贸易状况及相关价值;调查发现:隆肛蛙在生态学和商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认识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如生境、食性、繁殖、越冬和天敌等内容,有助于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人工养殖棘胸蛙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确定养殖方式和建设饲料基地;2.提高蝌蚪及幼蛙的成活率,加快生长发育速度;3.促进成蛙在人工环境中繁殖和提高蛙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9.
闽西北棘胸蛙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棘胸蛙(Rana spinosa)在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均有分布,数量也多。棘胸蛙体大肉鲜,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布尔恩格尔(Boulenger)曾于1892年、1899年先后曾记载在湖北、浙江、福建发现有棘腹蛙,1920年他又改定为棘胸蛙。丁汉波(1944—1956)在研究福建的两栖动物时曾对棘胸蛙有过报道,但目前国内对棘胸蛙系统的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很好地开展。刘承钊等(1961)曾建议设法在池塘中试养,而国内至今未见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棘腹蛙(Quasipaaboulengeri)是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的两栖动物。因其以农业和森林害虫为食且对生存环境要求高的特点,故有保护和监测环境的生态功能。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捉等原因,造成野生棘腹蛙数量急剧下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本文从棘腹蛙的习性、生存环境特征、系统进化、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棘腹蛙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是我区主要传疟媒介,经10县(市)147个乡调查,其中142个乡均有分布,其种群数量可占人房按蚊组成的70—90%。作者等曾先后对该蚊的越冬、孳生习性、嗜血习性、产卵情况等生态习性作过报道,现对其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作补充报道。  相似文献   

12.
秦岭雨蛙     
秦岭雨蛙是我国的特有两栖物种,曾是秦岭山区的优势物种,但在20世纪90年代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难见其踪影;近几年随着生态环保力度的加大,才零星出现.描述秦岭雨蛙的形态特征、分布与习性,分析秦岭雨蛙的受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明会  周伟  潘晓赋  张庆 《四川动物》2007,26(2):386-389,I0007
根据对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标本外部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结果,滇蛙和昭觉林蛙的雌雄性比大约在1:1之间,而它们的形态特征、栖境与习性、繁殖时间等均存在分化。昭觉林蛙更适应陆地生活。昆明地区的滇蛙和昭觉林蛙的繁殖策略不同,滇蛙的繁殖在3—7月,昭觉林蛙的在9—11月。昭觉林蛙选择在冬季繁殖,可以避开与其它蛙类的繁殖竞争,但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斑腿泛树蛙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玲 《生物学通报》2003,38(12):49-50
1观察的目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隶属树蛙科、泛树蛙属。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常栖于树林、稻田及池塘附近,主食农、林业害虫。它的繁殖习性比较特殊,不像一般蛙类产卵于水中;而与大泛树蛙等树栖蛙类一样,在水外产卵,受精卵在水外发育,蝌蚪孵出后,掉落水中继续生长发育,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营树栖生活。对它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前人的研究、报道不多,广大群众知之更少。为了向群众宣传、普及该蛙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护这种动物资源并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资料,笔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15.
蛙卵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好材料。教学上要观察蛙胚发育,首先要备有蛙卵。现根据青蛙和泽蛙的产卵习性,将采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斑尾榛鸡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1985年在甘肃祁连山东段西营河林区对斑尾榛鸡指名亚种Tetrastes s.sewerzowi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系统观察。本文报道斑尾榛鸡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天敌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千山吸血虻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吸血虻类种的分类研究,国内有不少报道。但对其生活习性则尚少观察。作者于1979—1980年,在辽宁省鞍山市郊千山,对吸血虻种类与部分生态习性作了初步调查。 一、千山吸血虻种类 采用昆虫网于牛体等处捕获。共采集标本652只(♀574,78),经鉴定有5属21种。  相似文献   

18.
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全球现存7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访问法对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栖息地、活动习性、食性、繁殖习性、打洞习性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开普穿山甲(M.temminckii)主要集中在家域、活动和运动、食谱和觅食行为生态上,繁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及栖息地的研究没有涉及。树穿山甲(M.tricuspts)仅见其家域研究的报道。其它4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未见任何报道。7种穿山甲的习性相似。今后应当强调从生命的各个层次对其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存在的生态差异。重点应是洞穴生态、觅食生态、行为生态(如家域与活动)、繁殖生态和种群生态。  相似文献   

19.
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但目前有关其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还所知甚少,而且多局限于定性描述。2004—2006年在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期,对黑斑蛙的繁殖生态研究分析表明,该蛙在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0.0903±0.0029只/m(n=11);该蛙是雌雄二形性的蛙类,雌性蛙类的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大于雄性;该蛙窝卵数的变化幅度较大(1546—7897个),平均窝卵数为4643.04±235.96个(n=50);卵径范围为1.50—1.74mm,平均卵径大小为1.6050±0.0046mm(n=226)。对黑斑蛙产卵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地在水域比率、裸地比率、植被盖度、水深、水温和水的透明度等方面与随机样方不同;该蛙偏爱在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产卵,而避免在水体较深的生境产卵。为了更好地保护黑斑蛙的产卵栖息地,今后应优先保护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而水体不深的生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引进蛙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引进蛙类经初步鉴定有牛蛙、猪蛙和河蛙等三种,同为蛙属,原产于北美洲。这三种蛙类都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之特点,当年幼蛙可养成商品蛙。本文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等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