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及术后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CCU病房应用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组,B组为术后组,各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即刻病情改善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术后30天心功能、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组IABP即刻病情改善显著高于B组(36% vs.12%,P<0.05).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天,A组LVEF显著低于B组(40.2± 7.7%vs.35.6±5.0%,P<0.05).MACE事件,A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PCI/CABG术及死亡发生率低于B组,其中A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vs.32%,P<0.05).结论:PCI术前植入I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优于PCI术后植入,且不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力衰竭的因素,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用PCI术治疗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心力衰竭术后影响,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87例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个人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血糖、血脂、血压、白细胞、受累导联数、术前用药、罪犯血管、术前LVEF、术后TIMI血流、病变血管术、BNP水平、CysC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术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2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71例,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4.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术前血糖、白细胞、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LDL-C、术前BNP、术前CysC、术前LVEF、术后TIMI分级是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3.6岁、高血压、术前血糖8.72 mmol/L、术前CysC1.57 mg/L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48.57%、术后TIMI2级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性因素(p0.05)。本研究表明,急性前壁心梗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CysC水平升高对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影响及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MI合并CS患者,将直接行PCI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n=59例),行IABP辅助支持下PCI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n=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脏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肌酶谱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74)与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提高,LVEDD、LVESD降低,且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肌酶谱指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5例再发心肌梗死、7例急性血栓形成,研究组分别为2例、3例(P>0.05);对照组死亡23例,研究组死亡8例,研究组死亡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年龄、Killip分级≥Ⅲ级、高血脂、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占比、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LVEF、IABP辅助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ABP辅助支持下的PCI能有效改善AMI合并CS患者心功能,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等为其院内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NR)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无血流患者22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12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差别及LVEF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EF值对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NR)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无血流患者22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12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差别及LVEF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EF值对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住我院CCU并行IABP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9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11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脾脏切除手术,观察组给予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与治疗前后CD4~+/CD8~+、CD8~+、CD4~+、CD3~+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并抢救成功,观察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间的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7.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两组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1天(P0.05),而观察组血小板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白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天与术后1个月的CD4+/CD8+、CD4+、CD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能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6例拟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PCI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改变。同时比较PCI术后3月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术后12h血清hs-CRP及TNF-α的差别。结果: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月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PCI术后12h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s-CRP及TNF-α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术后发生急性炎症反应,hs-CRP及TNF-α水平升高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日、满意度、临床症状、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等的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干预组患者在经过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对照组相比较轻(P<0.05).结论:增加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仅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对促进PCI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实施PCI治疗后给予丹参滴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28例,对所有患者实施PCI术,术后对照组使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使用基础药物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比较PCI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结果:PCI术后,患者测定指标SDNN、SDNN Index及SDANN相对于术前均有升高(P0.05);频域分析指标HF及LF相对于术前均升高,LF/HF比值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LVEF、SV及CI均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LVEF、SV及CI较高,LVEDD较低(P0.05)。结论:PCI术能够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而复方丹参滴丸对于PCI术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介入治疗后外周血小板(PLT)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变化,并以此来推断两者在急性心梗死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于我院行冠脉造影证实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三天进行抽血检测血常规及肌钙蛋白(cTnT)。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以及是否有糖尿病病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是否有烟酒史、高血压病史、cTnT等方面,观察组患者占有更高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PLT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PLT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至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PLT水平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EOS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EOS呈逐步上升趋势,至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EOS水平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是否有烟酒史、高血压病史对其影响较大,同时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与PLT升高、EOS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郑志刚  贺铿  李莺  石刚  叶君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48-5850,585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GOODMAN血栓抽吸装置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试验组)40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TMPG、ST段回落百分比、LV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PCI治疗的AMI并CS的患者47例,24例接受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3例直接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一周后,检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肺动脉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指标的变化,多巴胺、速尿和硝酸酯类用量的比较及死亡率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巴胺、速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酯类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的血供,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06月应用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为ST段抬高组,共34人;B组为非ST段抬高组,共28人.收集并观察两组的即刻病情改善率、术后30天、3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B组IABP即刻有效性显著优于A组(10/25比8/30,P<0.05).术后30天,A、B两组LVEF均较术前增加,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5.5%±5.2%比40.6%±4.9%,P<0.05);在MACE事件上,A组仅在死亡例数一项明显高于B组(10/30比6/25,P<0.05).术后3月,A、B两组LVEF、WMSI有统计学差异(37.0%±6.9%比44.2%±5.2%;1.7±0.4比1.3±0.5,P均<0.05).A组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主要表现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两方面(3/30比1/25;15/30比8/25,P均<0.01).结论:IABP对于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存在差异,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冠脉介入冠心病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6例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PCI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组在PCI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术后两组均维持服用4周。比较PCI术前、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及术后24 h,两组间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CD62P和GPⅡb/Ⅲa水平均较术前及术后24 h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术前及术后24 h,两组间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ET-1水平均较术前及术后24 h显著降低,NO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CK-MB、TNI和hs-CR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抑制PCI术后血小板活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ontrast 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长海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疗的≥75岁老年患者共计317例,根据CIN评分分成CIN评分低分组(4-10分)、CIN评分中分组(11-16分)、CIN评分高分组(≥16分),分析比较不同CIN评分组患者的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冠心病PCI患者发生对比剂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317例冠心病PCI患者中,14例发生CIN(4.4%),CIN评分高分组比例最高(4例,11.8%,P=0.042)。单因素分析表明,CIN风险评分、术前GFR、术前肌钙蛋白、术前总胆固醇、急性心肌梗死、Syntax评分在术后CIN发生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独立的风险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N风险评分在术后CIN发生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95%CI:1.37-7.78,P0.05),术前GFR在术后CIN发生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95%CI:1.01-1.07P0.05),两者均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IN风险评分、术前GFR是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入院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1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收集190例急性STEMI患者,发病12小时内并且行PCI(primary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按术中TIMI血流分级将病人分为2组:正常复流组(138例)和无复流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PCI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的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论证得到PLR预测无复流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无复流组PLR显著高于正常复流组(246±98VS 169±108,P0.01)。当PLR=188时,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72%。结论:入院时PLR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及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3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于术前12 h内检测其血清MPO水平;根据术后有无发生CI-AKI分为CI-AKI组(n=34)和非CI-AKI组(n=3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患者发生CI-AKI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PO预测CI-AKI的效能;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MPO组和低MPO组,对患者随访12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MPO组、低 MPO组的累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CI-AKI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占比多于非CI-AKI组,MPO水平、肌酐水平、造影剂用量高于非CI-AKI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MPO及肌酐水平为影响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清MPO水平预测急诊PCI术后CI-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最佳截断值为491.12 μg/L,灵敏度58.80%、特异度76.50%。术后1年患者发生MACE共95例,发生率为24.9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PO组MACE发生率27.37%高于低MPO组22.77%(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发生CI-AKI的患者血清MPO水平显著提升,与患者预后存在关联,是CI-AKI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是预测急诊PCI术后发生CI-AKI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