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和卡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Ⅲb或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92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多烯紫杉醇(100mg/m3)+卡铂(AUC 5.5,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5.5)治疗2个周期,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和厄洛替尼治疗组(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每组各46例,厄洛替尼组给予口服厄洛替尼150mg/dl/天剂量治疗。两组均继续治疗2个周期,观察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患者中位生存期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客观有效率对照治疗组为26.1%,厄洛替尼治疗组为4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9个月。与对照治疗组相比,厄洛替尼治疗组中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能增强多烯紫杉醇+卡铂治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6个月、1年生存率,并记录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的化疗缓解率(71.79%)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关节痛、脱发、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耐受,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自行缓解。观察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江昊  李娈  邓鹏  张斌  周涛  董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3):2476-2479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单药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厄洛替尼组(34例)给予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服药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副作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20例)给予全脑放疗(40Gy/20次,4周)并同期给予替莫唑胺75 mg·m-2·d-1,d1-5 po,放疗后序贯替莫唑胺150mg·m-2·d-1,d1-5 po,q28d,共6周期。治疗结束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OS)、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厄洛替尼组的RR和DCR分别为76.5%和88.2%;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分别为80%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FS分别为10.1和7.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的OS为20.1个月,较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10.8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其中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皮疹的发生率两分别为76.5%和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近期疗效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相当,但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于多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8月共8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地塞米松预处理后,对照组仅应用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治疗,3周为1个治疗周期,均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期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期后总缓解率为44.19%(19/43),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23.26%(10/43)(P<0.05);治疗4周期后两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CD8+、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QLQ-C30)中的功能及症状总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水平及QLQ-C30的总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总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于多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缓解率,其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效果更优,有助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且短期内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存活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无完全缓解患(CR)病例,部分缓解(PR)16例,有效率(RR)40.0%;对照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8例,有效率(RR)20.0%。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50.0%(20/4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45.0%(18/40),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中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23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皮肤水泡等。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个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能取得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但不会提高1年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对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CYFRA21-1)、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影响研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多西紫杉醇治疗,治疗组采用吉非替尼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CYFRA21-1、CA125、CEA及MMP-9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3年后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CYFRA21-1、CA125、CEA及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VEGF、CYFRA21-1、CA125、CEA及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VEGF、CYFRA21-1及CA125、CEA、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埃克替尼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源,对埃克替尼联合TP方案化疗与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Meta分析。文献搜索的起止时间从2006~2016,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5个随机对象,埃克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经异质性检验后发现p=0.11,I~2=45%;埃克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的影响经过异质性检验发现p=0.62,I~2=0%。经过Meta分析,治疗组肿瘤治疗有效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埃克替尼单一治疗而言,埃克替尼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GFR-TKIs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2011年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2例,患者自愿口服EGFR-TKIs靶向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药物毒副反应.服药4周后行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估.入组患者均既往接受含铂类方案2-9周期化疗,平均4周期;全组患者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结果:92例患者均可评估疗效,CR为0%,PR为41.30%,SD为21.74%,PD为36.96%,客观有效率为41.30%,疾病控制率为63.04%.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42.39%.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其中三例发生Ⅲ度痤疮样皮疹对症治疗不佳而停药,一例因发生Ⅲ度间质性肺纤维化而停药,余总体耐受性良好.结论:EGFR-TKIs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使其生存受益,并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女性、腺癌及不吸烟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获益率,疗效与选择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G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bryonic antigen,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G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吉非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6.67%,对照组为74.5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EA、SCC、NSE和CYFRA21-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两组治疗后FACT-L各项评分包括躯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肺癌特异性模块和功能状况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贫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GP化疗方案相比,吉非替尼联合GP化疗方案可更显著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EA、SCC、NSE和CYFRA21-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A211)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治疗有效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7年8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盐酸厄洛替尼片进行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者的血清CEA、CA211水平,分析血清CEA、CA211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并分析患者血清CEA、CA211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治疗有效性的诊断价值。结果:靶向治疗后,90例晚期NSCLC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4.44%。治疗后,有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无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有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CEA15 ng/mL的患者PFS明显短于CEA15 ng/mL的患者(P0.05),CA211≥5 ng/mL的患者PFS明显短于CA2115 ng/mL的患者(P0.05),血清CEA、CA21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于CEA、CA211单独检测(P0.05)。结论:CEA和CA211水平与晚期NSCLC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有关,且血清CEA、C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靶向治疗效果评价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埃罗替尼靶向治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和CD5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技术检测30例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罗替尼一线靶向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及疗效。结果:靶向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56^+表达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D4^+表达上升,CD8^+和CD56^+表达下降。结论:埃罗替尼靶向治疗可以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观察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有助于评价埃罗替尼靶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丁海斌  刘敏  周永清  南媛  李雅 《生物磁学》2011,(21):4135-4137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存活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无完全缓解患(CR)病例,部分缓解(PR)16例,有效率(RR)40.0%;对照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8例,有效率(RR)20.0%。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50.0%(20/4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45.0%(18/40),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中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23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皮肤水泡等。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个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能取得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但不会提高1年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生物磁学》2010,(17):3401-3401
冷泉港实验室Raffaena Sordena博士领导的研究组称他们发现了肿瘤细胞对最有效的靶向性治疗药物特罗凯(盐酸厄洛替尼片)产生耐受的机制。自从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其上市以来。特罗凯显著地治疗了一类难治性癌症包括非小细胞性肺癌及胰腺癌患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化疗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且为EGFR突变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药埃克替尼靶向药物治疗)和实验组(埃克替尼联合化疗),各61例。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毒副反应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功能及症状总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与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FS、OS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元胶囊联合安罗替尼对二线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癌因性疲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2020年4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3例二线治疗后进展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安罗替尼治疗,n=51)和研究组(接受正元胶囊联合安罗替尼治疗,n=5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Piper疲乏量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21-1、CEA、CA125下降...  相似文献   

16.
2013年5月14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抗癌剂“Tarceva”(厄洛替尼,erlotinib)的伴侣诊断试剂盒(cobasEGFRMutationTest)用于鉴别肿瘤中含有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er,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其转移的患者,患者中约10%存在此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部采用医科达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GTV:60Gy,参考剂量线为95%~98%,分割方式3~4Gy/次.结果:肿瘤完全缓解率为33%(10/30),部分缓解率为50%(15/30),总有效率为83%(25/30).1、2、3年生存率为85%、70%、67%.结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序贯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71例经病理学诊断的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序贯吉非替尼。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结果:两组有效率(RR)为36.1%VS14.3%(P=0.0362);疾病控制率(DCR)比较x2=14.782,P<0.001;中位生存期(MST)为12.1月VS10.8月(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除了皮疹、腹泻毒副反应较大外,其他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序贯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扩大样本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20.
张维维  唐敏  费玲 《生物磁学》2011,(Z1):4796-4800
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进行系统化疗。研究表明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一线系统化疗联合贝伐单抗能一定程度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另有一些研究对多靶点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西地尼布,凡德他尼等)联合标准化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