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广东内伶仃岛保护区东湾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地,用2,4-D、草甘膦、25%森泰、森草净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50~500倍液的2,4-D和草甘膦均只能杀灭薇甘菊的地上营养体,不能杀死根部;用25%森泰水剂注射薇甘菊主根,0.1~3mL/株的用量,可以在5~6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的茎叶,用药量在1~1000g/hm  相似文献   

2.
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内伶仃岛保护区东湾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地,用2,4-D、草甘膦、25%森泰、森草净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50~500倍液的2,4-D和草甘膦均只能杀灭薇甘菊的地上营养体,不能杀死根部;用25%森泰水剂注射薇甘菊主根,0.1~3mL/株的用量,可以在5~6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的茎叶,用药量在1~1000g/hm2时,可在2~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  相似文献   

3.
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内伶仃岛保护区东湾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地,用2,4-D、草甘膦、25%森泰、森草净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50-500倍液的2,4-D和草甘膦均只能杀灭微甘菊地地上营养体,不能杀死根部;用25%森泰水剂注射微甘菊主根,0.1-3mL株的用量,可以在5-7个月内彻底杀灭微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的茎叶,用药量在1-1000g/hm^2时,可在2-3个月内彻底杀灭微甘菊。  相似文献   

4.
森草净杀灭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森草净(即70%嘧碘降水溶性粉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1~0.02g.m-2,结果表明:各浓度的森草净杀灭效果均较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坡地和溪谷生境中,森草净用药量分别为0.05~0.1g.m-2、>0.2g.m-2能较彻底地杀灭薇甘菊。应用HPLC法检测样地土壤中嘧磺隆残留量,溪谷土壤中嘧磺隆半衰期C=C0.e-0.083T,T1/2=8.4,施药后37d消解95.9%,坡地高浓度级半衰期C=C0.e-0.046T,T1/2=15.1d,施药后37d消解85.0%,坡地低浓度级半衰期C=C0.e-0.090T,T1/2=7.7d,施药后15d消解74.2%。不同浓度森草净处理样地,施药后7、15、37d均可检测到嘧磺隆,并且含量越来越小,但施药后68d的土样,均未检测到嘧磺隆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筛选及复配出林地防效好的森草净+2,4-D钠盐,对土壤相对较为安全的2,4-D+敌草快复合药剂;选用旱冬瓜、千果榄仁、柱花草等替代控制薇甘菊,防控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发现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的专化性强且取食量大的重要天敌昆虫,实现了对薇甘菊种子扩散和无性传播的有效控制。对薇甘菊的防治,集成了监测预警、应急除治、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但其防控仍是局部的,未来还需要不断突破,使对薇甘菊的局部应急防控逐步转为大面积的持续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6.
菟丝子致死薇甘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是入侵的害草,已经由珠江三角洲扩散到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山区.在薇甘菊的天敌调查中看到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严重时可以把薇甘菊致死.我们在本所的实验园中栽种薇甘菊,并让其被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寄生,结果证实菟丝子在两个月左右,完全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最终把薇甘菊致死.这可能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途径.但是菟丝子也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杂草,如何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为害,而又不使菟丝子对薇甘菊的伴生植物和其它农作物造成为害,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菟丝子致死薇甘菊的机理更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入侵害草薇甘菊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薇甘菊的防除,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除、生态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生物防治中艳婀珍蝶Actinotethaliapyrrha和安婀珍蝶A.anteas是较有前途的两种昆虫;柄锈菌PucciniaspegazzinideToni能使薇甘菊生长受阻、矮化、枯萎和死亡,在中国有利用的可能;凤凰木Delonixregia、血桐Macarangatanarius、榥伞枫Heteropanaxfragrans可以利用植物相克作用控制薇甘菊;菟丝子属Cuscuta的3种菟丝子能侵染薇甘菊,其中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对薇甘菊控制作用较强,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森草净(即70%嘧碘降水溶性粉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1~0.02 g•m-2,结果表明:各浓度的森草净杀灭效果均较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坡地和溪谷生境中,森草净用药量分别为0.05~0.1 g•m-2、>0.2 g•m-2能较彻底地杀灭薇甘菊。应用HPLC法检测样地土壤中嘧磺隆残留量,溪谷土壤中嘧磺隆半衰期C=C0•e-0.083TT1/2=8.4,施药后37 d消解95.9%,坡地高浓度级半衰期C=C0•e-0.046TT1/2=15.1 d,施药后37 d消解85.0%,坡地低浓度级半衰期C=C0•e-0.090T, T1/2=7.7 d,施药后15 d消解742%。不同浓度森草净处理样地,施药后7、15、37 d均可检测到嘧磺隆,并且含量越来越小,但施药后68 d的土样,均未检测到嘧磺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Mkania micrantha H.B.K的出现对华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包括应用薇甘菊为饲料、植物药、杀虫剂、除草剂和进行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11.
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薇甘菊Mkania micrantha H.B.K的出现对华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包括应用薇甘菊为饲料、植物药、杀虫剂、除草剂和进行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12.
乡土草本植物对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控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在太平洋岛屿和亚洲热带亚热带发现的一种入侵植物。目前防 治薇甘菊的方法并不完善,因此亟需寻找对环境友好的、更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我们探究了4种草本植物对薇甘菊入侵的防御能力,以期为薇甘菊的生态可持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选取了4种来自中国本土的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藤竹草(Panicum incomtum)、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和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来构建草丛。将薇甘菊种子播种在上述草丛中,同时还将薇甘菊幼苗移栽到上述草丛中,观察草丛是否能阻止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此外,我们还将薇甘菊移植到现有的草丛中,观察草丛是否能够阻止薇甘菊的再次入侵。最后还在野外将薇甘菊分别与藤竹草和象草一同种植,探究这两种禾本科植物是否能在竞争中胜出。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种子在上述草丛中萌发困难,所有薇甘菊幼苗在3个月内死亡,说明薇甘菊很难在现有的草丛中生存。野外实验表明,薇甘菊盖度在第一年显著低于这些草本植物,两年后全部被这些草本植物取代。据我们所知,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高大草本植物,特别是藤竹草和象草,具有作为薇甘菊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对当地农、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方法】研究了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百草枯、五氟磺草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脂9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调查各药剂对薇甘菊的植株鲜重抑制率、叶片覆盖度和抑花率。【结果】氨氯吡啶酸25~100gai.hm-2、草甘膦1538~2306gai.hm-2、甲嘧磺隆100~400gai.hm-2、百草枯750、1125gai.hm-2、五氟磺草胺125gai.hm-2、噻吩磺隆11.25~33.75gai.hm-2和单嘧磺脂15~60gai.hm-2对薇甘菊营养生长控制效果较好。其中,百草枯短时间有效,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单嘧磺脂、单嘧磺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对薇甘菊的抑花率较高,苯磺隆和单嘧磺隆基本无效,且9种药剂对橡胶树均未表现出药害。【结论与意义】适当降低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的浓度可以保持薇甘菊营养生长而扼制种子蔓延。本研究首次发现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对薇甘菊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华  彭少麟  王继栋  张弛 《生态科学》2001,20(1):132-135
薇甘菊Mkania micratha H.B.K的出现对华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微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包括应用薇甘菊为饲料、植物药、杀虫剂、除草剂和进行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15.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危害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严重,草灌丛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高达80%,灌木群落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为60%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薇甘菊覆盖率平均约为30%。对香港郊野公园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受薇甘菊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受害比例和受害程度相对较小。受薇甘菊危害的乔木有30种,占群落中乔木的62.50%;受薇甘菊危害的灌木有29种,占群落中灌木的70.73%;受薇甘菊危害的草本植物有10种,占群落中草本植物的33.33%。通过无样方法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对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乔木有12种,占主要乔木(28种)的42.86%,这些种大多是阳生性乔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乔木有16种,占主要乔木的57.16%。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灌木有11种,占主要灌木(19种)的57.89%,多是阳生性灌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灌木有8种,占主要灌木的42.11%,这些种大多数也是阳生性灌木,仅九节是耐阴性灌木。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薇甘菊(Mikania mixeantha H.B.K.)为原产中南美洲的菊科假泽兰属攀缘草本植物,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并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施用化学除草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生物防治更为可靠。大量工作表明,一些真菌和昆虫有望被用来进行薇甘菊的生物控制。本文中报道的薇甘菊天敌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为国内首次发现,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为防治飞机草和薇甘菊的为害曾经进行过多次天敌引进,进行生物防治.其中有婀珍蝶属两种: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和艳婀珍蝶Actinote thalia pyrha..对安婀珍蝶进行了58种取食植物测试,证明安婀珍蝶只取食飞机草和薇甘菊.不仅在室内饲养成功,积累了一套饲养方法,而且在田间进行了多次散放.初步结果表明,可以防治飞机草和薇甘菊,并可在野外存活产卵.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uan GM  Zhang JE  Xie JF  Mao DJ  Xu HQ  Jiang WB  Wen D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63-1870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薇甘菊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薇甘菊的危害与田野菟丝子的防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11个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危害并有田野菟丝子( Cuscuta campestris )生长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危害极其严重,对各样地的覆盖度高达75%~95%,样地共有111种植物,其中属于重度危害(III级)和极重度危害(IV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