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珍稀植物银砂槐中国分布区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唯一银砂槐(Ammodendron bifolium)分布区———新疆伊犁河谷地塔克尔莫乎尔沙漠狭窄区域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银砂槐自然种群的径级结构图,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银砂槐种群结构中小径级个体较多,即Ⅰ~Ⅲ径级占70.4%,Ⅳ~Ⅶ径级占27.62%,Ⅷ~Ⅹ径级仅占1.98%,种群整体结构属于增长型,但Ⅰ径级个体数少于Ⅱ径级,种群的自然更新相对较差。(2)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加银砂槐种群死亡率大致为上升趋势,且种群内基径超过3.5cm(Ⅷ径级)的银砂槐数量迅速下降,即研究区内银砂槐基径越接近Ⅷ径级就越接近其生理寿命。(3)研究区内银砂槐的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但Ⅰ径级存活数低于Ⅱ径级,Ⅱ径级后存活数量迅速下降,说明该种群幼苗补充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阻。(4)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未来会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研究认为,新疆伊犁河谷地的银砂槐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内竞争,其种群的长期稳定维持较为困难,现有植株及生境斑块的妥善保护和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该区银砂槐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群落乔木层组成以及优势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和时间序列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乔木层有9个种群,其中,五角枫、蒙古栎、糠椴和白桦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群;五角枫和糠椴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白桦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随着径级的增加,各优势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五角枫、蒙古栎、糠椴种群的消失率和死亡率分别在Ⅳ、Ⅰ和Ⅰ径级下出现最大值,而白桦种群在各径级呈现稳定的变化趋势;4种生存函数曲线分析表明,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的特点;白桦种群数量波动不明显,具有较稳定的特点.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白桦种群小径级(Ⅰ~Ⅱ级)个体数量逐渐减少,种群未来有趋于衰退的趋势,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趋于相对稳定.推测该次生林将逐步演替为以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米槠种群结构及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郭连金  徐卫红 《植物研究》2007,27(3):325-330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米槠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同时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级个体多,中老龄级个体少。不同海拔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C种群密度最大;静态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Ⅱ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到了Ⅳ、Ⅴ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又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Ⅰ、Ⅱ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海拔的米槠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 Ⅲ 型。米槠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安徽黄山风景区微毛樱桃萌枝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安徽黄山风景区微毛樱桃〔Cerasus clarofolia(Schneid.)Yu et Li〕萌枝种群的生长规律和更新特点,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别对该种群的萌枝类型、龄级结构〔由径级结构代替,根据胸径(DBH)和树高(H)划分径级〕、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群萌枝主要以根颈萌枝为主,根蘖萌枝较少,且多与根颈萌枝同时出现;幼龄萌枝数量较多、中龄萌枝数量较少、老龄萌枝数量更少,说明该种群的幼苗和幼树众多,而中龄和老龄植株却很少.该种群的萌枝数量变化动态指数在自然状态下为56.39%,而在考虑干扰时为5.64%.总体上看,Ⅰ级(DBH<3 cm,H<130 cm)至Ⅲ级(3 cm≤DBH<8 cm)萌枝的存活数和标准化存活数均较多,而Ⅷ级(28 cm≤DBH<33 cm)至Ⅹ级(DBH≥38 cm)萌枝的存活数和标准化存活数均较少;Ⅱ级(DBH<3 cm,H≥130 cm)萌枝的期望寿命最高(2.980),而Ⅹ级萌枝的期望寿命最低(0.500);各龄级萌枝的死亡率和损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Ⅰ级和Ⅸ级萌枝.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但更趋向DeeveyⅡ型.Ⅰ级萌枝的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均最大,Ⅱ级萌枝的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均为0.000,其余龄级萌枝的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则趋于平缓;随龄级增大,萌枝的积累死亡率函数持续上升,而生存率函数却持续下降.上述结果表明:黄山风景区微毛樱桃萌枝种群总体上处于动态的稳定状态;从种群发展角度考虑,建议对该种群进行适当的小尺度的人为干扰,以改善幼苗的生存环境,促进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5.
贵州茂兰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种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药门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其种群特征是制定切实有效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根据四药门花在贵州茂兰的分布特征,设置了5个40 m×10 m样带对其种群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Ⅲ级开始,胸径(DBH)2.5 cm为一个径级]、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面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贵州茂兰四药门花个体数比例最大的为IV级(2.5 cm≤DBH5 cm),占27.0%,幼苗库的个体数比例占24.7%,为稳定型种群。(2)I级(h1.3 m)、Ⅱ级(h1.3 m且DBH1 cm)的生命期望值最大;在V龄级(5cm≤DBH7.5 cm)前的预期生命值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V龄级后预期寿命先升后降。(3)死亡率曲线和消失度曲线趋势一致,大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降幅较小;龄级V的死亡率和消失度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环境筛尤其是水分胁迫。(4)存活曲线除Ⅱ级到Ⅲ级(1 cm≤DBH2.5 cm)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单调递减。(5)四药门花种群的就地保护,除延续现在的封禁模式外,需要对中树加强抚育。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Beilschmiedia tungfangensis)种群结构特征,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设置20.4hm2样地,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方琼楠种群径级分布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2)在第Ⅲ级(DBH:10~15cm)时生命期望值最高,向大龄级和小龄级呈递减趋势;3)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呈凹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V"型;4)不同分析方法均表明该种群呈聚集分布,且聚群强度较大;5)聚块性指数随径级呈"正余弦"变化。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梭梭种群现状绘制径级结构图,编制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整体结构属于增长型,但梭梭种群幼苗个体少,Ⅰ、Ⅱ龄级个体数目少于Ⅲ龄级的个体数目.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种群偏离典型存活曲线的程度与幼苗缺乏有关;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梭梭在Ⅲ~V龄级死亡率较高,种群在第Ⅳ级出现死亡高峰,且只有少量幼年个体能进入成年阶段,个体平均生存能力的期望在第Ⅳ级最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第Ⅱ、Ⅳ、Ⅵ、Ⅷ龄级的个体会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及生境的保护是保持梭梭种群自然更新和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木荷天然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洪滔  范海兰  宋萍   《广西植物》2007,27(3):469-474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的木荷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木荷种群有3个死亡高峰,个体平均生存能力的期望在第3龄级最大;存活曲线属于典型的Deevey-Ⅲ型,种群前期存活数随龄级急剧下降,只有11%的幼株能进入第2龄级,而后期存活值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9.
甄江红  刘果厚 《生态学报》2008,28(4):1829-1841
对天然分布区及不同生境内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Clark-Evans的 R值法计算出四合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径级、龄级与高度级结构均基本呈正态分布,冠幅级结构呈现出近乎指数型的衰减趋势;但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因所处微环境各异,在径级、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四合木种群的存活率随龄级的增大而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而升高,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型,表明该种群为下降种群.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分布均不均匀,其空间分布为随机型.  相似文献   

10.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南京椴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样方调查基础上,根据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探讨了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更新方式。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金字塔型,为衰退型种群;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曲线,幼树死亡率较高,苗期种群不稳定;其更新方式主要为实生苗和萌蘖,其中萌蘖是维持种群个体数量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进行了调查,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及谱分析理论,分析了油松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量的周期性。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种群幼苗幼树个体数较多,中径级的个体数较稳定,而高径级由于种间竞争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个体数明显下降。(2)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Ⅱ型。动态表现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3)油松种群波动存在小周期,但变化不大,说明油松种群发展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2.
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 Tsoong)为我国三级保护植物,是秦岭特有的濒危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通过对庙台槭主要分布区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用动态指数(Vpi、Vpi')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其种群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庙台槭种群幼龄个体多,中龄和老龄个体少,其生存曲线呈Deevey-Ⅲ型;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庙台槭种群的存活率与径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种群死亡率曲线总体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种群数量动态分析显示,庙台槭种群整体结构处于增长型,在缺乏成年个体的情况下,种群对外部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下降;时间序列预测发现,经过幼苗、幼树阶段,同一时间曲线的庙台槭种群数量在高径级所占比例略有增加,但高龄级个体相对较少;庙台槭分布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但庙台槭个体受保护较少,人为活动及病虫害影响较大,天然更新困难,生存和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华北驼绒藜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立木级法研究华北驼绒藜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利用各龄级的存活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构建时间序列预测图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生活史特征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对策,探讨了生殖特性与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多,呈稳定或衰退趋势;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不同,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会随时间推移,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生活史特征表明,华北驼绒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兼具r-对策和k-对策的双重特性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良好的生殖适应性是物种发展的关键,华北驼绒藜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图反映出其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传粉系统效率低、胚胎发育过程营养失调、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以及种群更新对母株的依赖性强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相吻合;生境恶劣和人为干扰也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分布的巴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海拔2350、2500和2700 m,巴山冷杉种群都表现为衰退型,种群个体主要聚集在中龄级,幼龄级的个体都极度缺乏.在各海拔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中,死亡量(dx)、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都为负值,反映了种群幼龄个体的缺乏程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幼龄级个体数量增加而大龄级个体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巴山冷杉种群个体存活量最多的年龄级和出现最大死亡率的年龄级都随着海拔的降低而依次后推.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冷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类型过渡为聚集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15.
野生龙眼是龙眼(Dimocarpus longan)的野生群体,是龙眼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对海南省东方市的野生龙眼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方市的野生龙眼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可以分为季雨林、热带雨林以及季雨林与热带雨林过渡带。(2)三种植被类型下野生龙眼种群大小依次为热带雨林过渡带季雨林。(3)三种植被类型下野生龙眼的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种群各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4)数量变化动态指数表明季雨林、热带雨林区的野生龙眼种群为稳定型;过渡带的野生龙眼种群为增长型且趋于稳定。(5)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的2、4个龄级后,季雨林下的野生龙眼种群从Ⅴ龄级之后的个体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热带雨林和过渡带是在Ⅳ级之后。从野生龙眼种群的整个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三种植被类型下的野生龙眼幼年个体数相对丰富,种群维持有较充足的后备资源,中树、大树阶段的个体数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补充。继续保持现有野生龙眼种群分布的植株和生境斑块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东方市的野生龙眼种群能有较好的恢复潜能。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不同植被类型下来分析东方市的种群动态结构,为处在不同植被类型的野生龙眼资源的种群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鄂西南木林子、七姊妹山、金子山3个区域亮叶桦种群进行调查,划分种群龄级和高度级,绘制种群结构图。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编制各区域亮叶桦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4个生存分析函数分析不同区域亮叶桦种群动态。结果表明: 3个区域的亮叶桦种群均属增长型,高度级结构较为完整,七姊妹山和金子山种群龄级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0,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静态生命表表明,亮叶桦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随龄级增加而逐渐减少;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不同区域亮叶桦种群均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动态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有植物巴山榧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中国特有裸子植物巴山榧树的种群现状,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趋势,以分布于重庆、四川、陕西、湖北、安徽、河南和甘肃等省市的15个地点的残存巴山榧树种群为对象,建立巴山榧树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巴山榧树种群密度较低,平均为5.33株/100m~2,其中神农架种群(SN)密度最高,为9.58株/100m~2,城口种群(CK)密度最低,为2.75株/100m~2。径级结构中低龄级个体占有较高的比例,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年龄结构;不同局域种群的径级结构差异明显,除宝兴种群(BX)外,其余种群的径级分布不完整。高度级结构中低于6m的个体占88.74%,绝大多数个体处于群落灌木层。种群的生命期望在不同龄级间波动明显,第3、7龄级的生命期望较低。巴山榧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第3、7龄级出现峰值。巴山榧树种群的数量动态除受基波的影响外,在3、5、7龄级还显示出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巴山榧树为长寿命孑遗植物,呈岛屿化斑块分布,种群规模小,自然更新能力差,面临灭绝的危险,应及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石河子地区不同生境梭梭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石河子莫索湾地区阳坡、阴坡、坡脊、坡谷4个生境条件下的梭梭种群动态、大小结构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的梭梭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不同生境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坡谷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种群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Ⅱ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Ⅴ、Ⅵ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Ⅰ、Ⅱ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坡向的梭梭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在石河子莫索湾地区,梭梭种群应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为辅,从而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19.
桢楠是我国珍稀渐危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多散生于海拔1500 m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而喀斯特生境岩石裸露、土壤浅薄贫瘠、岩溶干旱频发,理论上并不适合喜湿耐荫且喜酸性土壤的桢楠生长及幼苗更新。因此重庆市大足区和永川区喀斯特生境中的天然桢楠种群可能存在一定的更新困难。为明确这两个桢楠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动态特征,采用野外调查法,从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构动态及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桢楠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动态规律,以期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为喀斯特地区桢楠种群的保护、群落更新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大足区桢楠种群的年龄结构趋于稳定型,而永川区桢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两地区幼苗充足但死亡率高。(2)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两个桢楠种群存活数量总体上随径级增大而减少;两个桢楠种群的生存期望值在不同径级间存在波动,大足区桢楠种群在第Ⅱ径级而永川区则是第Ⅳ径级期望值最高。(3)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Ⅲ型,即幼树死亡率较高,并且种群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4)大足区种群为随机分布,永川区种群为集群分布;种群各生长发育阶段均为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随着龄...  相似文献   

20.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时间序列模型,分析该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草坡自然保护区的水青树的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虽然幼苗较多,但幼树死亡率高,种群处于衰退早期;(2)水青树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Ⅲ龄级出现一高峰,即幼树死亡率较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3)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水青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和末期衰退的特点,其种群处于衰退早期;(4)种群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9年水青树种群数量将下降,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更显不足,呈衰退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