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RGD的配基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RGD配基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许多粘附蛋白是通过RGD序列与其整合素结合的, 它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 文章主要就RGD序列肽与糖蛋白Ⅱb/Ⅲa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并介绍了RGD序列肽在基础科学及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融合蛋白(RGD)3/tTF的基因表达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发展一种新型的融合蛋白(RGD)3/tTF用于肿瘤血管的选择性栓塞治疗,利用PCR技术重组(RGD)3/tTF融合基因,克隆于pET22b( )载体,表达于E.coliBL21(DE3)。用镍柱纯化融合蛋白。凝血实验与FⅩ活化实验检测融合蛋白tTF组分的活性。间接ELISA分析(RGD)3/tTF与αvβ3的特异结合能力。pET22b( )/(RGD)3/tTF重组质粒成功获得并表达于E.coliBL21(DE3)。纯化蛋白(RGD)3/tTF能有效诱发血液凝固,活化FⅩ。(RGD)3/tTF与αvβ3的特异结合能力比RGD/tTF提高了32%。新型融合蛋白(RGD)3/tTF已在E.coli系统成功表达,表达蛋白保持tTF的活性并显示比RGD/tTF更高的与αvβ3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Arg-Gly-Asp(RGD)模体是动物细胞底物黏附分子的基本识别结构,许多胞外黏附蛋白是通过RGD模体与质膜受体整合素结合的,它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介导多种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植物细胞中也存在RGD结合模体,现就近年来植物细胞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RGD肽处理肺癌A549细胞后,MTT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Transwell检测其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MMP2、MMP9的表达水平影响。结果:当RGD肽浓度增加至50 mg/L时,肺癌A549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RGD肽组A549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细胞凋亡率由(6.1±0.1)%增至(15.2±0.5)%;在迁移和侵袭试验中,RGD肽组A549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由123±10和43±10降至45±5和18±5;RGD肽组A549细胞MMP2、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可能与RGD肽改变其周期分布有关,RGD肽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可能与其下调MMP2、MMP9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骨基质非胶原蛋白是对于骨的生长、再生、发育等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中包含一类在结构上都含有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的蛋白.近来研究表明,RGD蛋白在骨基质的形成、矿化,以及介导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骨基质中主要的RGD蛋白的骨生物活性,以及与骨质疏松症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化学基因组技术是药物作用靶标确认、药物分子在通路中的作用的确证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可为新药研发和老药新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可降低药物发现中的高额成本.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三肽被证明是与细胞粘附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征序列,在生理学上扮演者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化学基因组学中的其中一种方法即基于反向对接和药效团反向匹配搜索技术来研究RGD三肽的潜在作用靶标,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反向匹配搜索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关键性靶标及其涉及的相关疾病与实验报道的RGD的药理活性相吻合,包括具有抗凝血、抗肿瘤作用,与肾及心血管作用有关等,而且还发现RGD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七鳃鳗Arg-Gly-Asp (RGD) 毒素肽Lj-RGD3与富含组氨酸糖蛋白HRG具有序列同源性,而RGD毒素蛋白及HRG都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活性,但作用靶点不同。为研究Lj-RGD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野生型Lj-RGD3及其RGD全缺失突变体Lj-112进行了抗血管新生功能研究。将3个RGD模体的全缺失突变体基因Lj-112全序列合成后构建于pET-23b载体,对野生型Lj-RGD3及突变体 Lj-112蛋白进行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经组氨酸亲和层析纯化;采用MTT法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蛋白对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不同摩尔浓度、摩尔比的光交联荆SANPAH和RGD接枝于经过去细胞和光氧化后的牛颈静脉(BJVC)表面的初步研究,以明确接枝RGD的效果和最佳浓度。方法:分别取4个不同浓度的SANPAH和RGD进行3个摩尔比的反应,经过紫外线照射光化学接枝后,各组血管片进行快速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看不同浓度下和摩尔比反应、结合的荧光效果,从而初步推断出最佳的反应和结合浓度。结果:应用光交联剂后,血管内膜面有一层较强的荧光,随着RGD和SANPAH的浓度的升高,荧光整体上是越来越强,但是二者的浓度高于0.6mm时,荧光差别不是很明显;当二者的反应摩尔比为1:1时,荧光最强。结论:光交联剂SANPAH能够把RGD接枝到BJVC上,最佳的RGD和SANPAH反应及接枝的浓度是0.6raM,最佳的摩尔比是1:1。  相似文献   

9.
宋歌  刘峰君  程英升 《生物磁学》2011,(15):2810-2813,2805
目的:探讨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在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MRJ显像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纳米技术构建靶向RGD荧光纳米MR、探针,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该探针与LOVO细胞结合情况;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显像;利用细胞克隆实验测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凋亡。结果:荧光相差显微镜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特异性与LOVO细胞结合;体外MRI成像示靶向RGD组T1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及对照组(P〈0.05);该探针作用24h后的LOVO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分裂周期发生变化,阻滞在S+G2M期的细胞比例上升,细胞凋亡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靶向结合,能增强MR1的显像效果,并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αvβ3是一种能特异性识别RGD序列的膜受体蛋白,其与含RGD(Arg-Gly-Asp)模体的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在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浸润及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由于整合素αvβ3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因此其成为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肿瘤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因此近年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也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有研究显示,几种RGD毒素蛋白不但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靶向结合到肿瘤部位从而具有直接抗肿瘤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及浸润功能,而且它们还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因此RGD毒素蛋白可从上述两方面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本文就整合素αvβ3为靶向的RGD配体结构特点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治疗和抗血管新生应用及前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宋歌  刘峰君  程英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5):2810-2813,2805
目的:探讨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在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MRI显像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纳米技术构建靶向RGD荧光纳米MR探针,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该探针与LOVO细胞结合情况;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显像;利用细胞克隆实验测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凋亡。结果:荧光相差显微镜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特异性与LOVO细胞结合;体外MRI成像示靶向RGD组T1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及对照组(P<0.05);该探针作用24h后的LOVO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分裂周期发生变化,阻滞在S+G2M期的细胞比例上升,细胞凋亡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RGD肽介导的MR分子探针能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靶向结合,能增强MRI的显像效果,并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Ib/IIIa 受体的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目 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新型多肽能与 GP IIb/IIIa 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分类综述含有或类似 RGD 序列和非 RGD 序列的新型抗血小板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抗凝活性肽RGD226基因构建、表达、产物纯化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PCR法 ,将来源于蛇毒蛋白质eristostatin中的一段含有RGD(Arg Gly Asp)序列的十三肽(SRVARGDWNDDYS)的基因 ,以一个无胰岛素活性但保留天然免疫原性的胰岛素原突变体(PJG4 0 1)基因为模板 ,置换其B2 8和A1位之间的连接肽基因 ,构建成了能展示RGD功能序列的人源化分子 (RGD2 2 6 )的基因 .通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分离纯化 ,得到高纯度RGD2 2 6 .该RGD肽对由ADP诱导的体外人血小板聚集的半抑制浓度IC50 为 2 2 3μmol L .其胰岛素免疫活性是PJG4 0 1的 15 1% ,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胰岛素原的免疫原性 .其受体结合活性不到PJG4 0 1的 0 1% ,说明其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基本丧失 .动物实验证实 ,RGD2 2 6在延长小鼠出血时间上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定点突变及DNA重组技术,在人白细胞介素18(IL18)cDNA序列中插入GGC序列,使IL18第39位精氨酸残基和第40位天冬氨酸残基之间插入一个甘氨酸残基,从而构建了RGD模体.此重组的cDNA序列构建入表达质粒pPIC9K,并转化Pichiapastoris酵母GS115,利用表达系统进行了高效表达.用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纯化表达产物,获得初步纯化的蛋白.对该蛋白进行了血小板聚集抑制实验和对GPⅡbⅢa与Fn结合的抑制实验.含RGD模体的重组IL18(IL18RGD)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IC50=8.8μmolL;并具有与GPⅡbⅢa的竞争结合活性,IC50=8.0μmolL.该含有RGD模体的重组IL18仍保存对PBMC诱导产生IFNγ能力.结果表明,此IL18RGD嵌合体在具有抗炎,抗感染的同时增添了新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5.
rLj-RGD1为源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的基因重组蛋白,其富含半胱氨酸并具有一个RGD(Arg-Gly-Asp)模体.前期工作表明,rLj-RGD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新生的RGD毒素蛋白典型功能.为了研究rLj RGD1是否具有RGD毒素蛋白的另一典型抗肿瘤功能,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对rLj RGD1进行了活性研究.MTT法结果显示,rLj-RGD1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36 μmol/L;细胞迁移与浸润实验结果显示,rLj-RGD1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G2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迁移与浸润.Hoechst染色和DNA Ladder等细胞凋亡实验表明,rLj-RGD1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细胞黏附实验表明,rLj-RGD1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G2细胞与玻连蛋白(vitronectin, VN)的黏附.上述结果表明,rLj-RGD1具有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功能,并可诱导其发生失巢凋亡. 本研究结果提示,rLj-RGD1具有典型的RGD毒素蛋白抗肿瘤功能,其未来具有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PLGA-PEG为聚合材料,制备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RGD-NP—Fe3O4),用于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RGD修饰的栽超顺磁性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的粒径,电位等理化指标以及细胞毒性。通过细胞以及肿瘤球摄取实验,考察RGD.NP—Fe304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性。结果:制备得到的RGD-NP-Fe3O4粒径在85±7.5nm,电位为18+1.15mV。纳米粒浓度在300μg/mL范围内,对脑胶质瘤细胞均无显著毒性。经过RGD修饰后脑胶质瘤细胞U87对纳米粒的摄取效率大大提高,纳米粒穿透肿瘤球能力显著增强。结论: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诊断纳米探针和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和方法:为验证整合素分子激活对支气管上皮细胞(BEC)的抗氧化性保护作用,本实验用臭氧(O3)攻击培养的兔BEC,测定细胞的^3H释放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反映细胞损伤程度;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及人工合成的精-甘-天冬氨酸片段(RGD肽)的保护效应。结果:①臭氧攻击使BEC的^3H释放率增高,Fn处理可减少臭氧所致的^3H释放,钙调素抑制剂W7能抑制Fn的这一作用,RGD可减轻臭氧所致的^3H释放;②臭氧攻击后细胞上清液中LDH释放增多,Fn或RGD处理均能降低LDH释放,W7阻断Fn的这一效奕;③臭氧作用后明显提高细胞内MDA含量,Fn或RGD可降低MDA含量;④臭氧攻击使细胞内GSH含量下降,Fn或RGD可增加BEC内GSH的含量;⑤Fn可增强BEC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可被W7阻断,RGD则显示有剂量依赖性促进作用。结论:Fn及其特异识别片段与BEC的整合素分子结合后,可减轻臭氧对BEC细胞的损伤,其机理与经钙调素途径上调BEC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制备RGD/FA双靶纳米金考察其与高表达整合素与叶酸受体B16细胞的协同靶向成像与热疗作用;方法:采用功能化PEG分子将靶向小分子RGD与叶酸通过强健Au-S键连接至纳米金棒表面,利用激光共聚焦与808 nm近红外激光器评价修饰纳米金的协同靶向作用;结果:RGD与叶酸分子被成功连接于纳米金表面,且双靶纳米金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具有较好的协同靶向作用;结论:同时靶向同一肿瘤细胞的不同表位,可克服单一靶向功能化纳米粒子难以在肿瘤位点有效积累的问题,本研究为多功能纳米金棒在临床肿瘤早期诊断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解联蛋白(disintegrin)是一类存在于蛇毒中的血小板凝集抑制因子。研究表明,Arg-GLT-Asp(RGD)序列与解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有密切关系。紧靠RGD序列两翼的氨基酸残基有调节解联蛋白抑制ADP-诱导血淖板凝集作用,RGD序列侧翼的第45位氨基酸残基位于该类蛋白内部形成的小槽内,这个小槽在RGD袢形成发夹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RGD袢形成发夹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RGD袢上游区域氨基酸残基在调节解联蛋白功能中的作用。具体方法是:用基因点突变技术将华丽蛇毒素的K^41K^42K^43R^44T^45I^46突变腹蛇毒素的S^41K^42A43G44T45I46和S^41K42A43G44I46。然后分析突变蛋白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前一种突变K^41K42A^43R^44T45I46→S^41K^42A^43G^44T^45I^46显著地降低了华丽蛇毒素对血小板凝集和抑制活性,后一种突变S^41K^42A^43G^44T^45I^46→S^41K^42A^43G^44I^46有效地恢复了华丽蛇毒素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同时,这两种突变也改变了含点突变基因的pGEX-3X质粒在受体细胞(E.coli)内的表达。例如,重组于pGEX-3X质粒的野生型腹蛇毒基因和华丽蛇毒素基因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而重组于相同载体的点突变基因表达的目的蛋白是不溶性的,为此,本文又通过构建表达难溶蛋白载体的方法获得了突变基因的可溶性表达产物。本文首次证实了RGD上游的39-45位氨基酸残基与解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通过结构蛋白VP1 G-H环上高度保守的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Arg-Gly-Asp,RGD)基序与整联蛋白结合起始病毒的感染,但FMDV是RNA病毒,在环境条件变化时,FMDV能够以非RGD的途径起始病毒的感染。为了研究FMDV Asia1/JS/China/05田间舌皮毒经两种不同的途径短期传代后细胞受体结合基序RGD的变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FMDV Asia1/JS/China/05田间毒、田间毒的乳鼠适应毒第四代(MF4)和接种田间毒的牛同居感染的猪水泡病料适应细胞的第八代毒(PBF8)结构蛋白VP1基因,并对不同病毒VP1基因的PCR产物测序和cDNA文库测序。【结果】以含RGD受体结合基序为优势的田间毒在乳鼠上短期传代后出现了含精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Arg-Ser-Asp,RSD)和RGD受体结合基序的混合种群,而同居感染后的细胞传代病毒种群则以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Arg-Asp-Asp,RDD)受体结合基序为优势种群。【结论】发现了含RGD受体结合位点为优势的FMDV种群,经不同的宿主短期传代后产了含RSD或RDD受体结合基序的优势种群,该发现不仅增加了保守基序RGD发生替换的FMDV变异株的数量,而且为FMDV的细胞识别和宿主嗜性的改变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