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关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与其他组学数据结合起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在酶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中引入“酶量倍数因子”能够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如果反应动力学方程中酶的量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相应的酶量倍数因子的数值。为了观察酿酒酵母糖酵解途径中酶量变化对乙醇浓度的影响,设定了高低两个酶量水平进行计算机模拟,对应的酶量倍数因子分别为10和0.1。基于计算机模拟结果,使用聚类分析方法,12种酶被分为两类。属于第一大类的四种酶ADH、HK、PFK和PDC,均催化不可逆反应。第二大类8种酶中的6种,ALD、GAPDH、GlcTrans、lpPEP、PGI和TIM均催化可逆反应。第二大类中另外两种酶lpGlyc和PK催化不可逆反应。按照这种方法,代谢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能较容易地结合起来对系统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亲缘供者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对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单个核细胞采集程序(MNC程序)的影响及经验分析。 方法选取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小红细胞亲缘供者31例45次采集为小红细胞组,选取同期非小红细胞亲缘供者51例60次采集为非小红细胞组,分别应用AutoPBSC程序和MNC程序,比较两组采集情况及采集产品相关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计量资料的差异。 结果与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小红细胞MNC程序组血小板(PLT)降低率[(25.88±15.83)﹪比(36.64±10.22)﹪]、采集效率[32.65﹪(23.60﹪,73.82﹪)比63.74﹪ (59.83﹪,68.55﹪)]、采集物体积[(158.83±34.39)比(222.91±63.9)mL]、MNC总数[(218.04±117.57)×108/L比(350.24±127.64)×108/L]、CD34+细胞总数[113.83×106/L (79.25×106/L,154.10×106/L)比233.26×106/L (177.18×106/L,392.51×106/L)]、MNC计数[(4.04±2.61)×108/kg比(5.54±2.22)×108/ kg]、CD34+计数[1.84×106/kg (1.16×106/kg,4.41×106/kg)比3.64×106/kg (2.49×106/kg,6.37×106/kg)]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非小红细胞组MNC程序组采集物体积[(162.83±51.74)比(242.56±43.25)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红细胞体积偏小时,应用MN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比应用AutoPBSC程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褪黑素(me1atonin,MT)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致痫大鼠海马内TGF-β3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在中枢内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海人酸组(KA组)、褪黑素+海人酸组(MT+KA组)。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试剂处理后观察并记录大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检测大鼠海马内TGF-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的表达情况及其mRNA变化。结果动物行为学观察显示,NS组无癫痫发作,KA组发作程度为Ⅲ-V级,MT+KA组为0-Ⅲ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3在3组大鼠海马内均有表达,其中KA组、MT+KA组较NS组表达增强,MT+KA组较KA组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较,KA组、MT+KA组大鼠海马内TGF-β3 mRNA含量均升高;但MT+KA组升高较KA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能明显改善海人酸诱发的大鼠癫痫,增强海马内TGF-β3的表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发挥中枢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辽河油田样品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针对其16S rRNA设计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特定细胞内的互补核苷酸序列。通过对纯菌和泥浆中地衣芽孢杆菌的FISH进行优化,得到泥浆中地衣芽孢杆菌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条件:样品固定时间17 h,杂交温度46 ℃,杂交时间3 h,杂交液中去离子甲酰胺浓度35%,冲洗缓冲液中与去离子甲酰胺对应的NaCl的浓度88 mmol·L-1。运用上述FISH技术监测生物泥浆反应器中地衣芽孢杆菌量的变化,并与泥浆中含油率的变化进行比较,二者的变化情况符合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趋势,为监测含油污泥中微生物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对微生物共代谢途径的概念、机理、类型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在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微生物共代谢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关键因素及其应用价值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属于荨麻科赤车属,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优质野菜。本研究以蔓赤车为材料,基于高通量技术方法完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结构解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此深入研究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3220 bp,GC含量为36.4%,属于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转运RNA基因,8个核糖体RNA基因;其中,有15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2个基因包含2个内含子,rps12存在反式剪接情况。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可分为光合作用(43个)、自我复制(64个)、其他编码蛋白(7个)以及未知功能(4个)4大类基因。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51073个密码子,其中编码亮氨酸(Leu)的密码子占比最大,密码子偏向使用A和U两种碱基。检测到72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其中有58个单核苷酸、12个二核苷酸、1个三核苷酸和1个四核苷酸4种不同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蔓赤车IRb/SSC边界存在ycf1基因扩张现象。系统进化树显示,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 OL800583)与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 stewardii MZ292972)、盘托楼梯草(Elatostema dissectum MK227819)、光叶楼梯草(Elatostema laevissimum var.laevissimum MN189961)亲缘关系最密切。基于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旨在为蔓赤车物种鉴定、遗传进化及基因组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薛钊  张玉龙  杨春璐  杨雪莲 《生态科学》2006,25(1):91-93,95
就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辽宁省及各市近年来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及变化趋势做了分析,发现辽宁省所有城市化肥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制定的安全上限;4个城市农药用量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农用塑料薄膜用量明显偏大,位居全国排行榜的前四名。  相似文献   
8.
AspC基因导入前后E.coli BL21蛋白质组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表达天冬氨酸转氨酶工程菌在转基因前后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变化,采用固相pH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转基因前后的大肠杆菌(E.coli BL21)的总蛋白进行分离,银染、显色后,使用2D蛋白质图象分析系统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5.0和SWISS-2D PAGE蛋白质组数据库对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识别了近600个蛋白点,比较分析了与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相关的关键蛋白的差异,初步探讨了AspC基因的导入后大肠杆菌蛋白质水平的精细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PLGA-PEG为聚合材料,制备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RGD-NP—Fe3O4),用于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RGD修饰的栽超顺磁性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的粒径,电位等理化指标以及细胞毒性。通过细胞以及肿瘤球摄取实验,考察RGD.NP—Fe304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性。结果:制备得到的RGD-NP-Fe3O4粒径在85±7.5nm,电位为18+1.15mV。纳米粒浓度在300μg/mL范围内,对脑胶质瘤细胞均无显著毒性。经过RGD修饰后脑胶质瘤细胞U87对纳米粒的摄取效率大大提高,纳米粒穿透肿瘤球能力显著增强。结论: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诊断纳米探针和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土壤“慢”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壤“慢”有机碳库介于“活性”和“惰性”库之间,是植物残体迅速损失的一个重要中间分解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慢”有机碳库的微粒有机质(POM)的表征、意义,及影响土壤“慢”有机碳库中POM周转的主要因素,POM在土壤团聚体中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以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