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枸橼酸托法替布片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骨强度及骨代谢水平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诊治的80例RA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和实验组(枸橼酸托法替布片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各为40例。对比两组疗效、炎症细胞因子、骨强度及骨代谢指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实验组治疗后横截面积(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系数(Z)、皮质厚度(CT)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实验组治疗后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高于对照组同期,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DAS28)评分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枸橼酸托法替布片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应用于RA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可有效调节骨代谢水平,增强骨强度,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05例RA组、51例风湿病组、42例非风湿病组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GPI浓度,其中RA组分为早期组和中晚期组。同时收集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关节炎部位数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GPI对早期RA和中晚期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0.03%,和79.41%;特异性分别为89.89%和90.91%;二者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RA患者中,GPI结果与RF、CRP、ESR、IgA、IgG、关节炎部位数均有相关性(P〈0.05),与c3、C4、IgM无相关性;RF诊断RA的敏感性80.95%,特异性为78.19%,与GPI比较,二者敏感性无显著差异,特异性有差异(P〈0.05),二者同时检测诊断RA的敏感性为69.52%,特异性达93.99%。结论:GPI诊断早期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RF联合检测对RA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且可能成为判断RA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RV)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5份人血清的抗CCP抗体,同时采用使用贝克曼库尔特Image800双光镜免疫浊度分析仪定量监测类风湿因子(RF),其中包括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5例,非RA组170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本院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结果:抗-CCP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RF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35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阻性率为70.4%,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3.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96.5%。RF的阳性率为63.7%,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14.1%,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7%、81.1%。联合应用抗CCP抗体与RF进行诊断,串联时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7.1%。并联时敏感性为74.8%,特异性为85.3%。结论:抗CCP抗体和RF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代谢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绝经后女性RA患者共59例,检测患者血生化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CRP等和骨代谢指标如骨钙素(OC)、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甲状旁腺素(iPTH)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的绝经时间、病程长度、OC、β-Crosslaps、iPTH显著高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显著低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的患者(P均0.05)。RA患者的骨密度水平与是否使用激素和X线分期情况无关。结论:老年女性RA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出现骨质疏松的RA女性患者绝经时间更长,可出现脂代谢紊乱及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并具有高转换型骨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I)的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134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拉莫德片联合依那西普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缓解率、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骨密度、血清B-ALP、CTX-I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P<0.05);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挂氨酸肽抗体(抗-CCP)表达和DAS28评分分别为(23.53±2.77)mm/h、(11.73±2.30)mg/L、(17.45±3.08)U/L、(43.22±7.17)RU/mL、(2.74±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7±5.04)mm/h、(19.11±2.12)mg/L、(24.47±2.59)U/L、(55.23±7.44)RU/mL、(3.21±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密度、血清B-ALP分别为(0.83±0.05)g/cm3、(117.02±15.65)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7±0.04)g/cm3、(101.19±9.59)U/L,观察组CTX-I为(0.36±0.0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0.47±0.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44%和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依那西普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骨密度、血清B-ALP、CTX-I的表达,提高临床缓解率,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unasin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n=10):对照组、模型组和3个Lunasin处理组(0.1,0.2,0.4 mg/kg灌胃)。利用弗氏完全佐剂(FCA)局部注入大鼠足跖皮内,建立RA模型,治疗组Lunasin灌胃每天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第21天,检测足跖厚度、滑膜液T淋巴细胞活化情况和滑液中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I L-4、IL-10的分泌情况。结果:Lunasin可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物CD69+和CD25+的表达,减少滑膜液中IL-12、TNF-β的分泌,增加IL-4、IL-10的分泌。结论:Lunasin能够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液中T细胞的活化并能反转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补肾通络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7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炎症细胞因子、骨代谢标志物、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碱性磷酸酶 (B-AL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DAS28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25羟维生素D[25( OH) D]、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CP)、甲状旁腺激素(PT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与对照组的25.64%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络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炎性反应,实现对骨代谢的调节,且能够对新生血管增生形成有效抑制,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炎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骨破坏在RA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RA致残致畸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的异常增生与活化对RA骨侵蚀的发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RA患者骨破坏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ion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核激活因子受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RANK)/骨保护素(orthopantomography, OPG)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e protein antibody, ACPA)、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14-3-3η蛋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小泛素样修饰物蛋白(smallubiquitin-likemodifierprotein,SUMO)、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SFRP)、骨转换标志物等作一阐述,旨在为RA早期骨破坏诊断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病变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1例RA患者,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将其分为活动组(35例)和稳定组(26例)。对比两组MRI征象,血清FIB、FDP、D-D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A活动期患者MRI各征象间的相关性及MRI各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滑膜增厚或滑膜炎、骨髓水肿、软骨及骨侵蚀、腱鞘炎或周围软组织受累、关节腔积液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稳定组(P<0.05)。活动组患者血清FIB、FDP、D-D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A活动期患者滑膜增厚或滑膜炎征象与骨髓水肿、软骨及骨侵蚀、关节腔积液征象均呈正相关(P<0.05),骨髓水肿征象与软骨及骨侵蚀征象呈正相关(P<0.05);RA活动期患者滑膜增厚或滑膜炎、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软骨及骨侵蚀征象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征象可清晰显示RA患者的滑膜、骨质、关节腔及周围肌腱、软组织等异常改变,且MRI征象之间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的病理改变;血清FIB、FDP、D-D的检测有助于反映RA活动情况;MRI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间具有相关性,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进一步评估RA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抗RA33抗体、RF、CRP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对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抗RA33抗体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免疫比浊法进行类风湿因子(RF)及CRP的检测。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RF水平为:[(104.51±153.88)KIU/L]与健康对照组[(10.89±2.78)KIU/L]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类风湿性关节炎组CRP[(11.60±23.24)mg/L]与健康对照组[(2.57±2.18)mg/L]比较,差异显著(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抗RA33抗体水平:[(17.81±35.11)U/mL]与健康对照组[(8.10±8.40)U/mL]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RF、抗RA33抗体、CRP及ANA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分别为:80.00%,34.29%,42.86%,62.86%;RF、抗RA33抗体、CRP及ANA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分别为:93.33%,93.33%,90.00%,96.67%;ENA的检出率均较低。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RA33抗体检出的灵敏度低,但特异性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抗RA33抗体、ANA、RF、CRP、ENA联合检测,对于疾病的进展、病因分析、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320例(340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60例(172髋)患者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另外160例(168)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在术后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骨水泥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NFH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治疗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 年2 月-2011 年2 月我院收 治的320 例(34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60 例(172 髋)患者应用骨水泥型 假体进行治疗,另外160 例(168)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 价,并比较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 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的 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在术后出血量、术后Harris 评分及住 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骨水泥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NFH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治疗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抗角蛋白抗体谱对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病程≤6个月),分为病例组(抗角蛋白抗体谱阳性组,n=39)和对照组(抗角蛋白抗体谱阴性组,n=43),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治疗后24个月分别记录全部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通过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分别记录手足X线正位片、Sharp评分和DAS28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个月后病例组临床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差(P〈0.01);24个月后病例组X线分期变化情况进展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角蛋白抗体阳性谱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影像学变化情况较抗角蛋白抗体谱阴性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更易发生关节破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绝经期不同骨密度人群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绝经期妇女(60岁)血样标本共计625例,根据体检的骨密度报告对其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215例,骨量减少组309例,骨量正常组101例,测量每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骨密度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s=-0.763,P=0.046),三组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F=4.807,P0.016),其中骨质疏松组指标最高,骨量正常组指标最低。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是重要的骨代谢指标,在衡量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进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和2种剂量艾瑞昔布治疗中轴脊柱关节炎(axSpA)的效果及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6例axSp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2例。A组给予0.2 g/d艾瑞昔布治疗,B组给予0.4 g/d艾瑞昔布治疗C组给予0.4 g/d塞来昔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疾病活动性[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躯体活动度(踝间距、腰椎侧弯度)、功能状态[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评分系统(SPARCC)]、骨代谢[血清骨形成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差异,并记录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3组疾病活动性(CRP、ESR、BASDAI)、功能状态(BASFI、SPARCC)、骨代谢(BMP-2、VEGF、DKK-1)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躯体活动度(踝间距及左右侧腰椎侧弯度)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B组及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低于B组及C组(P<0.05)。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剂量(0.4 g/d)艾瑞昔布疗效明显优于较低剂量(0.2 g/d),不良反应也未增加,且0.4 g/d艾瑞昔布及同剂量塞来昔布治疗axSpA具有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三组:NP(长春瑞滨+顺铂)组45例、GP(吉西他滨+顺铂)组43例、TP(紫杉醇+顺铂)组42例,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后检测患者的骨髓抑制及免疫水平。结果:三种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后骨髓抑制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为GP组、TP组、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TP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化疗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均较化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免疫功能抑制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为GP组、TP组、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组患者血小板下降更明显,TP组白细胞下降更为明显,NP组对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抑制较缓和,更适于老年人,因此临床选择化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患者骨髓状况、免疫功能情况及年龄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可溶性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42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进一步划分为380例未感染组和40例感染组。感染组根据治疗结局进一步划分为29例治疗好转亚组与11例未好转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的血清PCT、CRP与s TRE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和s TREM-1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手术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好转亚组相比较,治疗未好转亚组手术后以及感染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最佳截断值为1.23 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0.79,准确度为0.82;CRP的AUC为0.752,最佳截断值为36.07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81,准确度为0.83;s TREM-1的AUC为0.792,最佳截断值为20.58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84,准确度为0.85;PCT、CRP联合s TREM-1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AUC为0.8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1,准确度为0.92。结论: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与患者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相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和s TREM-1有助于预测肺癌根治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在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脂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RA患者和77例正常对照的血脂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RA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其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P0.01)。DAS28评分与TC(r=0.49,P0.01)、TG(r=0.38,P0.01)和LDL(r=0.55,P0.01)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r=-0.57,P0.01),血沉与TC(r=0.26,P=0.03)、TG(r=0.28,P=0.02)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与TC(r=0.65,P0.01)、TG(r=0.30,P=0.01)和LDL(r=0.39,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RA患者存在血脂水平异常,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对血脂进行干预可能改善RA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