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府谷巨鬣狗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府谷老高川发现的Dinocrocutagigantea化石是目前我国该属最完整、最丰富的材料,包括头骨、上下颌、牙齿及一些肢骨。Dinocrocutagigantea是一类头骨相当粗策的食肉动物,但肢骨除个体大小与现代鬣狗的不同外,各部比例彼此相当,头部特化无疑是其进化过程中的适应表现。该属的地质时代,多数研究者认为是Vallesian期的典型种类,但府谷老高川含化石层古地磁年代初步测定表明,该层的绝对年龄在7─8百万年之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晓鸣 《化石》2004,(1):22-24
体重在激烈较量中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举重、摔跤、拳击等运动中都要分重量级以尽量达到公平竞争:看过日本相扑比赛的人也都会对体重的重要深有体会。动物界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也常常是这么简单,个头大的似乎总可以欺负个头小的。现生的大象与绝灭的恐龙都是各自时代的庞然大物;它们天下无敌.除非老弱病残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巨鬣狗凶猛     
邓涛 《化石》2010,(1):67-73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不少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开始注意为博物学收集自然界标本,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龙骨”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国的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从汉代起人们就将“龙骨”作为中药材使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等华北各省所产的“龙骨”最为有名。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更新世两属鬣狗(Hyaena,Crocrta)的关系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5.
我国更新世两属鬣狗(Hyaena,Crocuta)的关系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学者认为,更新世的两属鬣狗与现生两属鬣狗相比,化石Hyaena不同于现生Hya-ena,而与Crocuta更为相近。本文结合近年来采集的新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化石Hya-ena与Crocuta的密切关系,并且赞成把我国的Hyaena licenti和H.sinensis的属名订正为Pachycrocuta。  相似文献   

6.
鸟中鬣狗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听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祁云讲到胡兀鹫,祁云曾经在西藏喜玛拉雅地区连续两年拍摄胡兀鹫的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1.
鬣狗行迹辨     
最近在报刊上几次有人提到了鬣狗,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动物的兴趣。确实,鬣狗身上的一些独特之处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颇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从古希腊开始直到近代,一直流传着关于鬣狗的种种传说。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神秘色彩。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非洲天然动物园中现生鬣狗的实地观察,鬣狗的某些“奇行怪癖”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的神秘的外衣才被剥去。对于古生物学工作者来说,鬣狗甚至更为有趣。大家知道,现生鬣狗仅有三属四种,而且只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部分地区。但在历史上,鬣狗的化石家族却曾繁盛一时,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入侵到了北美,曾成为食肉猛兽中最占优势的一类,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记录。更为有趣的是,现生鬣狗的发源地,根据最近的研究,极有可能恰恰是中国这块大地。这样看来,我们和鬣狗也并不是毫无干系的了。  相似文献   

12.
鸟中鬣狗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听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祁云讲到胡兀鹫,祁云曾经在西藏喜玛拉雅地区连续两年拍摄胡兀鹫的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13.
正[棕鬣狗妈妈有话说]我们脑袋之所以长这样,是因为大家都爱吃腐肉,要是脑袋上长长毛,很容易沾染血渍,滋生细菌;至于身上的长毛,别是因为我激动的时候毛会奓起来,显得我个头更大,更不好惹;我眼睛虽小,视力很好;耳朵很大,听力绝佳……总之,咱没有一个部位是瞎长的。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艾斯特先生是一位研究动物行为的生态学家。根据他的观察,发现鬣狗、狮子见了鸵鸟蛋却是欲吃不能,最后只能玩耍一阵了事。有一天,他发现一条身上具有斑点的鬣狗正躺在两个蛋旁边。这是两个上面有牙齿啮咬的痕迹但却完整的鸵鸟蛋。他就开始琢磨,哪一类食肉动物能够吃鸵鸟蛋。这种在动物王国中具有最锋利的爪子的鬣狗,对于咬破一个蛋却无能为力,这一点他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所以他收集了几个鸵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8,(4)
正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是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启动以来,于1998年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古人类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与发掘距今已有整整20年了。在此重要的周年发现之际,作为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笔者想借此机会聊一聊人字洞以及曾经生活于此的硕鬣狗  相似文献   

16.
甘肃庆阳上新世鬣狗科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的标本,是桑志华1920年采集而未研究过的,共有头骨与牙床50多件。标本中可以归入旧属种的有四类,其种名订正后为:Adcrocuta eximia variabilis,Ictitherium robustumgaudryi,I.wongii 和 Ictitherium hipparionum hyaenoides.材料中还包括一个新属,Palinhyaena和三个新种:P.reperta,P.imbricata 和 Lycyaena spathulata,Palinhyaena 极可能就是久寻未见的现生鬣狗在上新世中期的直系祖先类型。它在我国的发现对了解鬣狗科的进化发展及科内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宁夏同心发现的中鬣狗—新种, Percrocuta prtmordialis sp. nov..文中讨论了 Percrocuta 属的含义,新种在该属中的地位及特征.作者认为, Percrocuta 只应包含那些生存于中中新世的小至中等个体的特化的鬣狗,而不包括那些后期的巨型鬣狗.新种个体小,在头骨上显示出一系列原始性状,是该属目前所知最原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19.
正被许出的愿望"只是晚出生了几分钟,待遇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也是妈妈的女儿啊!为什么姐姐就是部落里的小公主,能优先进食,能在更好的角落休息,而我就是仆人一样的存在。"斑鬣狗妮娜忿忿地一边嘟囔一边踢着脚边的石块。一粒小石子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随即击中了一个长满青苔的古老石像。"砰"的一声脆响,小石子碎裂成几块。"这世上要是没有姐姐,我就是小公主。妈妈退位后,  相似文献   

20.
Dinocrocuta gigantea头骨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甘肃和政县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完整的巨鬣狗头骨;讨论了它的分类地位,修正了 Schlosser 1903年建种时的一些鉴定错误.巨鬣狗是鬣狗科中一个十分特化的成员,应代表一个独立的属.根据命名规则,我们采用 N. schmidt-Kittler 1976年所创的 Dinocrocuta. 因此,这个种应订正为 Dinocrocuta gigantea (schlosser, 1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