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索拉非尼(Sorafe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单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4例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索拉非尼组32例患者采取口服索拉非尼进行治疗,而舒尼替尼组12例患者给予口服舒尼替尼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索拉非尼组总生存时间为6.3月,1年生存率为16%,肿瘤进展时间为3个月,疾病控制率为71%;舒尼替尼组总生存时间为4.7月,1年生存率为8%,肿瘤进展时间为3个月,疾病控制率为64%。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5,0.5706,0.7132)。索拉非尼组患者手足皮肤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肝损伤等主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舒尼替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效果与舒尼替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近期疗效,及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为400mg/日,治疗的3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亚组,观察不同亚组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近期有效率(RR)差异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该组GIST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19例(52.8%),不同的转移病灶部位(P=0.048)的RR率有显著差异。该方案的毒副反应主要为水肿20例(55.6%),恶心17例(47.2%),呕吐8例(22.2%),且均可防控。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较好的疗效,其近期有效率与转移灶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服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的2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无法切除或复发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被纳入研究,给予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其毒副反应,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生存期、炎症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完全缓解(CR)4例(14.81%),部分缓解(PR)4例(14.81%),稳定(SD)8例(29.63%),进展(PD)11名患者(40.74%),疾病控制率(DCR)为59.26%(16/27),客观缓解率(ORR)为29.63%(8/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6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667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血压59.26%(16/27)、蛋白尿59.26%(16/27)、腹泻74.07%(20/27)以及手足综合征62.96%(17/27)。治疗后炎症因子指标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2水平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降低患者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真菌次级代谢产物rasfonin影响舒尼替尼(Sunitinib,ST)诱导的肾癌细胞自噬和凋亡作用机理。【方法】应用MTS(Methanethiosulfonate assay)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rasfonin和舒尼替尼对肾癌细胞ACHN活性和增殖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方法检测rasfonin和舒尼替尼处理的ACHN细胞自噬、凋亡情况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Rasfonin和舒尼替尼能够抑制肾癌细胞ACHN活性和细胞增殖;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两者均可以引起caspase依赖的凋亡。在rasfonin存在的情况下,不仅舒尼替尼所引起的凋亡和细胞活性丢失明显增加,而且其诱导的自噬流显著提高。无论是rasfonin还是舒尼替尼均明显地抑制哺乳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Mammal target of rapamycin)磷酸化,而两者均能促进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活性增加。【结论】rasfonin促进了舒尼替尼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提高了舒尼替尼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结合吉非替尼片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航天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治疗的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62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片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吉非替尼片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疼痛减轻率、睡眠质量改善率和饮食改善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实验组28例存活,对照组22例存活,实验组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片较单纯应用吉非替尼片治疗EGFR阳性晚期NSCLC的疗效更好,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饮食状况,减轻疼痛,用药安全性较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厄洛替尼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入住我院的46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厄洛替尼进行治疗,总结厄洛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到75%,咳嗽、气短症状缓解最为明显,中位时间15 d。19例患者口服厄洛替尼后CEA数值下降,其中4例患者自行缓解,7例患者CEA持续增长。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和疾病进展的患者分别有6例、9例和8例,治疗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6.09%和65.21%,患者中为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27周和47周;治疗期间出现的皮疹、腹泻、口干、口腔溃疡、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有11例(47.83%)、6例(26.09%)、2例(8.70%)、2例(8.70%)和2例(8.70%),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一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死亡或者退出本次研究。皮疹患者给予皮肤消毒、松软膏等后逐渐好转,不影响继续治疗。腹泻症状出现在服药后1周后,口服止泻药物后得到好转,多为Ⅰ度和Ⅱ度,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厄洛替尼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老年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较轻微,可以作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及个体对药物特异性不同,因此在采用厄洛替尼治疗中,需要个性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pautin-1(一种自噬抑制剂)是否能抑制舒尼替尼诱导的肾癌细胞的自噬以及对舒尼替尼诱导的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肾癌细胞系786-O细胞为模型,Western Blot检测spautin-1对舒尼替尼诱导786-O细胞自噬的影响;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spautin-1和舒尼替尼对786-O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pautin-1对舒尼替尼诱导的786-O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pautin-1的促凋亡作用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及抗凋亡蛋白Bcl-2和Mcl-1的关系。结果:与舒尼替尼单独处理组相比,spautin-1能通过降低Beclin-1的表达显著抑制舒尼替尼在786-O细胞中诱导的自噬;Spautin-1和舒尼替尼联合作用明显增强舒尼替尼对786-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Spautin-1能进一步增强舒尼替尼诱导的786-O细胞的凋亡;Spautin-1和舒尼替尼联合处理786-O细胞时,可以显著降低p-AKTSer473和p-GSK3βSer9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强GSK3β的活性,进而下调Bcl-2、Mcl-1的表达。结论:Spautin-1能通过抑制AKT活性并活化GSK3β,进一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Mcl-1的表达,增强舒尼替尼诱导的肾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和卡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Ⅲb或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92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多烯紫杉醇(100mg/m3)+卡铂(AUC 5.5,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5.5)治疗2个周期,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和厄洛替尼治疗组(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每组各46例,厄洛替尼组给予口服厄洛替尼150mg/dl/天剂量治疗。两组均继续治疗2个周期,观察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患者中位生存期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客观有效率对照治疗组为26.1%,厄洛替尼治疗组为4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9个月。与对照治疗组相比,厄洛替尼治疗组中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能增强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江昊  李娈  邓鹏  张斌  周涛  董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3):2476-2479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单药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厄洛替尼组(34例)给予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服药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副作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20例)给予全脑放疗(40Gy/20次,4周)并同期给予替莫唑胺75 mg·m-2·d-1,d1-5 po,放疗后序贯替莫唑胺150mg·m-2·d-1,d1-5 po,q28d,共6周期。治疗结束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OS)、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厄洛替尼组的RR和DCR分别为76.5%和88.2%;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分别为80%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FS分别为10.1和7.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的OS为20.1个月,较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10.8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其中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皮疹的发生率两分别为76.5%和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近期疗效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相当,但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化疗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且为EGFR突变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药埃克替尼靶向药物治疗)和实验组(埃克替尼联合化疗),各61例。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毒副反应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功能及症状总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与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FS、OS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Erlotini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我科于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19例晚期NSCLC患者,给予口服Erlotinib 150 mg/天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对其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19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估,客观缓解率为21.1%(4/19),疾病控制率为63.2%(12/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95%CI 5.5-10.8),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95%CI 11.3-22.7),1年生存率为73.7%(14/19),2年生存率为45.5%(5/11)。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史、手术史、放疗史与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仅化疗史与疾病控制率相关(P=0.02)。Erlotinib的副反应较轻,无患者因毒副反应而减量或停药。结论:Erlotinib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晚期胰腺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GEMOX方案),对照组给予5-FU化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受益率、治疗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当转移癌体积小于肝体积75%时,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为6.06%,有效率为12.12%,而实验组的临床受益率为32.26%,有效率为58.06%,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8个周,21%的患者2年内达到无疾病进展,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7个周,在1年生存率为35%;而对照组中,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9个周,1年生存率为0,实验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别。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疗效优于以5-FU为主的化疗,且二组相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与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对照组给予替吉奥单药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51.1%(2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7%(12/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281,P=0.017);研究组中位进展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29,10.412,P=0.021,0.019);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17,12.041;P=0.023,0.019)。结论: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肠癌较单用替吉奥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序贯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71例经病理学诊断的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序贯吉非替尼。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结果:两组有效率(RR)为36.1%VS14.3%(P=0.0362);疾病控制率(DCR)比较x2=14.782,P<0.001;中位生存期(MST)为12.1月VS10.8月(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除了皮疹、腹泻毒副反应较大外,其他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序贯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扩大样本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全部如期完成治疗,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病情进展(PD)率分别为9.28%(9/97)、24.74%(24/97)、31.96%(31/97)、34.02%(33/97)。根据近期疗效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n=33)和无效组(SD+PD,n=64)。本研究中患者的毒副反应多为 I、Ⅱ度非血液学毒性,最常见的是皮肤毒性,如皮疹等;其他毒副反应如胃部不适、腹泻等,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与性别、肿瘤临床分期、骨转移、肿瘤直径有关(P<0.05),而与年龄、肾上腺转移、脑转移、吸烟史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肿瘤分期Ⅳ期是影响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疗效的危险因素(OR=1.473、2.042,P<0.05)。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具有不错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较少,性别为男性、肿瘤分期Ⅳ期是影响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每2疗程评价肿瘤病灶情况,观察不良反应,随访肿瘤进展情况及生存期。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进行肿瘤缓解评估,按照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0版(NCI一CTCAE3.0)进行不良事件分级。计算肿瘤缓解率、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期。结果:在38例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治疗并进行了疗效评价的患者中,观察到1例完全缓解(CR),占0.03%;13例部分缓解(PR),占34.00%;总的缓解率(ORR=CR+PR)为37.00%。疾病稳定(SD)的患者有20例,占53.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为89.00%;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为4例,占11.00%。本研究方案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一例治疗相关性死亡。其中III/IV度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52.5%,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为13.1%,III/IV度度贫血的发生率为29.5%,III/IV度度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8.2%。III/IV度非血液学毒性包括恶心(8.2%),呕吐(6.6%),口腔炎(1.6%),腹泻(6.6%),感染(4.9%),乏力(4.9%),肠梗阻(6.6%),转氨酶升高(l.6%),过敏反应(l.6%)和皮疹(9.8%)。结论:本研究显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美曲塞是一种多靶点抗叶酸化疗药,目前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标准药物.本研究回顾分析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晚期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既往至少接受过1个标准含铂方案化疗的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怠者,分为单药治疗组21例,联合铂类治疗组33例.单药治疗组给予培美曲塞单药治疗,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联合铂类治疗组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顺铂75 mg/m2或卡铂AUC=5,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单药治疗组PR 1例,RR4.8%,SD10例,疾病控制率(DCR)52.4%,PD10例(47.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8个月;联合治疗组PR4例,RR12.1%,SD20例,疾病控制率(DCR)72.7%,PD9例(2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8个月.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结论:培美曲塞或与铂类联合治疗晚期复治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吉非替尼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晚期NSCLC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营养、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GP方案,在第1~3天静脉滴注25 mg/m~2的顺铂,在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1 000 mg/m~2的吉西他滨;实验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吉非替尼,口服,250 mg/次,1次/d,所有患者均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周期后MMP-7、MMP-9表达情况,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与临床疗效之间比较。通过治疗分析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28/30)比70.00%(21/30)(p0.05)。实验组的血清MMP-7、MMP-9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27±0.07)ng/m L比(0.64±0.04)ng/m L,(270.92±30.24)ng/m L比(335.88±31.01)ng/m L(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2/30)比30.00%(9/30)(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中、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能明显降低MMP-7、MMP-9的表达,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007年至2014年于我院治疗的晚期NSNSCLC(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或7.5mg/kg)联合化疗(紫杉醇175 mg/m~2,d1,卡铂AUC=5或6,d1,q3 w)6周期及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15 mg/kg或7.5 mg/kg,d1,q3w)。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情况、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及部分患者EGFR、KRAS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共观察26例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17例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disease progression,PD)率分别为53.8%、42.3%、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达25.8个月。26例患者中15.4%治疗后病变发生空洞改变,空洞组的2年、3年生存率略高于无空洞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6、0.509)。13例患者伴有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疾病控制率为100%。11例患者标本可进行EGFR基因检测,敏感突变占36.4%,未突变占63.6%。对10例患者标本行KRAS基因检测,均为突变阴性。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鼻衄、咯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大多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可控制。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副反应可耐受,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维维  唐敏  费玲 《生物磁学》2011,(Z1):4796-4800
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进行系统化疗。研究表明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一线系统化疗联合贝伐单抗能一定程度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另有一些研究对多靶点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西地尼布,凡德他尼等)联合标准化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