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生态学(十七):栖息地选择(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栖息地选择的遗传与获得据目前研究所知,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即可借助于早期生活经验和学习而改进)。如果把两种动物饲养在同一环境中,发现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大都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关在同一个鸟舍中,鸟舍内放有栎树枝和松树枝,观察记录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栖在松树枝上,而蓝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这两种山雀在自然状态下对栖息地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蓝山雀偏爱阔叶林,而煤山雀偏爱针叶林)。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态学(八):野生动物管理(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遭受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建立城市、修筑道路、开采矿山、竖立井架、建设发电站等。热带雨林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地方,但地球上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急剧缩小,顶极植被的破坏是对野生动物生存的最大威胁。每一种动物对于周围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忍受限度,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将使很多动物失去生存场所和必需的资源,造成这些动物的生存危机。虽然很多野生动  相似文献   

3.
舟山群岛春秋季黄麂的栖息地特征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栖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特征研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骆颖等,2009).动物的食物资源具有季节性变化(蒋志刚,2004),在舟山群岛,春季有蹄类动物的可利用资源相对较为缺乏而到秋季相对丰富,有蹄类动物的栖息地特征由于不同季节间的环境可利用资源不同而产生差异(Sehmitz,1991).研究不同季节动物的柄息地特征及利用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蒋志刚,2004).  相似文献   

4.
动物对栖息地选择是复杂的,探索其内在机制对寻求维持动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地表甲虫优势种——中华漠王(Platyope proctoleuca chinensis)(鞘翅目:拟步甲科)为研究对象,2007—2008年连续2年采用陷阱捕获法监测其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数量和洞穴数量,分析该甲虫在景观和微尺度环境下对栖息地的选择。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与垄间相比,中华漠王更喜欢在沙丘上活动,在沙丘不同坡面上,中华漠王在背风坡的种群数量大于迎风坡;在微尺度上,中华漠王喜好沙丘上部的微环境,在背风坡上部种群数量相对更多;洞穴数量在景观和微生境2种尺度上的分布基本与种群数量空间分布一致。此外,中华漠王对微生境的选择与洞穴建立的难易程度有关,而洞穴的建立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硬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喀斯特石山栖息地食物可获得性对食物多样性和种类季节相似性的影响是动物对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scanning sampling)对广西扶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的食物多样性和季节性种类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固定样线法监测各月份白头叶猴家域内食物可获得性。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年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FDI)为4.02,各月份间FDI没有显著变化(P=0.89),FDI与栖息地中主要食物的嫩叶的可利用性指数(FAI)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全年取食的食物种类中,有8种食物在11个月份都被取食,其他种类则只在特定的月份被取食。各月份间食物种类的相似性在0.36(3—4月)和0.74(9—10月)之间变化,月份间FAI的相似度与月份间食物种类的相似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白头叶猴对栖息地中食物种类的利用方式是:每个月用几种相同食物种类,并且主要食物可获得性高时,则集中采食,先满足基本的能量需求,再取食其他种类作为补充,使食物种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6.
了解动物栖息地和空间利用模式是开展野生动物放归自然的重要前提。为明确野化培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生境利用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以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野外GPS项圈数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分析其在野外环境中栖息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在野外环境时间的增加,2只大熊猫由低海拔西南坡的阔叶林逐渐向高海拔南坡针阔混交林区域移动,且坡度利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偏向在17°~20°的平缓区域活动。在野外环境的最初一个月,2只大熊猫平均日移动距离较大,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环境初期,活动区域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趋势,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3~4个栖息地斑块,且斑块间面积和距离各异。因此,认为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栖息地环境初期属于不稳定的随机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500—3000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8.
栖息地选择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理想自由分布模型和空间直观的栖息地选择模型。随着对理论模型假设的放宽,近年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模型。通过对栖息地选择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栖息地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栖息地偏好、信息获取、行为决策及选择行为。在建立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均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栖息地偏好的研究主要为相关分析,栖息地信息获取的过程仍然是一黑箱;对动物在栖息地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对其生理状态的影响尚不了解,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态学、生态学及认知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支持,也有待新的理论及方法加以充实,甚至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集合种群动态对栖息地毁坏时空异质性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会玉  林振山  温腾 《生态学报》2007,27(9):3711-3717
栖息地毁坏既有时间异质性,也有空间异质性,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种。将两种不同的异质性共同引入到元胞自动机中,模拟了集合种群动态对栖息地毁坏时空异质性的响应。发现,在随机离散的栖息地毁坏下,由于物种的迁移繁殖力受栖息地毁坏的影响很大,迁移繁殖力弱而竞争力强的物种先灭绝。在连续的栖息地毁坏下,物种的迁移繁殖力受栖息地毁坏的影响较小,物种的灭绝由竞争力和迁移繁殖力共同决定:在有绝对优势种的群落里,种间竞争显著,弱物种先灭绝,而在没有绝对优势种的群落里,种间竞争较小,则以强物种先灭绝。因此,随机毁坏不利于强物种续存,而连续毁坏则不利于具有绝对优势种群的群落里的弱物种续存。在实际开发某一栖息地时,根据集合种群结构和被保护的对象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理想自由分布模型和空间直观的栖息地选择模型。随着对理论模型假设的放宽,近年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模型。通过对栖息地选择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栖息地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栖息地偏好、信息获取、行为决策及选择行为。在建立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均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栖息地偏好的研究主要为相关分析,栖息地信息获取的过程仍然是一黑箱;对动物在栖息地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对其生理状态的影响尚不了解,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态学、生态学及认知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支持,也有待新的理论及方法加以充实,甚至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范朋飞  蒋学龙 《生态学报》2007,27(2):620-626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麝鼠(Ondatra zibethica Linnaeus)原产于北美洲。自本世纪以来,由于欧亚各国引种驯化的结果,它几乎遍及全北区的广大地域(Elton,1958;Hoffmann,1958)。按目前它的分布范围和栖息环境,我们认为,麝鼠是一个广分布种。凡广分布种,都有二个基本特性:其一是它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其二是在不同的自然地带都存在它所要求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对麝鼠来说,它兼备这二个特点。那些特定的栖息条件形成了麝鼠栖息地的共同性。所以揭示栖息条件的特性,是分析栖息地及其类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范朋飞  蒋学龙 《生态学报》2007,27(2):620-626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栖息地片段化与隔离对兽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历史上,栖息地的自然片段化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最近几百年间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对大多数动物生活环境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破坏性远胜于自然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动物正面临着自然栖息地片段化~丧失...  相似文献   

15.
<正>动物栖息地是指能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必须条件的空间单位(Morris et al.,2008)。动物只有在最基本的资源条件如食物、水分、隐蔽场所等得到满足,且与气候、竞争者和捕食者相互适应时才能稳定的繁衍和发展(崔庆虎等,2005)。动物栖息地选择是一个分层的行为决策过程,是指导个体对栖息地的非随机利用,进而影响个体生存力和适合度等一系列行为反应(赵青山等,2013)。小型啮  相似文献   

16.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为生态学(二):最优觅食行为(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觅食时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如猎取什么食物?到哪里去猎食?采取怎样的猎食路线?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要捕食者能够借助于更有效的觅食,使其存活和繁殖成功的机会增加,自然选择就会对它有利。这个道理对山雀属鸟类来说是很明显的,这些食虫小鸟在冬季白天必须每隔三秒钟就捕食一只昆虫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J.A.Gibb,1960)。  相似文献   

18.
基因敲入 一种特定的DNA序列被其他序列替代或在它的基因组特异位点插入了附加序列的动物。 基因敲除 通过修饰动物某一特定基因序列而阻止该基因表达。表型动物的表现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 无特定病原体(SPF) 是指没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特定健康动物。  相似文献   

19.
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学意义及行为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选择是觅食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动物食物选择对策主要有营养选择、植物次生化合物假设、营养平衡假设、最优觅食理论和条件性气味回避假设。动物学习食物选择的行为过程中,觅食个体能通过其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来处理食物信息、学习选择食物项目是一种可塑性行为方式,有利于动物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幼体通过社会学习自母体学习的觅食经验,在幼体一生的食物选择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幼体可模仿成体的食物选择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动物通过试错学习选择的食物项目可能较模仿成体所摄取的食物项目营养含量更丰富。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象生活在陆地,鲸生活在海洋,鳄鱼生活在沼泽……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栖息地,试试看,你能给下面多少动物找到家园?1(耳郭)狐别看我长得很可爱,我活得可不轻松哪。好在我的大耳朵能散热,洞穴能帮我收集露水。现在,你猜到我生活在哪儿了吗?2花豹在我的栖息地生活着不止一种大猫,猎豹就是我的邻居。嘿,还是猜不出我生活在哪儿?3弹涂鱼我用皮肤和腮呼吸,喜欢住在泥巴下面的地道里。涨潮的时候,我爬到树上。怎么爬呢,当然是用身体两侧的鳍啦,有人说它们就像手臂一样好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