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范朋飞  蒋学龙 《生态学报》2007,27(2):620-626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朋飞  蒋学龙 《生态学报》2007,27(2):620-626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黑冠长臂猿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极其稀少。2015年5月和8月,采用在固定地点监听鸣叫的方法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两次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由1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和1只婴猿组成的新群体。这是自2006年该物种在中国被重新发现后,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形成新群体。中国境内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由3群22只,增长到4群26只。有限的栖息地可能是未来限制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栖息地恢复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尤为重要。放牧不利于栖息地恢复,要逐步减少,进而杜绝在保护区内放牧。另外,东黑冠长臂猿跨国界分布,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应加强协调,避免在保护区内实施对栖息地不利的边境管理活动。如果两国间出现种群隔离,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会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4.
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估计数量约为4000只。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自1997年通过对执法检查中获得的黄腹角雉个体进行收容、救护以及驯养繁殖工作以来,该人工种群已经成功繁殖4年,至2004年年底种群数量为131只。本文利用8年的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得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9.51)对该种群100年内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按照过去8年的生存情况,该种群在100年灭绝的概率为97%。成年雌性的高死亡率和频繁的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成年雌性的死亡率降低到饲养后3年(2002—2004年)时的水平,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至5%,如果同时控制灾害的发生,其灭绝概率降至0。增加环境容纳量没有降低种群的灭绝概率和增加其增长速度,但增加环境容纳量对100年后的种群数量和基因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降低成年雌性死亡率和杜绝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种群进行收获(用作向野外放养),每次收获的数量应该控制在5只成年雄性和5只成年雌,开始收获时间为种群连续繁殖10年以后。降低成年雌性的死亡率、杜绝食物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以及增加环境容纳量是该人工饲养种群长期存活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估计数量约为4000只。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自1997年通过对执法检查中获得的黄腹角雉个体进行收容、救护以及驯养繁殖工作以来,该人工种群已经成功繁殖4年,至2004年年底种群数量为131只。本文利用8年的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得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9.51)对该种群100年内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按照过去8年的生存情况,该种群在100年灭绝的概率为97%。成年雌性的高死亡率和频繁的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成年雌性的死亡率降低到饲养后3年(2002—2004年)时的水平,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至5%,如果同时控制灾害的发生,其灭绝概率降至0。增加环境容纳量没有降低种群的灭绝概率和增加其增长速度,但增加环境容纳量对100年后的种群数量和基因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降低成年雌性死亡率和杜绝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种群进行收获(用作向野外放养),每次收获的数量应该控制在5只成年雄性和5只成年雌,开始收获时间为种群连续繁殖10年以后。降低成年雌性的死亡率、杜绝食物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以及增加环境容纳量是该人工饲养种群长期存活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采用访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部黑冠长臂猿景东亚种进行第二次全面的群体数量与分布调查.结果 表明:无量山现有长臂猿87群;东坡的群体数量多于西坡,南段多于北段;有15群长臂猿生活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外;无量山长臂猿群体的海拔分布范围为1900~2800 m;经度分布范围为100°30′~100°50′E,纬度分布范围为24°17′~24°45′N;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长臂猿群体分布密度为0.24群/hm2;近10年来,无量山长臂猿的群体数量在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县辖区黑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2005年9~11月采用访问调查法及鸣声定位法对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内20世纪50~80年代,在19个地区曾有黑长臂猿分布,但现在黑长臂猿分布范围已大为减少,目前仅在9个地区发现有9群黑长臂猿。50年代至今至少有13只黑长臂猿被猎杀。狩猎和栖息地破坏是造成该区域黑长臂猿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 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 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黑长臂猿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是现生 1 1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 4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 ,已分化为 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 5亚种中 ,海南亚种 (H . c. hainanus)现今仅20余只 ,是最濒危的一个亚种 ;.北部湾亚种 (H.c.nasutus) 50年代曾在广西西南部发现 ,60 -70年代已绝迹 ;指名亚种 (H.c.concolor)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滇南和滇中哀牢山。滇南约有100余只 ,滇中哀牢山可能有40 - 60群 ,180 - 240只 ;景东亚种 (H . c. jingdongensis)为滇中无量山的特有亚种 ,现有100 - 116群 ,430 - 500只 ;滇西亚种 (H . c. furvogaster) ,只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地 ,约有 2 6-42群 ,100 - 150只。现今 ,黑长臂猿的分布区已不足1000Km2 ,总数量约1000只 ,为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造成黑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热带和南亚热带原始森林的被破坏和缩小、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境破碎和恶化、过度猎捕和长臂猿自身的生物学弱点。目前 ,中国的黑长臂猿已在 9个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期的捕猎及森林破坏,许多西黑冠长臂猿群体生活于零散的小型生境片段中。在云南南部芭蕉河地区,利用55个样方测量了西黑冠长臂猿一个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共记录乔木28科57属85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及省沽油科占优势地位,植被组成与结构在不同的森林片段、地形及干扰程度区域中差异显著。利用瞬时扫描法在两个年周期中的系统观察发现,与连续森林中的群体相比,芭蕉河长臂猿更加依赖对桂北木姜子、大果山香圆等优势乔木树种的取食,在乔木果实缺乏的季节,其并未取食更多叶类,而是进入次生植被搜寻藤本果实。可能受人为干扰及植被结构的影响,长臂猿未取食无花果类植物。原始林中植被结构并未对长臂猿生境利用造成明显影响,但其在不同森林片段间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通过对芭蕉河、大寨子、平河及新平茶马古道四地的比较发现,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特征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其生态与行为可能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这需要更大时空尺度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The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or black gibbon, one of the lesser apes (Hylobatida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China. Of the four recognized subspecies, N. c. jingdongensis is endemic to the Wuliang Mountain, central Yunnan, China. Of all the subspecies, this one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any black gibbon. However, the data were all based on brief estimates. We carried out an extensive field survey on population and group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 gibbon in the Wuliang Mountains by use of loud morning songs and interviews with local people. Ninety-eight groups were confirmed and located in the mid-montane range of Wuliang Mountains. More groups are found on the east slope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than in the west and the north. Gibbons are more disjunctly distributed on the west slope,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part. Deforestation in the late 1950s, 1960s and 1970s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rapid loss of habitat and population decline. Hunting was another key reason for population decline and, in many cases, the main reason for local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3.
Li GS  Yang XM  Zhang HY  Li W 《动物学研究》2011,32(6):675-683
The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China. Ailao Mountain is located in central Yunnan and divided into three prefectures and six counties. This mountain forms the principle distribution range for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however, there are no published data on the gibbon population inhabiting the Xinping administrative. Take the interview results conducted in 2007 and 2009 with local people as the reference,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extensive field survey covering all possible habitats from Nov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 using call surveys. Among the one hundred and twenty-four gibbon groups which were confirmed across the Ailao Mountain, the largest known population of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s yet, 85 groups inhabit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adjacent national forest, 30 groups inhabit th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and nine groups inhabit the collective forest located outside the reserve and national forest. We found that the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s here have a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occur at higher densities in certain areas. Moreover,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elevation gradient distribution decline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Ailao Mountain in the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4.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 年9 月至2009 年6 月,利用Sony TC - D5 Pro2 录音机、Sony C - 76 指向性话筒和Sony 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 个声音用Signal/ RTS 4.0 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 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5.
A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 was conducted for a Japanese black bear population in Shimokita Peninsula, northern Japan, using an individual-based simulation model. Demographic stochasticity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model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stochasticity from the fluctuation of annual mast production. The extinction risk of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effect of carrying capacity reduction and hunting press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a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Even if there is no further reduc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no hunting at all, the present size of the population cannot pass the test of the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 (MVP) concept. Considering possible carrying capacity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and actual hunting pressure, the population will fail to survive for 100 years at a very high probability. Because of deterioration of habitat and loss of the corridor between habitat areas, the population has become very sensitive to demographic impacts, including hunting pressure. Received: March 31, 1999 / Accepted: February 10, 2000  相似文献   

16.
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鸣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000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sp.cf.nasutus)在云南境内可能已消失;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  相似文献   

17.
Population differences and acoustic stability in male songs of the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at Mt. Wuliang, Yunna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ata collected over 4 years. Detectable voc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opulations within Mt. Wuliang. Discriminant functions calculated using the phrases recorded in 2007-2008 correctly classified phrases recorded in 2009, 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s produced from phrases recorded in 2007-2009 could correctly classify phrases recorded in 2010 for 4 of 5 mal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le songs of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s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over years. In light of the acoustic individuality in male songs of this gibbon species,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proved, and the acoustic stability shown in this research, we suggest that the song of male individuals may be useful in monitoring individuals or family groups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