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取食人工饲料和3种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3龄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后,剖取围食膜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围食膜的变化,以及采用组织切片法探究取食人工饲料和不同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感染病毒前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幼虫感毒后的围食膜首先由无色透明、具有弹性的圆桶状结构,变成乳白色、弹性降低的单片状结构,随着感毒后时间的推移,围食膜破坏严重,变成无弹性的碎片状。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和人工饲料的甜菜夜蛾在未感染病毒时其中肠组织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感染病毒后甜菜夜蛾中肠组织围食膜被破坏或消失;中肠柱状细胞伸长、变形,细胞间隙变大,排列混乱,细胞脱落,肠壁变厚。此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取食人工饲料和不同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中肠组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取食人工饲料和黄豆的影响类似且最大、甘蓝次之,蕹菜最小。【结论】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甜菜夜蛾中肠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烟青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邓塔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92,35(1):123-124
昆虫的围食膜是衬在昆虫中肠内一种网状的结构,它可充作虫体抵御外来病原侵染的一道屏障。关于鳞翅目昆虫幼虫感染了昆虫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问题,国内外鲜有报道。尤锡镇和康慧娟(1985)曾以实验证明家蚕围食膜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而且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不能侵染和破坏围食膜。Derksen和Granados(1988)则证明染病幼虫的围食膜因不同杆状病毒(包括两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结果。 多角体形状不规则,直径平均1.9微米。病毒粒子杆状,单个或成束存在。单个粒子大小为335×90毫微米,病毒束的直径140毫微米。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依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条件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3多角体/毫升。龄期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依多角体浓度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多角体喷洒到植物叶面后,数日内可以损失大部分感染力,损失的速度与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以及多角体浓度有关。感染力的损失主要是由于紫外光的灭菌作用。病毒与苏云金杆菌同时感染没有增效作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粘虫和家蚕无感染力。田间初步试验表明,应用病毒防治斜纹夜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新分离的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eneria orient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其多角体为四边形、五边形、大小在1.06—2.42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385×55nm。室内感染蜀柏毒蛾幼虫其死亡率达9S%具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5.
用薄荷伪造桥虫核型多角体病毒(Argroyamma agnata NPV)(以下简称Aa NPV)在室内感染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幼虫,从死虫体内分离到一种NPV。经电镜观察,多角体蛋白分析、病毒核酸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等研究,证明此多角体直径为1.5—2.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其大小为100—150×420nm,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型。提纯的多角体蛋白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为33,500d,提纯的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至少有15种,其分子量范围为15,600  相似文献   

6.
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运凯 《昆虫学报》1981,(4):372-378
1977年从湖南省网岭茶园内罹病大尺蠼幼虫中分离获得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近圆形、菱形、三角形或六方形,大小约1.2—3.6微米。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为杆状(49—63毫微米×251—282毫微米)。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Subgroup A)。 对4—5龄大尺蠖室内口服的致死中浓度(LC40):4天为10-4.497(787个多角体),9天为10-5.0(243个多角体),11天为10-6.321(7个多角体)。不同感染方法感染3—4龄幼虫7其致病力不同。大田防治杀虫效果达98%,并有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ELISA间接法中,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云杉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horistoneura fumiferan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CfNPV)的云杉卷叶蛾幼虫体内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三龄幼虫喂饲表层涂有CfNPV的人工饲料(2×10~5PIB/cm~2)后6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多角体蛋白抗原(每条幼虫含0.14μg)和病毒粒子抗原(每条幼虫含0.32μg),随后此两种抗原量逐渐增加,直至第5天。而用染色涂片镜检法,则在添食病毒后3天才可观察到有少量多角体,病虫的病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快速、特异和敏感的检测杆状病毒的方法,其敏感度为1ml含10ng提纯的病毒粒子或多角体蛋白都能被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8.
两株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来源不同的两株菌麻蚕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一株为较长期饲喂马桑叶的蓖麻蚕从自然罹死的幼虫和蛹中分离的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NPV)。两株核型多角体病ArNPV多角体大小约1.2-2.0μm最大的可达2.9μm。两株NPV病毒粒子均为杆状,ArscsNPV病毒粒子大小平均为310×50nm;ArNPV病毒粒子大小为350×50nm。两株NPV均为多粒包埋型。两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均为单一组分,Arscs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7.5kd;Ar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8kd。两株NPV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均含有21条多肽,其中各多肽分子量有所差异。ArscsNPV的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130kd;ArNPV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96kd,其中有11种多肽了量彼此相同包括两种主要多肽(54kd和33kd)。用SDS-苯酚提取的病毒核酸,经实验证明均为双链DNA型使用几种内切酶酶解,求得两株NPV的核酸分子量,ArscsNPV为52.4×10^6d;ArNPV为73.5×10^6d。  相似文献   

9.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mathes c-nigrum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AnNPV)接种八字地老虎3龄初幼虫,感染3d-6d,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幼虫蜕皮和化蛹严重受阻.4龄幼虫感染病毒后1-2天取食量未减少,从第3天开始食量显著减少,从感染至第6天,单头幼虫总取食量为696.1mg,比对照幼虫总取食量的1313.2mg减少47.0%.  相似文献   

10.
家蚕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虫体克隆技术,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DpCPV-HN)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为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以家蚕春蕾×镇珠杂种F1代及自交的F2代4或5日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纯化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对F1代幼虫的毒力测定为对照。结果表明:家蚕品种春蕾×镇珠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敏感,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能引起其感染发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家蚕品种春蕾×镇珠F1代幼虫和F2代幼虫28天后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85个和18个CPB(质多角体),前者为后者的49倍。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后的家蚕,其结茧率、化蛹率、羽化率、全茧量、茧层量和单蛾产卵数均有所下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单蛾产卵数与病毒感染剂量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1.
刚果红对棉铃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及其病毒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观察棉铃虫幼虫正常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 PM)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刚果红对棉铃虫幼虫围食膜的破坏作用及其对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的围食膜分布于整个中肠,包裹着食物呈液囊状,类似于Ⅰ型围食膜;健康的围食膜呈无色、透明网状结构,并具有一定韧性,经刚果红染色后呈现桔红色。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刚果红喂食5龄幼虫,结果显示摄取含1.5%和2.0%刚果红的饲料2.5 h后,宿主不能形成完整的围食膜,而是形成易脆无弹性的围食膜碎片。经过恢复实验后发现,刚果红对围食膜的破坏作用是瞬时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用1.0%刚果红喂食初孵幼虫,发现1.0%刚果红对棉铃虫的幼虫生长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1.0%刚果红能加强棉铃虫幼虫对HaNPV的敏感性,缩短病毒杀虫时间,能使5龄幼虫的病毒感染致死率达到63%,对HaNPV具有非常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褐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多粒包埋型病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呈不规则多面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1.30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为366×90nm。病毒核酸为一环状DNA,长度约为37.2μm。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DNA总分子量为77.1×10~6D。病毒多角体蛋白宫含ASP和Glu,而His、Cys、Met含量较少。经SDS-PAGE分析,多角体蛋白主带的分子量为30.2KD;病毒粒子含21条多肽,分子量范围在16.5—107KD之间。  相似文献   

13.
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一些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grotis segetum Nu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sNPV)的国内分离株(AsNPVC),多角体呈六边形,大小1.7—2.6μm,为多粒包埋类型.每个病毒束内有2—7个核衣壳,大小约52nm×308nm.感染烟青虫(Heliothis assttlta)后分离到的多角体(As-HaNPV)其形状不规则,大小0.7—2.6μm,亦为多粒包埋类型.核衣壳2—6个不等,大小约40nm×300nm.EcoR1和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电泳图谱分析表明,AsNPVCDNA和As-HaNPV DNA的EcoRI、HindIII酶切图谱一致,两者与HaNPV DNA的EcoRI,HindⅢ酶切图谱存在明显差异,AsNPVC DNA的EcoRI酶切图谱共有15个片段,分子量在12.74×106—1.18×106道尔顿之间,总分子量约88.6×106道尔顿,相当于134.25kbp.HaNPV DNA的EcoRI酶切图谱共有19个片段,分子量在13.89×106—1.10×106道尔顿之间,总分子量约93.86×106道尔顿,相当于142.25kbp.AsNPV对黄地老虎2龄和4龄幼虫以及对烟青虫4龄幼虫的LD50分别为:1.4×105pIB、7.4×104PIB和2.61×104PIB.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一种在高山草原地区较低温度下感染荨麻蛱蝶(Vanessa urticae)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荨麻蛱蝶幼虫经其病毒多角体感染5日后出现明显变化:细胞核膨大,核仁消失,核内出现清晰区及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的周围,核衣壳大量产生。核衣壳是从这些病毒发生基质四周的模样结构碎片上获得套膜,装配成病毒粒子。随后病毒粒子逐渐进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了成熟的单粒包埋型的多角体。观察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生长的荨麻蛱蝶NPV与在常温下生长的其它NPV有着类似的形态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5.
AcMNPV大方形多角体突变株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细胞核中只形成一个几乎与细胞核同样大的立方形多角体突变株AcMNPV-TKmt513的多角体及其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感染细胞核内病毒粒子并没有被包埋到多角体蛋白内,而且多角体蛋白人有野生型病毒多角体蛋白那样的晶格结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经提纯后的突变多角体对虫体无感染力,面感染了突变株病毒的弱的感染力。序列测定结果证实,其fp25基因无突变发生,苴fp25基因在Sf  相似文献   

16.
从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核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象多为四、五边形,直径约0.8—2.0微米,多数1.5微米。多角体在0.05MNa_2co_3+0.05MNacl 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有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其大小约285—300×48—55毫微米。室内和野外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该株病毒对枣尺蠖幼虫有很高的致病力,室内感染3龄幼虫,其 LC_(50)为4×10~(4·6)多角体/毫升。但对槐尺蠖、木橑尺蠖、桑尺蠖、银纹夜蛾、家蚕和柞蚕不致病。  相似文献   

17.
沈中建  王久存 《病毒学报》1997,13(3):255-261
分析比较了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江苏株A,B两种类型的离体复制特性,HaCPV-A型病毒可在多种昆早细胞系中复制,而B型病毒只能在同源细胞系中增殖;A型病毒的感染率和细胞内游离病毒粒子的滴度均高于B型病毒;感染细胞持续传供表明,HaCPV-A型病毒感染的HA-831细胞在连续传代7次后,感染率从最初的10.6%上升到80%以上,反之,B型病毒的感染的细胞,传供9次后已不能形成典型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感染黄胫小车蝗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主要感染寄主脂肪体,其次为血细胞.球状体有3种类型:大球体、椭球体和小球体,大小分别为30.41μm×25.40μm、6.58μm×4.78μm和3.35μm×2.60μm.病毒粒子为椭球形,大小为230 nm×176 urn,囊膜表面具有球状亚单位,直径为16nm,使病毒粒子看上去似桑椹,侧体为圆筒形,髓核内绳索状物质似有2折,在横切面上是2个圆点.病毒粒子的发育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病毒发生基质的产生;球状颗粒的形成;内核和侧体的分化;髓核和衣壳的进一步分化.成熟病毒粒子逐渐包入球状体.该病毒可感染同属蝗虫.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在贪食夜蛾IPLB-SF-21AE细胞及其克隆株IPLB-SF-21AEC细胞,棉铃虫SIE-HAH-806细胞和粘虫SIE-MSH-805细胞系内长期连续传代复制的情况,每代病毒复制的历程为7天,观察指标是,细胞内形成多角体的百分率,游离病毒粒子的TCID50,对幼虫活体感染性,以及受感染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证实,AcNPV在异源IPLB-SF-21AE昆虫细胞系内连续复制至50代次后,依然具有正常的形态和感染性,这为在离体下长期有效地复制杆状病毒提供了可能,我们还发现,在离体系统内增殖的病毒,其正常形态和感染性的维持与选用敏感细胞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0.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某些生化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单粒包埋型的杆状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呈不规则多面体。病毒多角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0.59μ。病毒粒子为340×85nm. 经SDS—PAGE分析,病毒的多角体蛋白主带分子量为29500道尔顿;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具有25条多肽,分子量为17.8~69.5×10~4道尔顿。病毒多角体蛋白氨基酸组成中富含Asp和Glu,而His、Cys、Met的含量却很低。病毒DNA的分子量为67.89×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