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20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及健康查体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2.76%、59.26%及40.90%,结肠镜检查阴性者中检出结肠息肉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检出小肠器质性疾病4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痛苦,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慢性腹痛患者的诊断优于传统检查方法,对于区分功能性胃肠病及器质性疾病以及小肠疾病的筛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02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小肠息内行息肉切除.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检出率为94.12%(96/102),病因诊断率为84.31%(86/102).其中35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倒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4.30%(33/35);在耐受性方面.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102例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检出率为94.12%(96/102),病因诊断率为84.31%(86/102),其中35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4.30%(33/35);在耐受性方面,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enteroscop,SBE)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的可疑小肠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后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可疑小肠疾病患者24例,分析后者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可疑小肠疾病患者的阳性发现率和病因的分布特点。结果:24例行SBE检查者有22例(91.7%)获得成功,2例失败,10例被检出阳性病变,其中间质瘤5例,小肠息肉2例,过敏性紫癜1例,血管畸形2例,SBE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小肠疾病的再检出率为41.7%。结论:胶囊内镜和SBE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上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对于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的可疑小肠疾病患者进一步行SBE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5.
小肠疾病的诊断以X线检查为主。小肠的X线检查法有口服法、简单双重法、导管双重法等。目前我国还是以口服法为主。因为传统的口服法由于依靠小肠本身的蠕动推动钡剂,所以受肠道蠕动功能的影响需要检查时间长、充盈不佳等因素诊断率很低。国外普遍开展小肠的各种双重造影检查。我国利用空气做小肠双重造影曾有报导。但用甲基纤维素溶液做小肠双重造影尚未见报导。我科从今年10月末开始开展了这项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详细介绍检查方法及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总结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镜室2009年7月-2011年4月67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结合其中32名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分析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总结胶囊内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结果:1例胶囊内镜操作失败,66例受检者检出率80.3%,诊断率为66.7%,发现病变中血管病变为主要诊断,占62.1%,其次为肠道占位(息肉、肿瘤)为14.6%,克罗恩病占10.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检查中安全,无创,诊断率较高,临床胶囊内镜检查时建议充分肠道准备,实时监控及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检查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内科疾病通常使用推进式内窥镜,给患者带来生理痛苦、心理恐惧以及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和出血等缺点,同时小肠成了检查的“盲区”。如今,只要你吞服一粒如感冒颗粒大小的“胶囊内窥镜”,便可以知晓消化系统是否患有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12年确诊的6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隐性失血、脐周隐痛、腹部肿物、隐匿消瘦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而以全身症状为主的很少。推进式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应用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阳性率较低。MSCT和MRE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本组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例,T细胞型2例,4例发生淋巴转移。6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单纯化疗,2例死亡。结论: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采用手术后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12年确诊的6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隐性失血、脐周隐痛、腹部肿物、隐匿消瘦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而以全身症状为主的很少。推进式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应用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阳性率较低。MSCT和MRE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本组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例,T细胞型2例,4例发生淋巴转移。6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单纯化疗,2例死亡。结论: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采用手术后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节段性回肠炎主要引起小肠的炎症 ,但也可以侵害消化道的任何部分 .在西方国家 ,每 10 0 0人中有 1~ 3个人患有此病 .该病很少致命 ,但可引起慢性腹泻、小肠出血以及腹痛 ,长期炎症可致小肠溃疡而需要外科手术 .抗炎药物可缓解某些症状 ,但不能治愈 .早些时候有人发现 ,某些节段性回肠炎病人在第 16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区域有基因缺陷的标志 .于是 ,欧洲与美国的 2个研究组研究了该区域 .法国的研究者检查了该病 179个病人血样以及 2 16个该病病人的不患有该病的亲属的血样 ,发现该病病人在第 16号染色体中的异常Nod2的译本大大超过了其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临床证实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怀疑或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在首次腹平片后,根据病情每6~24小时复查腹平片,动态观察病情发展及转归。结果:小肠胀气扩张72例,部分肠管狭窄变细、形态僵直38例,局部胃肠道见"泡沫征"者12例,肠壁囊样积气者25例,肠壁线样积气者6例,肠壁囊样积气及线样积气者13例,门静脉积气者8例,气腹者21例。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X线表现为肠管僵直、狭窄;进展期典型X线表现为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X线检查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最佳体位选择。方法 60例受检者口服对比剂充盈胃和小肠,随机分为2组:35例采取俯卧位,25例采取仰卧位。患者在60分钟内分4次口服总量2000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行256-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平扫结束后行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测量肠腔宽度、肠壁厚度,对各组测量及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肠腔宽度、肠壁厚度方面,者二组无明显差异;49例小肠充盈程度为满意-较满意的受检者,俯卧位明显优于仰卧位;肠管分布、显示病变等方面,俯卧位也优于仰卧位。结论小肠MDCT造影行俯卧位检查更有助于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由淋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其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由于许多患者在就诊前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抗生素,致使传统的诊断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的要求,而目前比较先进的检查法如PCR等在我国广大基层实验室使用有限。我们根据国情,选择酶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监测大鼠小肠移植后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以及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后的变化异同。两组移植后分别于1、3、7……天同时取肠壁病理和组织化学标本对比,病理为常规HE染色观察, 一氧化氮合酶(NOS) 组织化学检查按Daw son 方法显示其活性。结果两组肠壁NOS的活性随移植后排斥反应加重而降低或消失, 单纯小肠移植比肝小肠联合移植变化明显。大鼠小肠移植后肠壁内NOS变化与排斥反应相关, NO 可以作为小肠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颅内出血是卒中中最严重但却最缺乏治疗方案的类型,其预测及预后均取决于血肿的体积及血肿扩张的范围,降压治疗对于限制血肿增长及改善临床结果是可信的。影响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继续出血的预测很重要,临床通过观察各个临床指征及相关检查结果帮助诊断。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检查的诊断作用日益提高,CT三维重建技术已显示其诊断的优越性。及早预防脑出血、控制继续出血极为必要,目前的治疗方案致力于解决继续出血以改善预后,而在治疗脑出血后应长期、规律地抗高血压治疗,防止再出血,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本文从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发生机制、相关分子信号、CT三维重建在颅内血肿的应用及预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6.
李健红 《蛇志》2007,19(1):75-76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道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对高位结肠病变如早期癌肿、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均有很大的价值。近年来,对部分病变检查确诊尤其对肠内动脉出血凶猛,呈喷射状的诊断及治疗,我科采用在镜下套扎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避免了外科手术。但有很多病人尤其是初次受检查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细胞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问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胃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中,6例胃间质瘤,6例小肠问质瘤。主要症状为不规则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经胃镜、钡餐、CT检查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9例随访,无复发,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细胞瘤大多为恶性或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切除,术后严密随访。胃肠间质细胞瘤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过去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这类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STs)。我科自1995年至今收治胃肠道问质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们在原已明确诊断的胃部疾病超声诊断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非选择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部超声检查。现将超声诊断与临床最后诊断符合的1,084例作一报导。一、资料:本组消化不良病人是指患有中上腹不适或疼痛。伴或不伴有食欲减退、有或无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而非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期;病人或医生发现中上腹肿块,曾或未作过其他检查而当时诊断尚未明确;症状持续性或间歇性而经时至少两周以上。对那些有明显黄疸、急腹痛及已确诊为非胃部疾病的病人,均未包括在内。所有这些病例均先经超声检查,后再作必要的其他检查(X线、胃镜、CT或手术病理等)和临床治疗观察等方法获得临床确诊并与超声诊断符合者。 1,084例中,男440例,女64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48.17岁。年龄和性别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19.
戴伟杰  王琼  杨晓钟  马刚  张娟  周静芳 《生物磁学》2011,(24):4892-4895,4916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