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甜菜夜蛾Spodos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的影响。【方法】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测定了取食不同食物(蕹菜、甘蓝、黄豆和人工饲料)的感毒与未感毒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含量。【结果】两因素分析显示,感毒和食物两个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幼虫血淋巴中这3种酶的活性;进一步比较发现,取食蕹菜的感毒幼虫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取食甘蓝的次之,而以黄豆和人工饲料为食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感毒幼虫血淋巴中其他两种酶活性也表现相同的趋势。【结论】寄主植物能够调控感毒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活性,而这些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寄主植物调控甜菜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烟青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邓塔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92,35(1):123-124
昆虫的围食膜是衬在昆虫中肠内一种网状的结构,它可充作虫体抵御外来病原侵染的一道屏障。关于鳞翅目昆虫幼虫感染了昆虫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问题,国内外鲜有报道。尤锡镇和康慧娟(1985)曾以实验证明家蚕围食膜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而且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不能侵染和破坏围食膜。Derksen和Granados(1988)则证明染病幼虫的围食膜因不同杆状病毒(包括两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3.
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PS-1菌株是从罹病黄曲条跳甲幼虫体内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它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有显著的胃毒作用。为了明确PS-1菌株的杀虫机理,本文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取食了含PS-1菌株的人工饲料后中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甜菜夜蛾幼虫感染PS-1菌株后中肠肠壁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甜菜夜蛾感染了PS-1菌株后,中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比活力显著降低。对感染了PS-1菌株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中肠整个围食膜被破坏消失;细胞明显伸长,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脱落。进一步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中肠细胞的微绒毛脱落,内质网消失,细胞质空泡化。推测,粘质沙雷氏菌PS-1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杀作用机制之一与消化酶活性抑制和中肠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主要感染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具有90~160kb长的双链,超螺旋DNA基因组。现已发现约500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这些病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何?我们以甘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MbNPV)、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SeNPV)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SINPV)为材料,用限制性内切酪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它们的基因组DNA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中一种病毒MbMV多角体蛋白基因进行了定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材料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健康幼虫,病毒麦种MbNPV、SeN…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两个分离株(SeMNPV-M,SeMNPV-Z)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并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杀虫悬浮剂的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病毒生物测定结果显示,SeNPV-M和SeNPV-Z感染三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95.8 PIBs/克饲料和242.4 PIBs/克饲料.使用6000PIB/克饲料的病毒剂量感染三龄幼虫,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3.50d和3.68d.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已在工厂生产,田问实验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可有效控制目标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物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生长发育及解毒酶的影响,探索利用植物次生物质防控甜菜夜蛾的潜在途径。【方法】本研究选用3种含量(0.01%、0.1%和1.0%)的槲皮素、山奈酚和香豆素,分别与人工饲料混合均匀后饲养甜菜夜蛾3龄初幼虫,观察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测定幼虫取食添加0.1%的槲皮素、山奈酚和香豆素的人工饲料24、48和72 h后,幼虫羧酸酯酶(Ca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和P450解毒酶活性。【结果】添加不同次生物质的人工饲料显著影响甜菜夜蛾幼虫生长和解毒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3种次生代谢物均显著提高了幼虫死亡率。幼虫取食添加1%槲皮素的人工饲料后,蛹重显著降低,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取食添加0.1%山奈酚的人工饲料后,可诱导幼虫CarE活性显著增强,0.1%槲皮素和0.1%香豆素对幼虫CarE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添加槲皮素对幼虫GSTs活性无显著性影响,添加0.1%山奈酚和0.1%香豆素可诱导幼虫GSTs活性显著升高。0.1%槲皮素和0.1%香豆素可促进幼虫P450活性增强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但0.1%山奈酚处理48h后,幼虫P450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植物次生代谢物种类与含量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两个分离株(SeMNPV-M,SeMNPV-Z)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并对甜 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杀虫悬浮剂的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病毒生物测定结果显示,SeNPV-M和SeNPV-Z 感染三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95.8 PIBs/克饲料和242.4 PIBs/克饲料。使用6000PIB/克饲料的病 毒剂量感染三龄幼虫,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3.50d和3.68d。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已在工厂生产,田间 实验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可有效控制目标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exiguanuclearpolyhedresisvirus,SeN PV)美国分离株的形态学观察、宿主范围的测定、活体生物测定及其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山大学分离株的毒力、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比较等研究结果。以喂饲法用SeNPV美国分离株感染 4龄初甜菜夜蛾幼虫 ,收集具典型病症的虫尸并提纯多角体。取纯多角体进行包埋、切片。电镜观察表明 ,此甜菜夜蛾NPV为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用SeNPV美国分离株以 1 .3× 1 0 7PIBs/mL分别感染甜菜夜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营养条件下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的敏感性及取食行为响应,本研究通过改变甜菜夜蛾人工饲料配方建立高蛋白低糖(简称高蛋白)、中蛋白中糖(简称中蛋白)、低蛋白高糖(简称低蛋白)3种营养品系,观察不同营养品系幼虫对SeMNPV的敏感性,以及染毒前后对不同营养饲料的取食趋性.结果 显示,高蛋白、中蛋白、低蛋白3种营养品系中,SeMNPV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6×105 PIB/mL、2.85×105 PIB/mL和2.10×104 PIB/mL.统计分析显示,中蛋白品系的LC50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系,高蛋白品系的LC50同其余两种品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以8×105 PIB/mL浓度的病毒饲喂甜菜夜蛾初孵幼虫,3种营养品系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是6.07 d、6.85 d和5.20 d,中蛋白品系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低蛋白品系,高蛋白品系的LT50同其余两种品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未染毒状态下,低龄幼虫偏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而高龄幼虫则偏向于高糖的饲料;染毒状态下,甜菜夜蛾各龄期幼虫都偏向于取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条件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甜菜夜蛾幼虫对SeMNPV的敏感性,染毒后幼虫明显偏向于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推测蛋白质可能有助于提高甜菜夜蛾幼虫对SeMNPV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体内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PGRP)在响应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甜菜夜蛾幼虫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SePGRP-SA全长cDNA;采用qRT-PCR分析SePGRP-SA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幼虫、预蛹和蛹)及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肠、马氏管、围食膜、脂肪体、血淋巴和表皮)中的表达。通过RNAi技术沉默SePGRP-SA基因72 h后,qRT-PCR检测SePGRP-SA沉默效率及甜菜夜蛾4龄幼虫中肠抗菌肽相关基因(Ceropin, Attacin和Defensin)和细菌载量的变化。RNAi沉默SePGRP-SA 24 h后,以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Bt-GS57饲喂甜菜夜蛾4龄幼虫0, 24, 48, 72, 96和120 h,计算幼虫校正死亡率;饲喂甜菜夜蛾4龄幼虫Bt-GS57后0, 24, 48和72 h,利用qRT-PCR检测中肠SePGRP-SA, Ceropin, Attacin和Defens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甜菜夜蛾SePGRP-SA全长DNA(GenBank登录号:MW265930),开放阅读框长576 bp,编码191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预测分子量为21.59 kD。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ePGRP-SA具有典型的PGRP和Ami2保守结构域,信号肽为19个氨基酸,为分泌型蛋白;系统进化分析发现,SePGRP-SA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SlPGRP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1.1%。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SePGRP-SA在甜菜夜蛾4和5龄幼虫、预蛹和蛹中高表达;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SePGRP-SA在4龄幼虫各组织中均表达,其中以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注射dsEGFP(对照)相比,注射dsSePGRP-SA的甜菜夜蛾4龄幼虫在72 h时中肠SePGRP-SA基因表达量下调了95.26%,Cecropin, Attacin和Defensin表达量显著下调,中肠细菌载量显著升高。注射dsEGFP和dsSePGRP-SA的甜菜夜蛾4龄幼虫饲喂Bt-GS57,72 h时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00%和73.33%,表明幼虫对Bt-GS57的敏感性明显增加。甜菜夜蛾4龄幼虫取食Bt-GS57后,中肠SePGRP-SA, Cecropin, Attacin和Defensin表达量在48 h均显著增加,72 h时降低。【结论】Bt侵染能够引起甜菜夜蛾SePGRP SA基因激活抗菌肽相关基因Cecropin, Attacin和Defens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饲养五种夜蛾科昆虫的一种简易人工饲料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陈其津  李广宏  庞义 《昆虫知识》2000,37(6):325-327
以黄豆粉、酵母粉及麦麸粉等为主要营养成分 ,研制和筛选出了一种既可工厂化饲养斜纹夜蛾幼虫 ,又可大量饲养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粉纹夜蛾和棉铃虫幼虫的简易人工半合成饲料。利用该饲料目前已实现了工厂化饲养斜纹夜蛾幼虫增殖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老熟幼虫抗寒性的影响。【方法】室内分别用棉花、花生、大豆、甘薯及玉米的幼嫩叶片饲养二点委夜蛾4龄幼虫6 d至老熟,测定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结冰点、鲜重、含水量、脂肪、糖原和山梨醇含量。【结果】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后结冰点、鲜重、脂肪含量、糖原含量有显著差异。取食大豆叶片后结冰点最高(-2.80℃),鲜重最低(0.056 g),脂肪含量最低(12.47%);取食棉花叶片后结冰点最低(-5.45℃),脂肪含量最高(32.12%),糖原含量最高(54.07 mg/g);取食玉米叶片后鲜重最高(0.118 g)。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含水量、山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寄主植物对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影响,而影响到其体重及脂肪和糖原含量。  相似文献   

13.
黄地老虎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有两种类型:多角形和四边形,大小分别为0.6—2.7μ和0.7—2.8μ。病毒粒子近球形,外壳上有管状物,病毒粒子大小为50—70nm。黄地老虎质型多角体的毒力较高,用1×108多角体/ml的浓度感染3龄幼虫,死亡率达93.9%。石腊切片观察感染6和10天的黄地老虎幼虫,中肠柱状细胞和围食膜内都含有大量多角体。超薄切片观察感染2、4、7天的柱状细胞内形成病毒粒子和多角体。杯状细胞感染较柱状细胞晚。感染4天的围食膜内发现有带毛的游离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4.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Virus 简称 AcNPV)是一种广谱的昆虫病毒,可以感染30种鳞翅目幼虫。本文报道使用 AcNPV 感染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幼虫的结果。材料与方法毒源:AcNPV 为美国农业部仓库害虫研究室 Dr,Vail,P.V.赠送的杀虫剂粉剂,多角体含量为1.76×10~9PIB/mg。供试幼虫:供试的棉红铃虫为室内人工饲料饲养的3龄幼虫,孵化后9天。  相似文献   

15.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重要的多食性、暴食性农业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可危害禾谷类、甜菜、蔬菜、棉花等作物及杂草。昆虫中肠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在昆虫消化和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用辣椒、豇豆、玉米、甘蓝、反枝苋5种寄主植物饲喂甜菜夜蛾幼虫,利用酶专性底物分别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反枝苋甜菜夜蛾各中肠蛋白酶活性均高,取食甘蓝的各中肠蛋白酶活性均低,而取食玉米、豇豆、辣椒居中且活性差异不显著。取食同一寄主植物(反枝苋或甘蓝)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的中肠蛋白酶活性也各不相同,随着龄期的增加,各中肠蛋白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2龄幼虫的酶活性偏高,而5龄的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龄期的酶活性。本研究明确了不同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对明确甜菜夜蛾对寄主的适应性及对以中肠蛋白酶为靶标的害虫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寿银  陈聪  李慧  樊斌琦  王焱  郝德君 《昆虫学报》2019,62(11):1286-1296
【目的】明确取食含不同植物源成分的饲料对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幼虫生长发育以及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探究寄主植物对香樟齿喙象食性与抗性的作用。【方法】以3种樟科植物(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is和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枝条粉末为植物源成分,配制成半人工饲料。以半人工饲料进行室内饲养后,分别测定取食半人工饲料后香樟齿喙象幼虫的发育历期、体重、死亡率和化蛹率,以及饥饿12 h后取食含不同植物源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4龄幼虫体内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时序变化。【结果】香樟齿喙象幼虫的发育历期在取食含不同植物源成分的半人工饲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含香樟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00.13 d),取食含浙江楠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 (123.33 d);整个幼虫期的死亡率以取食含浙江桂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最高(41.67%),以取食含香樟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最低(10.00%);化蛹率以取食含香樟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最高(87.32%);取食含香樟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体重增长速率也明显高于取食含浙江桂或浙江楠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饥饿12 h后取食含不同植物源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香樟齿喙象4龄幼虫体内GST和 AChE活性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取食含香樟成分的半人工饲料的幼虫CarE活性在60 h时大幅度上升。【结论】说明香樟齿喙象对天然寄主香樟具有较强的生理适应性,这可能与其专食性密切相关;同时,也表明香樟齿喙象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生长发育和解毒代谢功能来适应不同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料成分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 病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广宏  陈其津  庞义 《昆虫学报》2000,43(4):356-363
通过采取单因素和正交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人工饲料中黄豆粉、酵母粉和麦麸3种主要营养成分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产量的影响,同时获得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高产优化组合方案:酵母粉7 g、黄豆粉14 g和麦麸6 g。此外,还研究了4种无机盐和1种非蛋白氮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alis对水稻、玉米和人工饲料的取食代谢效应以及取食后幼虫生长发育、物质积累和中肠消化酶活性变化。【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水稻叶片、玉米叶片及人工饲料饲养稻纵卷叶螟,观察生长发育状况,取特定龄期幼虫测定消化代谢、营养物质积累及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蛹重最高、历期最短,与玉米和人工饲料差异显著,取食人工饲料幼虫历期最长。取食不同饲料后单雌产卵量、产卵历期以及成虫寿命之间无显著差异;取食水稻的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玉米和人工饲料,取食人工饲料近似消化率最高;取食水稻和玉米的幼虫体内脂肪积累量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取食人工饲料幼虫体内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人工饲料的幼虫体内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三种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结论】不同饲料饲养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及营养物质累积均有影响,而稻纵卷叶螟幼虫可能通过调节取食量及消化酶活性的方式保证对食料中营养物质摄取。  相似文献   

19.
一、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包涵体的形态观察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健康的 3龄期甜菜夜蛾幼虫 ,从典型症状的病死虫中提纯多角体 ,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 ,发现有典型的四角形的多角体外 ,还观察到菱形的和长方形的多角体 ;而多角体经超薄切片的样品中 ,还看到三角形的多角体。出现菱形、长方形及三角形的多角体形态 ,未见前人报道。病毒粒子的杆状形态没有变化 ,采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 ,分析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 ,观察其酶切图谱 ,以及计算其各酶解片段的分子量 ,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 ,未发生变化 (见另文报道 )…  相似文献   

20.
刚果红对棉铃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及其病毒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观察棉铃虫幼虫正常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 PM)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刚果红对棉铃虫幼虫围食膜的破坏作用及其对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的围食膜分布于整个中肠,包裹着食物呈液囊状,类似于Ⅰ型围食膜;健康的围食膜呈无色、透明网状结构,并具有一定韧性,经刚果红染色后呈现桔红色。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刚果红喂食5龄幼虫,结果显示摄取含1.5%和2.0%刚果红的饲料2.5 h后,宿主不能形成完整的围食膜,而是形成易脆无弹性的围食膜碎片。经过恢复实验后发现,刚果红对围食膜的破坏作用是瞬时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用1.0%刚果红喂食初孵幼虫,发现1.0%刚果红对棉铃虫的幼虫生长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1.0%刚果红能加强棉铃虫幼虫对HaNPV的敏感性,缩短病毒杀虫时间,能使5龄幼虫的病毒感染致死率达到63%,对HaNPV具有非常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