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
腕足动物是贵州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的化石门类,不仅化石数量丰富,分异度高,还具有丰富的生态现象。在寒武系的化石记录上,腕足动物常与海绵、藻类、棘皮动物、水母状生物、软舌螺、威瓦西亚虫、其他腕足动物等保存在一起,凯里生物群中的腕足动物也有类似的共存现象。本文就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与游泳动物的共存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腕足动物与贵州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存在共栖、共埋两种关系,讨论了这两种关系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腕足动物与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加拿大虫Canadaspis的共存现象,推测一只腕足动物与Canadaspis共同保存的化石记录表明这两种生物存在共栖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凯里生物群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为凯里生物群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小嘴贝亚门顾脱贝科顾脱贝属(Kutorgina Billings,1861)属于碳酸钙质壳非铰合类腕足动物,于1861年建立,含20个种,最早出现于传统的早寒武世,绝灭于中寒武世中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亚洲。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顾脱贝两个种:犰狳顾脱贝(相似种)(K.cf.cingulata)及松山顾脱贝(新种)(K.songshanensis sp.nov.)。K.cf.cingulata与北格陵兰的K.cingulata在轮廓、壳饰上相似,主要区别是后者个体略大,少数背壳标本可见中隆;K.songshanensis sp.nov.具有与其他顾脱贝明显不同的特点——同心层稀少并常见三条同心层。"清虚洞组"顾脱贝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与凯里组的顾脱贝形成演化链,而且为研究全球顾脱贝的演化及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小嘴贝亚门顾脱贝科顾脱贝属(Kutorgina Billings,1861)属于碳酸钙质壳非铰合类腕足动物,于1861年建立,含20个种,最早出现于传统的早寒武世,绝灭于中寒武世中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亚洲。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顾脱贝两个种:犰狳顾脱贝(相似种)(K.cf.cingulata)及松山顾脱贝(新种)(K.songshanensis sp.nov.)。K.cf.cingulata与北格陵兰的K.cingulata在轮廓、壳饰上相似,主要区别是后者个体略大,少数背壳标本可见中隆;K.songshanensis sp.nov.具有与其他顾脱贝明显不同的特点——同心层稀少并常见三条同心层。"清虚洞组"顾脱贝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与凯里组的顾脱贝形成演化链,而且为研究全球顾脱贝的演化及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二叠纪一类形态很特殊的腕足动物——二叠贝类。在仔细观察了迄今所有的有关材料和采用系统切面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分析部分标本后,认为二叠贝类代表着欧姆贝目的1个新支系,即二叠贝科,包括3属,其中1新属(Laterispina gen. nov. )和1新种(Laterispina liaoi gen. et sp. nov. )。根据二叠贝类在地层分布上所显示的形态变化,将二叠贝类的形态演化分成3个阶段: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晚期。本文还探讨了二叠贝类的生态特点,认为它属近礁相生物群落中或浅海近浪基面泥质基底上生物群落中的高层附生悬食类,是二叠纪特提斯生物群的特有类群。  相似文献   

6.
寒武纪海洋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曾被报导出现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延续了一个相对短的地质时间。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剑河县辣子寨村杷榔组中上部发现的Occacaris。杷榔组的Occacaris以壳背缘和前腹边缘呈大角度相交为特征,不同于澄江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发现的背缘和前腹边缘交角均小于90°角的O.oviformis Hou,1999和O.magnus(Yao,2009),应为一新种,命名为O.lazizhaiensis sp.nov.。O.lazizhaiensis sp.nov.在贵州杷榔组的发现表明起源于云南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浅水区的Occacaris,在寒武纪早中期开始向贵州较深水区的杷榔组迁移,延续进入时代较晚的凯里组,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体构上较大的差异。杷榔组Occacaris的发现增加了Occacaris分类学、生态学、古地理分布和演化发育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贵州化石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其中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十分发育,由老至新有埃迪卡拉系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寒武系第1统的小壳动物群、第2统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及中上部的杷榔动物群、第3统底部的凯里生物群。这些特异埋藏生物群与云南寒武系的澄江动物群、关山生物群及陕南埃迪卡拉系高家山生物群构成了我国早期后生生物的演化链,反映了从动物起源(瓮安生物群)、可疑多门类动物出现(江口庙河生物群)、动物骨骼化(高家山生物群)、生物矿化质和量的变化或骨骼动物爆发性辐射(小壳动物群)及海绵动物辐射(牛蹄塘生物群)再到动物主要门类出现的寒武纪大爆发(澄江动物群)、海洋生物多样化及生态复杂化(凯里生物群)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史上重要的演化创新事件。为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特组织主题为“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的论文专辑。作为专辑序言, 本文概述了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当前研究趋势, 并简要介绍了本专辑的内容。专辑包含了来自13个研究单位共42位作者的12篇论文, 包括特约综述论文1篇和研究论文11篇。专辑不仅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也展示了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取得的部分新进展。这些进展涉及华南和华北数个特异埋藏化石库, 比如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寒武纪宽川铺生物群和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等, 并涵盖了海绵动物、刺细胞动物、腕足动物、三叶虫和双瓣壳类节肢动物以及分类位置尚不明确的疑难动物化石等诸多类群。  相似文献   

9.
文中描述了河北唐山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的艾苏贝,分别鉴定为布尔吉斯艾苏贝(相似种)(Nisusia cf.burgessensis)和艾苏贝(不定种)(Nisusiasp.indet.),均为内模化石。其中,布尔吉斯艾苏贝(相似种)和艾苏贝(不定种)各有一块标本保存了较为清晰的铰齿和齿板印模。该铰齿发育微弱,推测应是齿板末端的微弱凸起。这一发现是对Nisusia特征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报道湖北中部京山县郊发现的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生物群由大量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及少量鳃曳动物、双瓣壳节肢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组成。文中重点描述非三叶虫节肢动物Clypecaris?和棘皮动物Sinoeocrinus,两者分别为澄江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依据生物地层学证据,该生物群的时代大致为寒武纪第四期晚期(龙王庙期),与凯里生物群下部组合基本相当,稍晚于云南东部的关山动物群和峡东地区石牌组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华中地区早-中寒武世化石库的资料,扩大了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并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分布在扬子地台北缘的该类型生物群,这对寒武纪环扬子地台古生态的重建和多门类后生生物的演化都将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它构成了寒武纪重要的生物群之一——凯里生物群。在凯里生物群中保存有丰富的碳质薄膜藻类化石,新发现类似苔藓植物化石(Parafunaria sinensis Yang(gen.et sp.nov)),它具有藓类植物所拥有的典型的叶状体轮生现象、孢朔、孢朔柄和复杂的根系特征。推测它是藓类植物祖先,它为进一步研究藓类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类一起构成后生动物(metazoa)中分异度最大的谱系分支——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在冠轮动物分支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系统学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外肛动物组成的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为单系起源(monophyly),分类上属于原口动物亚界(Protostomia),从而彻底否定了上百年传统动物学教科书上腕足动物属于后口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或原口动物亚界与后口动物亚界之间的过渡类群的传统观点。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主要动物门类代表,因其形态发育和壳体矿化等多项特点以及海量的化石记录,历经数十余年单系、多系和并系起源的争论之后,其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系统学和形态学(包括化石和现生类群)研究越来越多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寒武纪腕足动物门曾存在帚虫状祖先起源假说、蛤氏虫(Halkieria)起源假说和托莫特壳起源假说。目前,蛤氏虫起源假说遭到了不同国际学者的质疑和否定。澄江化石库(寒武系第三阶)最新发现的化石新种——精美玉玕囊形贝(Yuganotheca elegans),因具有砂质胶结的椎管状身体,具有封闭的腕足动物状的纤毛环取食器官,具有腕足动物状的边缘刚毛、脉管循环系统、U形的消化系统和蠕虫状的肉茎附着结构等,被誉为腕足动物的"始祖鸟化石",成为联系帚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椎管状托莫特壳的化石类群。然而,因该化石缺乏成对的矿化(磷酸钙或碳酸钙)壳体,对现今广泛使用的腕足动物高级分类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它构成了寒武纪重要的生物群之一--凯里生物群.在凯里生物群中保存有丰富的碳质薄膜藻类化石,新发现类似苔藓植物化石(Parafunaria sinensis Yang(gen.et sp.nov)),它具有藓类植物所拥有的典型的叶状体轮生现象、孢朔、孢朔柄和复杂的根系特征.推测它是藓类植物祖先,它为进一步研究藓类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澄江生物群、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分子诸如Ottoia,Naraoia,Palaeoscolex ,Urokodia,Microdictyon ,Leanchio lia,Isoxys及anomalocarids等化石已被发现 ,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成为拥有 1 2个大类 1 2 0多个属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其中动物化石已超过 80多个属 ,仅次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 ,居全球同类型第三位。其核心组成为非三叶虫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及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15.
论凯里组*     
记述了黔东南凯里组三叶虫的地层分布 ,讨论了三叶虫的分带 ,根据三叶虫地层分布情况 ,将凯里组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 ,指出了凯里生物群与布吉斯页岩生物群 ,斯潘塞页岩生物群出现的顺序 ,对于深入研究凯里生物群与其它生物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台江县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含有丰富的非钙质藻类和具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 ,它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世界广泛分布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在生物群的宏观藻类中描述了 5个属 5个种 ,包括 2个新属。它们是MarpoliaspissaWalcott、AcinocricusstichusConwayMorrisandRobison、UdotealgaerectaYang、EosargassumsawataYang和RhizophytonzhaoyuanlongiiYang ,并且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组合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对比 ,发现两个生物群不仅具有相似的动物化石组成 ,而且宏观藻类化石组成也很相似。  相似文献   

17.
乳孔贝(acrotretids)是一类繁盛于寒武纪晚期—奥陶纪并灭绝于泥盆纪的微型腕足动物,其特殊的壳体形态及柱状结构使其与其它舌形贝型腕足动物的系统学关系模糊不清。华南峡东地区寒武纪早期(第二世)水井沱组薄层灰岩中发现最早的精美保存的乳孔贝类腕足动物Eohadrotreta zhenbaensis(镇巴始壮贝)。本文首次解析Eohadrotreta的壳体形态和三级壳层结构。通过壳体显微结构的研究,解译出其个体存在的4个壳体发育阶段,即胎壳(protegulum)、幼年壳(brephic shell)、少年壳(neanic shell)和成年壳(mature shell),从而揭示乳孔贝悬浮滤食生活的幼虫阶段及其后的变态发育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壳体化石进行扫描成像过程中还发现精美保存的表皮细胞印模结构(epithelial cell moulds),它们在壳体内表面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其与相应的软躯体附着区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其潜在的分类价值。随着对乳孔贝研究的深入,华南地区最早的乳孔贝类Eohadrotreta相继报道于扬子板块上的陕南、峡东、黔中地区,可能的华北板块南缘,以及喜马拉雅和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表明Eohadrotreta不仅是华南而且是不同大陆间寒武纪第二世洲际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18.
文中报道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的宏体藻类化石:中华细丝藻属Sinocy-lindra,崆岭藻属Konglingphyton,约克那斯藻属Yuknessia和文德带藻属Vendotaenia。通过对宏体藻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无论从保存形式还是形态特征上看,带有庙河生物群的色彩,同时与牛蹄塘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宏体藻类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德智  彭进 《古生物学报》2018,57(4):429-443
始海百合类是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代表性化石类群。产出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杷榔组和凯里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的泥、页岩组成,始海百合类化石保存在2个组中上部的泥、页岩中,化石保存好,丰度高,是陆棚斜坡较深水环境生态类群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来自杷榔组的36块Guizhoueocrinus yui,29块Protogloboeocrinus yini标本,和凯里组的20块Sinoeocrinus lui,20块Globoeocrinus globulus标本,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和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每块标本萼部选定了4个界标点(landmark),进行数理统计和几何形态的定量分析。发现寒武纪始海百合类的萼部尺寸上差异较小,在形态上,杷榔组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Guizhoueocrinus yui萼形相似,均偏细长形,而凯里组的Sinoeocrinus lui和Globoeocrinus globulus萼形差异较大,口部区域宽度均出现增大,萼茎连接处宽度则出现变大和变小两种趋势。结果说明:同一生态环境下寒武纪早期的Guizhoueocrinus yui,和中期的Sinoeocrinus lui的萼在演化上具连续性,细长的萼与长茎能够让始海百合个体更有效捕食上部水域的食物,而寒武纪早期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中期的Globoeocrinus globulus的萼在形态上具有演化上的连续性。球状的萼配合粗短的茎,可以增强始海百合个体的稳定性,以适应更强的水动力环境,表明出现了生态位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文中报道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的宏体藻类化石:中华细丝藻属Sinocy-lindra,崆岭藻属Konglingphyton,约克那斯藻属Yuknessia和文德带藻属Vendotaenia。通过对宏体藻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无论从保存形式还是形态特征上看,带有庙河生物群的色彩,同时与牛蹄塘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宏体藻类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