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潜伏感染的静息记忆CD4+T细胞是清除HIV-1病毒的一个重要障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多以原病毒c DNA的形式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但是病毒基因表达处于沉默状态,因此潜伏感染的细胞难以受到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或机体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也不易受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作用。如何减少潜伏感染的细胞储存库是艾滋病治疗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体内及体外HIV-1潜伏感染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HIV-1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或打破机制,评价潜伏感染再激活剂的活性。在此侧重于介绍采用永生化细胞系、原代静息CD4~+T细胞或活化的CD4+T细胞建立的HIV-1潜伏感染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正>T淋巴细胞能量代谢是近年一大新的热点问题,成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研究靶点。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效应性T细胞的能量代谢,关于记忆型T细胞的研究则限于CD8+T细胞,而记忆型CD4+T细胞的能量代谢特点尚不清楚。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功能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不同状态下的T淋巴细胞具有不同代谢方式,改变细胞的代谢状态亦将影响其功能。来自日本德岛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与利用脂肪酸代谢的记忆型CD8+T细胞不同,记忆型CD4+T细胞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会造成严重的免疫功能损伤,除引起CD4+ T细胞不断耗损和功能损伤外,体液免疫应答也受到损伤。本研究通过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和慢性感染治疗者外周血B细胞数目和亚群比例,以及活化、凋亡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 HIV-1感染者中B细胞损伤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B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数目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未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静息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显著降低,而组织样记忆B细胞显著增加, ART可恢复初始B细胞和组织样记忆B细胞比例,但不能恢复静息记忆B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HIV-1感染者未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静息记忆B细胞和组织样记忆B细胞中CD38的表达上调;CD95的表达在所有B细胞亚群中均上调;而Bcl-2在初始B细胞、组织样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降低;静息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中PD-1的表达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在所有B细胞亚群中的表达降低,而CD70的表达在未成熟B细胞以外的亚群中均显著下调。ART仅能部分修复以上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 HIV-1感染引起B细胞及其亚群比例异常,B细胞表现为过度活化、易凋亡及与T细胞作用受损,ART不能完全修复B细胞损伤,有效的免疫干预策略亟待开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癌肿瘤干细胞被认为肝癌增值、侵袭、浸润的关键细胞。目的:研究人肝癌Hep G2细胞系CD44+细胞的分化、增值及小鼠模型致瘤性等生物学特性。方法:磁珠分选Hep G2细胞系中的CD44+和CD44-细胞亚群;微球形成实验检测两亚群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及增殖能力;移植种瘤实验检测两亚群细胞致瘤性和恶性程度的差异。结果及结论:微球形成实验表明CD44+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移植瘤致瘤性实验表明CD44+的致瘤率高,恶性程度高。提示HEPG2细胞系中存在具有增殖、多向分化与体内致瘤能力的CD44+细胞,CD44+细胞是符合肿瘤干细胞定义的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打靶恒河猴CD4~+ T细胞的TRIM5α基因对其感染HIV-1能力的影响。方法:从恒河猴的外周血中通过磁珠分选获得CD4~+ T细胞,并采用流式检测阳性率。构建打靶TRIM5α基因的TALEN质粒,通过电转导入CD4~+ T细胞,流式分选出转染TALEN质粒的细胞,提取基因组T7E1酶切检测打靶效率。HIV-1病毒感染打靶TRIM5α的CD4~+ T细胞,并通过ELASA检测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成功地从恒河猴的外周血中分选出了CD4~+ T细胞,流式检测阳性率为99.5%。打靶TRIM5α基因的TALEN质粒转染CD4~+ T细胞的转染效率约为24.8%,并可成功打靶TRIM5α,打靶效率约为40%。ELASA检测结果表明打靶TRIM5α的恒河猴CD4~+ T细胞对HIV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强。结论打靶恒河猴CD4~+ T细胞的TRIM5α基因可使其易感HIV病毒,为进一步建立恒河猴HIV-1感染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自噬对于在体形成记忆型CD8+T细胞的作用尚未明确,作者发现,在急性感染中,自噬在病毒特异性的CD8+T细胞中是动态变化的,而之前的研究多表明自噬伴随TCR的激活而增加。作者证明自噬对于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存活以及进一步形成基因型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作者检测了病毒感染后CD8+T细胞中LC3和p62的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发现两种蛋白在病毒感染第5天增多  相似文献   

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可使被感染者体内CD4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艾滋病。关于HIV-1如何杀死免疫细胞的精确机制仍是1个争论的问题。现已知道,细胞凋亡为HIV-1诱导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HIV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活化作用,同源被感染的细胞的介导,以及CD^8 T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且细胞因子在HIV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HIV-1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HIV-1感染可以同时活化T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所活化的免疫反应尽管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病毒,因而,HIV-1感染均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最终大部分个体以免疫系统功能耗竭、严重的免疫缺陷为结局,感染者可因并发感染或肿瘤而死亡.大量的研究表明HIV-1特异性T细胞在与HIV作斗争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HIV-1感染过程中T细胞的免疫作用、病毒免疫逃逸、以及不同感染时期免疫反应的特征等最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第三类CD4+ T辅助细胞亚群,其所分泌的IL-17、IL-22等细胞因子在中性粒细胞趋化、组织重塑与修复及介导抗体蛋白的产生等具有重要作用.但Th17分化调节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如转录因子、细胞因子、Th1、Th2和调节T细胞(Tregs)等,这些均具有决定初始CD4+ 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方向和免疫反应方向的调控作用.目前Th17在器官移植物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明确Th17分化调节的各种影响因素,将为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效应性CD8+T细胞分化成熟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及疫苗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激活后数小时内,初始CD8+T细胞起始一系列基因转录促进向效应性及记忆型T细胞分化,然而这一过程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利用病毒转导shRNA是一项经典的通过特异性敲低某基因实现研究该基因功能的技术,但该项技术在初始T细胞中效率非常低。后续改进的方法多集中在通过给予各种体外刺激如TCR、感染、细胞因子等激活初始T细胞而达到提高转导率的目的,可是这种额外的干扰对细胞的正常分化过程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许多病毒性疾病的发展,社会对于新型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与传统疫苗相比,新型疫苗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其免疫原性较弱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因此,研究出安全稳定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成为研究学者们共同的关注点。枸杞是传统的名贵补益中药,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是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LBP对口蹄疫重组腺病毒疫苗(rAd5VP1)诱导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cells 1,Th1)、辅助性T细胞2(T helper cells 2,Th2)、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阐明LBP免疫调节的新机制提供实验依据。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均行腹腔注射rAd5VP1,同时分别给予低剂量(10mg/kg·d)、中剂量(20mg/kg·d)、高剂量(40mg/kg·d)的LBP,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mg/kg·d)。免疫7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小鼠脾脏DC(CD11c+MHCⅡ+CD86+)、Th1细胞(CD4+IFN-γ+)、Th2细胞(CD4+IL-4+)、Tfh细胞(CD4+CXCR5+)及Treg细胞(CD4+CD25+FoxP3+)的数量与比例。结果表明,与PBS组相比,LBP能明显诱导DC的成熟,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量明显升高;LBP能明显促进Th2细胞、Tfh细胞的分化,LBP对Th1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影响,LBP能抑制Treg细胞的分化。本研究证实LBP作为疫苗免疫调节剂,可调控DC及Th细胞亚群的分化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为LBP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从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后,人们对HIV-1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HIV-1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多种机制,例如HIV-1主要侵犯人体以CD4 T细胞为主的表达其结合表位(如CCR5和CXCR4)的免疫活性细胞[1].目前研究者在正常机体内发现多种物质与HIV-1致病有关.例如APOBEC蛋白(人体内主要为APOBEC3G),当HIV-1侵入机体后,该蛋白表达减少,这一过程在HIV-1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蛋白或分子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HIV-1的致病机制,为治疗HIV感染/AIDS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不同的HIV-1感染细胞模型的构建为AIDS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工具.  相似文献   

14.
小反刍兽疫(PPR)是羊、骆驼等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A类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目前,PPR在全球仍呈现区域性流行和多地散发势态.为探讨PPRV及N蛋白体外诱导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不同时间对PBMCs免疫应答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将PPRVNigeria75/1疫苗毒(1 MOI)、重组N蛋白(10μg/mL)和RPMI 1640(阴性对照)体外刺激PBMCs 48h、72h、96h.采用CCK-8法检测PBMCs细胞增殖情况;qRT-PCR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10、TNF-a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4+和CD8+的表达、及单核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以及检测PPRV感染PBMCs引起的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PRV能够抑制PBMCs的体外增殖,显著促进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P<0.05).并且PPRV感染PBMCs产生细胞凋亡,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另外PPRV体外刺激DCs,CD40、CD86、CD80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提示PPRV具有刺激DCs细胞成熟与分化的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PPRV N蛋白体外刺激PBMCs能引起与PPRV作用相同的免疫效应.本研究表明PPRV Nigeria75/1疫苗毒体外感染PBMCs主要引起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促进单核来源DCs成熟与分化,并且N蛋白参与PPRV引起的各项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细胞免疫反应在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裂解感染的细胞以及产生强有力的抗病毒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FN-γ)]起作用的,而流式细胞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检测HIV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中T细胞亚群CD4和CD8细胞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IFN—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ylori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H.pylori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及TGF-β1的水平较不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H.pylori感染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及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的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也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逐渐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和TGF-β1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有效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复制及血浆病毒载量,延缓发病进程,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但是,一旦停止治疗就会导致血浆病毒血症迅速反弹,HIV-1以原病毒的形式在静息记忆CD4+T等细胞中的持续存在是清除HIV-1的一个障碍。HIV-1基因转录的激活与阻抑决定了受感染细胞进入产毒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本文从原病毒整合位置与转录干扰、细胞转录因子与HIV-1启动子相互作用招募RNA聚合酶起始转录、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和反式激活因子Tat及其相关蛋白促进转录延伸等方面探讨了HIV-1原病毒转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通过将抗原提呈给初始T淋巴细胞(native T lymphocyte),从而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和CD4~+效应T细胞的分化并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此外DCs在诱导并维持免疫耐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现就DCs的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I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T1DM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免疫疾病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清HBV DNA载量及HbeAg滴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03名HBV感染患者和20名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酶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及HbeAg滴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CD3+T、CD4+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低于健康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D8+T细胞亚群则呈现相反趋势,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BeAg阴性组中,HBVDNA水平与CD8+T细胞亚群百分数呈正相关(r=0.567,P<0.01),与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数比值呈负相关(r=-0.601,P<0.01),而与CD3+T、CD4+T细胞亚群百分数无相关性。HBeAg阳性组中,HBV DNA水平及HbeAg滴度与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细胞百分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细胞免疫调节异常。HbeAg阴性的HBV感染患者,其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