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喉杆菌不分解蔗糖是与类白喉杆菌C.acnes、C.xerosis、C.hoagii的重要鉴别点。1980年7月,在一次白喉小流行中,分离到一株分解蔗糖的白喉杆菌变种,兹将结果述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白喉棒状杆菌亲代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动物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变异的特点,探讨其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方法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人工诱导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为稳定L型。采用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感染家兔,观察局部感染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采用微量法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检测毒素蛋白结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结论提示细胞壁缺失将导致白喉棒状杆菌与产生毒素蛋白有关结构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受到抑制,以致使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鉴定新分离的白喉杆菌,或检查由人群中白喉杆菌带菌者所分离的菌株时,毒力实验常作为致病能力的最后依据。测定白喉杆菌的毒  相似文献   

5.
白喉,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是准确诊断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手段。自从吕氏血清斜面、白氏鸡蛋斜面及血碲盐平板等培养基应用以来,对白喉杆菌的检查和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良好效果。在上述培养基的基础上,我们加以简化,制成蛋黄琼脂培养基,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伤寒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化学消毒剂、细菌生长抑制剂、酸和碱的敏感性,并与其亲代细菌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细菌L型对表面活性剂、酚剂、重金属盐、脱水剂、卤素及氧化剂的敏感性明显(P<0.05)或不明显(P>0.05)增加,伤寒沙门氏菌L型对龙胆紫、玫瑰色酸、胆盐及酸的敏感性增高,葡萄球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龙胆紫、玫瑰色酸、胆盐及酸的敏感性降低,伤寒沙门氏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白喉杆菌PW8株是各国通用的制造白喉毒素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自然变异性,一些作者曾从该株分离培养出产毒能力较高的次代菌株。为了获得产毒能力更高的菌株,我们用逐步单颗集落筛选法,从白喉杆菌PW8-  相似文献   

8.
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培养细菌L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和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2):101-103
本文用青霉素在高渗透压的L型培养基上,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形成L型后,直接种入无血清亦无渗透压保护剂的非高渗透压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和观察其形态、培养及代谢特性。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和白喉杆菌L型在非高渗透压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后,不能在高渗透压的L型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和丧失了对多种糖发酵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对相应的抗原蛋白结构进行确证,并进一步验证此前一代测序的结果,为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对白喉棒状杆菌主代代次(P3)、工作代次(P7)、疫苗代次(P12)及疫苗代次后连续传3代的第3代样品V3代次(P15)的主要抗原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并用Phyre 2 软件预测出白喉毒素结构与文献发表的白喉毒素结构模型进行比对分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n blot,WB)试验对蛋白结构进行确证。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主要抗原基因序列最高突变率位点,主代代次为A580C 0.46%、A868C 0.46%,工作代次为A580T 0.47%,疫苗代次为T507G 0.64%,V3代次为位点T507G 0.49%,其中主代代次、工作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B肽链的T区(α-螺旋区)内,不是主要抗原表位区;疫苗代次和V3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A肽链的C区(催化区)内,是主要抗原表位区域,但突变率较低,小于1%。36个能影响白喉毒素进入细胞和催化活性的碱基位点中,442碱基位点的各代次均比其他位点偏高(0.41%),其他位点均小于0.45%;蛋白结构模型预测与文献一致,均包含3个结构功能区;WB试验中,在58 kDa处均出现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说明此蛋白结构正确。传代过程中白喉主要碱基位点突变率较低,结构正确,说明白喉棒状杆菌菌种基因遗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营养琼脂培养的白喉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稳定L型经硬琼脂,20%血清琼脂,血琼脂及12%,20%,30%明胶培养基传代培养或注射动物体内均不能返祖。但L型—细菌型接触培养具有促沙门氏菌L型返祖作用,可能同细菌型的某种“促返祖因子”传递给L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斗鱼属鱼类亲缘关系的Cyt b基因序列和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分析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中国分布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圆尾斗鱼(M.chinensis)和香港斗鱼(M.hongkongensis)以及越南的红鳍斗鱼(M.erythropterus)4种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获得4种斗鱼14条Cyt b基因全序列(1 155 bp),结合GenBank中搜索到的近缘物种同源序列进行分析.从13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6条引物,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0个群体96个个体共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749条,构建矩阵进行分析和聚类.基于Cyt b全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的系统树及RAPD数据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都显示,香港斗鱼和红鳍斗鱼先聚为一分支,再与叉尾斗鱼聚类,圆尾斗鱼处于外缘.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圆尾斗鱼与其他斗鱼的亲缘关系较远,种间遗传距离为0.184 5~0.225 3(Cyt b)和0.653 6~0.746 5(RAPD),两者为同一单系群中两个独立演化的自然类群;香港斗鱼与叉尾斗鱼间遗传分化明显,Cyt b碱基差异为11.00%,RAFD遗传距离达0.577 7,支持其为独立物种的观点,且香港斗鱼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Cyt b碱基差异为3.12%,RAPD遗传距离0.060 1;叉尾斗鱼群体间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058 2和0.086 9,而各群体内的数值分别为0.016 1~0.031 7和0.023 5~0.046 7,表明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群体间,并按分布流域分别聚类.  相似文献   

12.
动物行为的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类群,特别是具有仪式化展示和打斗行为的鱼类。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是一种雄性个体间具有模式化展尾行为小型淡水鱼类。本文主要研究越南黑叉尾斗鱼展尾行为或眼睛使用的偏侧化现象,以及镜面影像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南黑叉尾斗鱼中在个体(94.6%,n=35)和群体(左侧化指数:LⅠ=0.25±0.19)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左侧化倾向;镜面影像会降低斗鱼的展示强度和左侧化倾向(LⅠ=0.10±0.23),但是,对水面呼吸的频次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左侧化倾向是对"头-尾"相对展示的一种适应,而镜面影像中"头-尾"展示姿势的变化对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展示行为具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反应强度(换气次数)上并没有差异,由此认为越南黑叉尾斗鱼对镜面影像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偏侧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使用镜面影像无法获得和真实个体一致的行为响应结果。本研究对未来行为学研究中如何使用镜面影像研究动物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破伤风和白喉引起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遍及全世界。自从在人群及其周围环境中,发现白喉棒状杆菌和破伤风梭状杆菌广泛地存在以来,未免疫人群面临着感染这两种疾病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由于破伤风可其并发症引起50多万人的死亡。美国1966~1976年十年间,疾病控制中心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硫酸铜亚碲酸钾鸡蛋琼脂培养基培养白喉杆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喉流行季节,及早发现带菌者并查明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用硫酸铜亚碲酸钾鸡蛋琼脂培养基(简称铜—碲培养基),进行抑制杂菌、分离白喉杆菌的试验,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疫苗     
一白喉杆菌菌株已被分离和定性,它包含拼接人其染色体内的二类棒状噬菌体基因。该菌株产生和分泌大量的白喉类毒素CRM45,这是白喉类毒素的一种无毒、的先成熟的末端片段,该片段可参与嵌合性毒素的构成。(邓永鸿;郭殿瑞)忿  相似文献   

16.
香港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是一种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的淡水鱼,记录于香港、广东等地,分布稀少。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I、Cytb16S rRNA基因对海南万泉河水系发现的疑似香港斗鱼进行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基于3种基因的比对鉴定显示,该斗鱼和香港斗鱼广东鹤山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海南万泉河水系发现的斗鱼为香港斗鱼海南种群。本文中几种斗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136~0.238,大于香港斗鱼海南种群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6(COI))的10倍,与10倍理论一致,满足物种的有效鉴定。香港斗鱼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差异明显,海南种群和广东鹤山种群之间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36。NJ进化树也显示,香港斗鱼海南种群和香港斗鱼广东种群聚为一支,接着与红鳍斗鱼(M.erythropteru)聚为一支,再与叉尾斗鱼(M.opercularis)聚为一支,最后与圆尾斗鱼(M.chinensis)聚为一支。本文为海南岛香港斗鱼种群的首次研究报道,有关结果将为我国香港斗鱼的演化和保护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CRM197是一种白喉毒素突变体,第52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作为载体蛋白广泛用于疫苗开发。将阐述一种新的生产CRM197方法。将合成的CRM197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CKM4.1中,表达质粒pCKM5.1电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S17-1中,通过结合转移转化至白喉杆菌(ATCC?27010TM的白喉杆菌)中,载体上的导肽序列可以使得CRM197作为可溶性蛋白分泌到胞外表达,CRM197蛋白可占到菌体总蛋白的70%。增强对铁的调控,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以提高产量。经过Q膜、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纯化步骤获得纯度达到95%的CRM197样品,提高了蛋白得率,节约了纯化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白喉杆菌已作为一种专门的细胞外病原体而被经典地描述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能够被上皮细胞内在化,此文作者的目的是研究表面暴露的非菌毛性67-72 kD蛋白的特性和其所涉及到的问题。以往是将其作为黏附素/血凝素而进行鉴定的(在白喉杆菌被HEp-2细胞内存化过程中)。透  相似文献   

19.
斗鱼及其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鱼及其饲养陶渭熊(四川省璧山中学632760)斗鱼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生物》(第二册)中讲授“动物繁殖行为”的代表动物,又是著名的观赏鱼,因此了解和饲养斗鱼是很有意义的。1一形态和习性斗鱼是鱼纲鲈形目攀鲈科的小鱼,我国有叉尾斗鱼(Macropod...  相似文献   

20.
类毒素制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雷殿良综述俞永平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自1888年Roux和Yersin发现白喉是由白喉杆菌产生的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引起的,和次年北里柴三郎发现了破伤风外毒素是致病因子后,才开始了毒素与类毒素的研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