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土柱淋溶实验和盆栽实验,以小白菜为供试植物,对两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T)在土壤(黑土、棕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DZ在土柱中的迁移能力高于SMT,两者在土柱中的迁移能力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延长淋溶时间和增加抗生素浓度,可增强SDZ和SMT在相同深度土层的迁移能力;磺胺类抗生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不同,SDZ和SMT在棕壤中的迁移能力高于黑土;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会影响农作物对其的吸收和转移,SDZ从土壤迁移至小白菜体内的能力高于SMT,两者主要分布在小白菜的茎叶部分,随SDZ和SMT淋溶浓度的增加,小白菜体内残留的抗生素浓度也随之升高;与黑土相比,种植于棕壤中的小白菜体内残留的SDZ和SMT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植物营养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50年代初 ,Gregory(见 Williams〔1〕)发现禾谷类植物在生长到其 (干 )生物量的 2 5%时 ,它就吸收积累了全部所需氮磷养分的 90 % ,这些积累的养分是后期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养分库 ,养分库的大小决定了产量的高低 ,无疑 ,这些养分必然在体内不断地转移、利用和再分配。这一发现立即引起极大的重视 ,并带来了大量以营养转移为主题的后续研究 ,直至最近的 2 0多年 ,这一主题仍然得到广泛的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 ,营养转移是植物所有保持营养机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因而 ,它又对竞争、营养吸收、生产力等过程产生影响 〔2〕;它在植物体内营…  相似文献   

3.
根的分泌物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的生命活动极为活跃。植物的根不仅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吸收二氧化碳和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碳水化合物以及尿素等。根能把吸收的物质进行转化、改造、合成一些植物本身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酰胺、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还有一些植物激素、生物碱等。除此,植物根还具有分泌功能,可将一些物质排出体外。众所周知,如果把植物栽培在含有同位素~(14)[CO_2]的大气中,在光照下,植株通过光合作用很容易标记上~(14)C,这种方法早已应用于研究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在根的分泌物研究工作中也成功地应用了这种方法。例如:采用~(14)CO_2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氮(NO2)是大气氮氧化物之一,是大气气溶胶颗粒形成的主要成分,降低大气NO2浓度可减轻空气中的雾霾.大气NO2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降落到植物叶片.植物吸收NO2后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来降低空气中NO2浓度: 一是主要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利用还原酶的氮代谢途径,二是在质外体和细胞质中的歧化反应.植物吸收NO2干扰了植物正常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包括: 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Na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氮素吸收、光合等生理代谢过程.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大气NO2影响植物生长与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吸收NO2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氮(NO2)是大气氮氧化物之一,是大气气溶胶颗粒形成的主要成分,降低大气NO2浓度可减轻空气中的雾霾.大气NO2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降落到植物叶片.植物吸收NO2后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来降低空气中NO2浓度: 一是主要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利用还原酶的氮代谢途径,二是在质外体和细胞质中的歧化反应.植物吸收NO2干扰了植物正常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包括: 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Na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氮素吸收、光合等生理代谢过程.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大气NO2影响植物生长与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吸收NO2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ml生物反应器中生长192h,培养温度为24.0±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95和317.93mgCNL-1。结果表明:(1)低浓度实验组(52.99mgCNL-1)水溶液中10.85%的亚铁氰化物被植物吸收,随着浓度的升高吸收到植物体内的亚铁氰化物的比例(%)依次递减,但是统计学分析显示各实验组单位体重(湿重)的植物吸收亚铁氰化物的量无显著性差异;(2)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检测到微量的亚铁氰化物,表明亚铁氰化物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由于没有检测到在气态下的总氰化物,表明植物的蒸腾作用没有将亚铁氰化物释放到大气中;(3)尽管植物吸收到体内的亚铁氰化物是有限的,但物质平衡实验证明其在植物体内迁移的过程中超过96%的都能被植物有效转化;(4)所用的4种亚铁氰化物浓度在192h内没有对柳树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认为:依据亚铁氰化物在水溶液→植物→空气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亚铁氰化物的植物修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镉(Cd)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晓娟  王文斌  杨龙  金樑  宋瑜  姜少俊  秦兰兰 《生态学报》2015,35(23):7921-7929
重金属镉(Cd)的毒害效应与其由土壤向植物地上部分运输有关,揭示Cd~(2+)转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可为提高植物抗镉性以及镉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对Cd~(2+)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特别是限制Cd~(2+)移动的细胞结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Cd~(2+)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穿过根部皮层进入木质部的过程中,大部分在皮层细胞间沉积,少部分抵达中柱后转移到地上部分。为了免受Cd~(2+)的危害,植物体产生了多种限制Cd~(2+)吸收和转移的生理生化机制:1)环绕在内皮层径向壁和横向壁上的凯氏带阻止Cd~(2+)以质外体途径进入木质部;2)螯合剂与进入根的Cd~(2+)螯合形成稳定化合物并区隔在液泡中;3)通过H+/Cd~(2+)离子通道等将Cd~(2+)逆向转运出根部。植物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转运重金属镉的能力以及两条途径的串扰尚待进一步明晰和阐明。  相似文献   

8.
植物病毒侵染宿主植物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它在宿主体内的转移和传播,产生病害。植物病毒在宿主体内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植物维管组织进行的系统转移,另一种是植物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的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实现的。实验表明,病毒自身编码的一种蛋白参与了这个转移过程,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而言,这种蛋白就是分子量为30kDa的运动蛋白。  相似文献   

9.
植物病毒侵染宿主植物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它在宿主体内的转移和传播,产生病害。植物病毒在宿主体内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植物维管组织进行的系统转移,另一种是植物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的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实现的。实验表明,病毒自身编码的一种蛋白参与了这个转移过程,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而言,这种蛋白就是分子量为30kDa的运动蛋白。  相似文献   

10.
攀钢冶炼渣堆土壤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敏  刘新  陈朝琼  余小平  彭晓莉 《生态学报》2008,28(6):2931-2931~293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攀钢西渣场冶炼渣堆土壤和6科12种优势植物中Mn、Pb、 Ni、 Cu、Cd等5种重金属含量,并计算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积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表明:渣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Mn最高(3869.14 mg/kg),次后顺序为Pb>Ni>Cu>Cd;植物与土壤的重金属分布基本一致;所测优势植物中,多数植物对重金属的富积系数较低,而转移系数却较高,如天名精对Cu的转移系数为5.1,羽芒菊对Pb转移系数为3.3,五月艾对Cd的转移系数为6.0,其中8种植物(天名精、羽芒菊等)对Mn的转移系数均大于1.该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参考物种,同时也为植物重金属耐受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与植物镉吸收转运相关的主要基因家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cadmium)是一种对植物毒性极强的非必需微量元素,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并可在植物体内积累而威胁食物链顶端生物的生命健康。目前已发现有多类基因家族的成员参与了植物中镉的吸收转运过程,包括P型ATP酶、ABC、MATE、NRAMP、CE、CAX、ZIP、OPT等。这些基因家族主要是在吸收转运铁、锌、镁等植物必需微量元素的同时,也具有吸收转运镉等有毒重金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植物对养分吸收的方式分为:主动吸收、被动吸收和胞饮吸收三种[1]。在植物体内,几乎可发现所有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元素,这充分说明了被动吸收对植物矿质养分吸收的重要性。在矿质养分被动吸收过程中,溶于水中的离子对,以水为载体进入植物体内。土壤化学称这股荷电的离子为离子流;对植物而言,进入植物体内的这股离子流即营养流[2]。荷电的离子流源源不断地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定向地运往地上部,这个过程表现为可检测出的植物生物电流。由此可见,植物矿质养分的被动吸收,不仅受到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耗水代谢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电磁场、太阳辐射能和月球引力作用--潮汐等大地物理诸因子的影响[4]。因此,研究植物体生物电的变化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较综合地反映植物对矿质养分的总体吸收情况。为此,本试验拟对数种植物生物电流日周期变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及抗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在医药、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中抗性耐药菌和抗性基因日益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其在水、土壤、空气等环境介质中和动,植物体内的传播扩散,以及开展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有关抗生素抗性(包括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研究方法,指出抗性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一株植物要想正常生存,就必须靠根系从土壤中不断吸收生活所必需的水分和矿质营养;靠叶片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这还不够,这些被吸收的和在体内制造的物质还必须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才能满足植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生命活动。那么矿质和有机物质是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样的速度进行交换和运输的呢?运输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弄清,有的至今还未解决,现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运输方式无机离子通过根系吸收后,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一种细胞壁向内突起的薄壁组织细胞,称为转移细胞(Transfer cells)。它与物质的短途运输有关,主要参与维管束系统输导细胞内运输物质的装入和卸出。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报告了大蒜花茎中有转移细胞的存在。本文主要介绍蒜叶小叶脉转移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许多年前就发现植物体内有些细胞的胞壁可以向内生长侵入细胞质,形成瘤状突起。由于细胞壁频繁地内突,质膜也就随之反复凹陷和转折,其表面积显著增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它对溶质吸收或分泌的效率。这种细胞叫做转移细胞(或传递细胞,图1,2)。它们在物质的短途运输中,特别是在维管束输导细胞的物质装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转移细胞并不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17.
植物多酚抗逆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多酚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具有吸收过多的太阳辐射、过滤UV(ultra-violet)和清除体内自由基等多种生理功能,有利于传播花粉、受精及传播种子,并在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多酚在逆境生态中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缓解营养缺乏、抵抗干旱、温度变化、盐害、大气污染、食草动物和病原菌浸染等逆境胁迫时的防御物质,以及作为植物与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信息交流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植物多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红树植物抗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红树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在其体内分布以及在这种污染环境下红树植物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红树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重金属的,进入其体内的重金属除少量分布在叶表面的各种腺体组织中外,主要富集在根部;对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红树植物通过细胞壁沉淀,液泡的区域化等有效方式以降低其毒性;红树植物还可通过渗透作用把重金属排除到体外以减少对自身的毒害;另外,生长在此环境下的红树植物以增强自身抗氧化系统来加强其抗重金属的能力。对今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甲醇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最简单的一碳化合物之一,与植物的很多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C1-四氢叶酸和某些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以及植物耐逆性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中甲醇的产生与释放途径、体内代谢、外施甲醇对植物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腐殖酸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泥炭、煤和水域中结构复杂的一组天然高分子物质。它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Ticky 1975,梅慧生1980)。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腐殖酸可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并运送到植株的地上部分(麻生末雄1975,Vimal 1972,李京淑1982)。但经叶面喷施后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尚缺乏直接证据。李京淑(1982)报道,~3H-硝基腐殖酸(~3H-NHA)通过叶面涂抹似乎不能被植物吸收。可是,实践证明,叶面喷施腐殖酸确能提高作物的产量(Iswaran 1973,大同利群煤矿1975;Vimal 1972;许旭旦1983,1983a)。这样,腐殖酸能否通过叶面进入植物体内,是一个首先需要探明的问题。我们用示踪技术,对氚标记黄腐酸(fulvic acid)叶面喂饲后,在小麦幼苗体内的吸收与运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