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北省邢台发现鸵鸟蛋化石1963年11月,华北铁路局工程局实验室在河北省邢台白马河地区内,发现了两个极为完整的鸵鸟蛋化石。其中的一个已送到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此蛋化石由于发现地点之地质情况,目前还不甚了解,故难以确定其时代和层位,但经有关人员鉴定认为是安氏鸵鸟蛋(Struthio anders-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通报》2007,42(3):47-47
近日,河北省沙河市发现了一枚巨大的蛋化石。据专家初步考证,这是一枚5万-10万年前的鸵鸟蛋化石。  相似文献   

3.
鸵鸟蛋皮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鸟类遗存。目前,限于蛋皮的样本量与保存状况,很少有研讨古人类是否能够食用鸵鸟蛋液或者利用鸵鸟蛋作为盛煮容器问题。本文以于家沟遗址第3b和4层出土的鸵鸟蛋皮为材料,从其 14C年代、孵化状况、燃烧导致的颜色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人类获取、消费和利用鸵鸟蛋的方式。结果显示,于家沟人既采集了鸵鸟蛋皮作为制作装饰品的原料,也可能获取了完整鸵鸟蛋,食其蛋液,用其蛋壳,并将整蛋作为容器进行了加热。  相似文献   

4.
华北鸵鸟蛋化石的新发现及其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鸵鸟蛋化石,除其碎片分布地点多至难以统计外,较完整或完整的蛋化石也陆续有所报导,截至1960年至少有71个。此后有所发现,但尚无正式记载。P.R.鲁维(Lowe)1931年将黄土和红色土中发现的鸵鸟蛋化石归为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1959年杨钟健教授等系统地讨论了我国舵鸟蛋化石的埋藏条件和地理分布,这对研究黄土的形成及其地层有重要的意义。据目前所知,以往研究的舵鸟蛋化石地层层位多不清楚,极少附有地质剖面。至于蛋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则更为缺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曾在山西省五寨县收购到一个当地农民发现的  相似文献   

5.
鸵鸟在我国是一种绝迹了的动物。但是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至几万年前,鸵鸟在我国,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还是普遍生存的,而且一度相当繁盛。山西省除已报道的以外,近年来在阳高、芮城、神池和太原等地又发现八个鸵鸟蛋化石。这八个鸵鸟蛋化石表面呈乳白色或土黄色,蛋壳有不同程度的溶蚀,从其表面胶结的物质来看,可能产在红色土和黄色土中。它们的大小(见表)和蛋壳厚度(仅能测三个)均和安氏鸵鸟蛋十分相似。因此,这些鸵鸟蛋化石亦应定为安氏鸵鸟蛋。从山西省大量出土的鸵鸟蛋化石可以推断,在鸵鸟生存时期,本地气候要比现在干燥、炎热。这些化石的发现,给了竭力鼓吹形而上学的“天命观”“有神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北方的广阔的原野上,晚新生代曾经生活过大型走禽——鸵鸟(Strution-iformes),例如,以山西保德戴家沟上新世(Pliocene Epoch)早期鸵鸟骨盆化石为代表的维氏鸵鸟(Struthio wimani Lowe,1931),以内蒙二登得(Ertemte)等地上新世中期鸵鸟蛋化石为代表的蒙古鸵鸟(Struthio mongolicus Lowe,1931),以及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的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包括许多完整蛋和蛋碎片化石的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近几年来,我们相继新发现了4个完整安氏鸵鸟蛋化石的产地和6个完整的蛋标本:一、河北省平山县——完整蛋1只(本馆古生…  相似文献   

7.
李强 《化石》2016,(1):72-73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曾志杰博士、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强博士和甘肃省博物馆颉光普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联合报道了产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这是继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粪化石     
粪便是动物的排出物,臭不可闻,别说看,就是一听到也足以令人作呕了。殊不知粪便里边却大有学问,且不说农业、医学等对粪便的研究,单就古生物学来说,粪便的作用就不小了,而且发展成一个新的分枝学科——化石粪学(Paleocopro-logy)。早在1768年便有人记载了粪化石,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动物粪便,可是已经想到它和动物的肠道有关。第一个正式报道粪化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Buck-land),1829年他描述了发现于第四纪洞穴中的鬣狗和侏罗纪地层中的爬行类粪化石,首次使用粪化石(coprolite)这一名称,它是由两个希腊字:Kopros(粪或排泄物)与Litos(石或岩石)组成的,意思是粪或排泄物的化石。  相似文献   

9.
1973年初,河南省安阳县修渠民工在铜冶公社南庄离地表4米的红土层中,挖掘出一个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完整无损,蛋壳呈灰白色微透青光。蛋化石长19厘米、宽直径11厘米;短周长49厘米,长周长54厘米。据鉴别该鸵鸟蛋  相似文献   

10.
鬣狗行迹辨     
最近在报刊上几次有人提到了鬣狗,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动物的兴趣。确实,鬣狗身上的一些独特之处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颇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从古希腊开始直到近代,一直流传着关于鬣狗的种种传说。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神秘色彩。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非洲天然动物园中现生鬣狗的实地观察,鬣狗的某些“奇行怪癖”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的神秘的外衣才被剥去。对于古生物学工作者来说,鬣狗甚至更为有趣。大家知道,现生鬣狗仅有三属四种,而且只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部分地区。但在历史上,鬣狗的化石家族却曾繁盛一时,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入侵到了北美,曾成为食肉猛兽中最占优势的一类,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记录。更为有趣的是,现生鬣狗的发源地,根据最近的研究,极有可能恰恰是中国这块大地。这样看来,我们和鬣狗也并不是毫无干系的了。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13.
陈恩志 《化石》2007,(2):8-10
经过1922年和1923年接连两次进入萨拉乌苏河流域开展调查和发掘之后,当德日进开始在室内整理由他和他的合作伙伴采自河套地带的大量器物标本时,意外地从一堆羚羊牙齿和鸵鸟蛋片中,发现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上外侧门齿.  相似文献   

14.
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之前曾因其特殊的乳齿特征而被排除于鬣狗科之外,而归入单独的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对一产自陕西府谷的巨鬣狗头骨后部进行了扫描和内部结构重建,详细描述了颅基部内外形态,并与其他猫形类进行了对比。巨鬣狗在颅基部显示出了鬣狗科的典型模式,支持将其置于鬣狗科之内的传统观点,而中鬣狗科的有效性则值得怀疑。巨鬣狗的颅基部还具有很多独特特征,暗示其可能是鬣狗科的一个早期旁支。  相似文献   

15.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6.
【上集回顾】破解谜语后,古古卡老师几人来到非洲草原,寻托谜底所揭示的咒语知情者——鸵鸟。在一颗鸵鸟蛋上,他们发现了扫帚纹身,并循着这条线索,找到了一只有着扫帚纹身的小鸵鸟。然而,当古古卡和米鲁把小鸵鸟带回魔芋世界后,却得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土拨鼠国王被一只郊狼绑架了!  相似文献   

17.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辽宁省昌图地区的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这些标本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分析,将其归入圆形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和厚皮圆形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这是目前这两个蛋种的第二次化石记录。这两个蛋种首次发现于山东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组,根据昌图及其邻近地区恐龙蛋化石与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对比,结合松辽盆地近年来泉头组的研究成果,认为泉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9.
<正>鬣狗藏进大象肚地点: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一只鬣狗发现了一具大象尸体,正准备大吃一顿,没想到一群狮子也闻讯赶来。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鬣狗急中生智——藏到了大象洞开的肚子里。不过,它很快就意识到这个主意并不高明。且不说里面臭气熏天,胃口惊人的狮子们终究会啃到这个部位,到时候它就走投无路了。因  相似文献   

20.
淘气小贴士     
正非洲野狗甲:兄弟,鬣狗在河里干嘛昵?非洲野狗乙:不知道,它该不会是活腻了吧?鬣狗:切,你们不知道鱼很好吃吗?(天水马博宣)一群鬣狗霸占了温泉,一群野狗也想泡温泉,可又打不过鬣狗,于是野狗王就和鬣狗王谈判。野狗王:亲,让我们也泡一下温泉呗。鬣狗王:不行。野狗王:为啥?鬣狗王:我要游泳锻炼肌肉,看我腿上的肌肉就是游泳锻炼出来的。说完就给野狗王看,突然一股恶臭飘出来,野狗王立刻口吐白沫。野狗们也跑走了。鬣狗王:惹我鬣狗王,野狗变绵羊。(四川陈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