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分作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5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0例。比较两组DCE-MRI相关参数[容量转移常数相对值(rKtrans)、速率常数相对值(r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相对值(rVe)]、入院时PLR、NLR以及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CE-MRI、PLR、NLR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各项DCE-MRI参数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PLR、NLR、年龄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PLR、NLR、年龄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DCE-MRI联合PLR、NLR预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单项预测。结论:DCE-MRI联合PLR、NLR预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颅温及血清D-二聚体(D-D)、白蛋白预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4例STBI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开展颅脑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的差异分为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43例以及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分)81例。记录术后颅内压、颅温及入院时血清D-D、白蛋白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颅内压、颅温及血清D-D、白蛋白水平预测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术后颅内压及入院时血清D-D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术后颅温以及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多发性损伤、脑疝、高钠血症以及脑干损伤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高)及入院时血清D-D水平(较高)为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颅温(较高)以及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 为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压、颅温及血清D-D、白蛋白水平联合检测预测STBI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上述四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术后颅内压、颅温及入院时血清D-D、白蛋白水平均为STB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四指标预测STBI患者手术治疗后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与患者颅内大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和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MRA、颅脑CTA及DSA结果,将卒中患者分为颅内大动脉分为血管狭窄组(n=146)和非狭窄组(n=79),并将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1-6组,每组代表一个等级。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甲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出院时或发病后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结果: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组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1)。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优势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5);P0.05]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与短期转归不良有关(P0.01),但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丧失统计学意义(OR:0.998,95%CI:0.993~1.002;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血管狭窄组狭窄程度及短期转归无关短期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分成早期组(n=78)、延期组(n=52)。早期组在发病芨3 d行手术,延期组在发病3 d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动脉栓塞程度、并发症与2年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8.46%,高于延期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出血、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穿刺处感染、脑积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显著高于延期组的63.46%(P0.05)。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延迟期手术、瘤体位于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 3~5级、FisherⅢ~Ⅳ级占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GOS评分≤3分、延迟期手术、瘤位置在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3~5级、FisherⅢ~Ⅳ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能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预后,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术前GOS评分、手术时机、瘤位置、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 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45例)和非进展组(55例),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非急性脑梗死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Hcy、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Hcy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进展组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LDL、Hcy、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Hcy、D-二聚体水平异常,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Hcy、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趋化因子(CXCL)9、CXCL12、CXCL16的变化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1月1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度组(25例)、中度组(32例)和轻度组(39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对比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组、中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可知,预后不良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疾病梗死部位、治疗方式、发病至入院时间、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无关(P>0.05)。而与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NIHSS评分有关(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是A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外周血Th17/Treg比值及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下降是ACI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Th17/Treg比值、CXCL9、CXCL12、CXCL16随着ACI病情进展呈升高现象,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及研究,为今后选择适宜应用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打下基础。方法: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入院且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24例,预后良好)和B组(14例,预后不良),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HIN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患者,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可能与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吸烟的患者溶栓后出现预后不良的几率是不吸烟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8.8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每增加1分,溶栓预后不良的几率增加1.76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分为总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10),随访1年,根据预后的复发情况分为预后好组(n=38)和预后差组(n=12),分别比较总有效组和无效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总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总有效组高于无效组(P0.05)。手术后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预后好组高于预后差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806。结论: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疗效及预后比较好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高,并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多模态MRI、CT增强扫描联合D-二聚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85例SAP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48小时内均接受多模态MRI及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入院24小时内完善D-二聚体测定,分析多模态MRI、CT多期增强扫描、D-二聚体单独及联合应用对SAP患者预后的评价效能。结果:(1)经MRSI评分,低分组52例,高分组33例,低分组住院天数、病死率低于高分组(P<0.05);(2)经MCTSI评分,低分组42例,高分组43例,低分组住院天数、病死率低于高分组(P<0.05);(3)以2 mg/L为界,D-二聚体低水平组39例,高水平组46例,低水平组住院天数、病死率低于高水平组(P<0.05);(4)MRSI评分、MCTSI评分、D-二聚体水平预测SAP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738、0.810,三种方式均能有效预测SAP的死亡,且D-二聚体水平> MRSI评分>MCTSI评分;(5)多模态MRI、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D-二聚体诊断SAP的灵敏度为94.77%,特异度为92.58%,均高于多模态MRI、CT多期增强扫描、D-二聚体三种方法单独诊断以及两两结合诊断(P<0.05)。结论:多模态MRI、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D-二聚体共同检查可提高SAP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有助于提高对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2年2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CVST确诊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与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MRI显示受累横窦8例、海绵窦6例、乙状窦2例;对照组显示受累横窦10例、海绵窦8例、乙状窦4例。脑出血组的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觉障碍、视力下降与痫性发作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脑出血组预后不良8例,不良率为50.0%;对照组预后不良4例,不良率为18.2%,脑出血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MRI诊断有很好的效果,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抗凝、溶栓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红细胞指数(RCI)、淋巴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L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Ⅱ型呼吸衰竭的关系及对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9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Ⅱ型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n=47)和无呼吸衰竭组(n=92),随访以上患者出院90天内的预后情况,剔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分为预后不良组(n=26)与预后良好组(n=101),计算RCI、LHR以及NLR比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ECOPD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CI、LHR以及NLR比值在AECOPD患者短期内预后不良中的研究价值。结果:呼吸衰竭组NLR、RCI高于无呼吸衰竭组,LHR低于无呼吸衰竭组(P<0.05)。预后不良组COPD病程长于预后良好组,NLR、RCI高于预后良好组,BMI、LHR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RCI升高与LHR降低均是AECOPD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CI、LHR与NLR预测AECOPD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681、0.770,三者联合的AUC为0.863,联合预测时的AUC最大。结论:RCI、LHR及NLR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AECOPD患者严重程度,为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在预测短期预后不良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脑室改良的Graeb评分(mGS评分)联合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正五聚蛋白3(PTX3)对脑室出血(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行脑室外引流治疗的109例IVH患者,出院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根据GOS评分将IVH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51例)和预后良好组(58例)。术前评估mGS评分,并检测血清FGFR-1、PTX3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GS评分联合血清 FGFR-1、PTX3预测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术前mGS评分、血清PTX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FGFR-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并发脑疝、高mGS评分、高PTX3是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FGFR-1是保护因素(P<0.05)。联合mGS评分和血清 FGFR-1、PTX3预测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高于以上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IVH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不良患者mGS评分和血清PTX3水平增高,血清FGFR-1水平降低,联合mGS评分、血清FGFR-1和PTX3对IVH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失衡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脉搭桥术后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划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n=70)和短期预后不良组(n=18)。对比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乙酸、丙酸及丁酸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短期预后不良组患者粪便肠杆菌属和埃希菌属的丰度以及血清TMAO、乙酸、 IL-6、 MCP-1、 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短期预后良好组患者(t=3.325、2.366、3.643、3.050、3.147、2.847、4.220,均P<0.05)。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MAO、 IL-6及TNF-α水平升高均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 1.312、 1.532,均P<0.05)。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患者预后不良均具有较高预测效能,其中血清TMAO、IL-6及TNF-α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883,P<0.05)。结论 不同预后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MAO、IL-6及TNF-α对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对于更好地评价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筛选可导致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唐都医院医治的84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后1年的Hughes评分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2分)和预后不良组(≥3分)。分析性别、起病年龄、高峰期病情等级评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颅神经受累、电生理分型、神经传导阻滞、空腹血糖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对GB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例GB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69例(82.1%),预后不良组15例(17.9%)。预后不良组在起病年龄≥50岁(80%vs 52.2%)、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3.3%vs 2.9%)、存在尿便障碍(33.3%vs 2.9%)、发病高峰时Hughes评分≥4分(100%vs 62.3%)、入院时存在低白蛋白血症(53.3%vs 13%)、延髓麻痹(46.7%vs 18.8%)、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40%vs 8.7%)等方面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50岁(P=0.040,OR=9.020)、存在尿便功能障碍(P=0.023,OR=10.643)、入院时低白蛋白血症(P=0.003,OR=9.927)、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P=0.035,OR=8.576)是远期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晚发患者、尿便功能障碍、入院时低白蛋白血症、应用糖皮质激素是GBS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要积极加强患者营养并避免使用不恰当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BRAIN评分联合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HE)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受试者按照是否发生HE分作HE组以及无HE组。比较两组各项基线资料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自发性脑出血HE的影响因素。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RAIN评分联合D-二聚体、NLR预测自发性脑出血HE的效能。结果:HE组入院时舒张压以及BRAIN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无HE组,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低于无HE组(均P<0.05)。HE组D-二聚体以及NLR水平均高于无HE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二聚体、NLR水平以及BRAIN评分均是自发性脑出血HE的危险因素,而GCS评分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BRAIN评分联合D-二聚体、NLR预测HE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结论:BRAIN评分联合D-二聚体、NLR对自发性脑出血HE的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局为死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复发与二级预防的关系。无复发组的患者按根据随访的mRS评分高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差组(mRS 3~5分),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六个月复发率为10.2%(10/98)。无复发组较复发组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的患者比例较复发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组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单因素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L、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一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三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LDL和血糖是影响出院后六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良好的二级预防依从性有利于降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是影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及空腹血糖值较高的进展性缺血卒中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最终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在病情平稳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的作为存活组(106例),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12h、入院后24h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D-二聚体、CRP、血乳酸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4、0.676、0.50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对其进行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钙调蛋白(CAM)、触珠蛋白(HP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根据患者的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PRDX1、CAM、HPT水平。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PRDX1、CAM、HPT水平。分析PRDX1、CAM、HPT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PRDX1、CAM、H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RDX1、CAM、HPT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RDX1、CAM、HPT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检验,AIS患者的PRDX1、CAM、HPT与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较高、PRDX1水平升高、CAM水平升高、HPT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的PRDX1、CAM、HPT水平异常升高,且与其病情及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PRDX1、CAM、HP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