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于2020—2021年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鄱阳湖进行了秋季、春季和冬季共3次的水声学调查,并同步开展渔获物调查作为补充,分析鄱阳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季节分布上,鱼类目标强度和密度值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目标强度上表现为冬季[(–51.0±14.13) dB]>春季[(–52.10±4.59) dB]>秋季[(–52.71±9.95) dB],在鱼类密度上表现为冬季(54.61 ind./1000 m3)>秋季(46.10 ind./1000 m3)>春季(18.54 ind./1000 m3);在水平分布上,鱼类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不同湖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秋季鱼类主要分布在中部湖区松门山,冬季鱼类主要分布在北部湖区通江水道;在垂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春季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来看,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与鱼类的生活习性如产卵、育肥和越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空间尺度分析区域鱼类时空变动特征提供参考,也为鄱阳湖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  相似文献   

3.
汪洁  韩祯  刘晓波  黄爱平  王世岩 《生态学报》2023,(21):9024-9037
2003年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鄱阳湖湿地秋季快速退水,滩地提前出露,草洲面积不断扩张。1998—2020年环湖调查数据表明:越冬候鸟种群总量稳中有升,但雁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为分析候鸟生境及数量变化成因,从“水文-洲滩-植被-雁类”耦合关系入手,针对鄱阳湖雁类分布最为集中的都昌保护区,基于水动力模型分析了2003年前后保护区水域、洲滩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洲滩梯次出露的特征,结合苔草(Carex spp.)、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两种优势洲滩植物群落的淹水时长建立了反映高程梯度的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结合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及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的数量变化分析了模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3年后,同一高程带洲滩在退水期的出露时间比2003年前提前约30 d, 2003年后相同日期的洲滩出露面积较2003年前增加约一倍。1990—2019年雁类生境适宜度指数(HSI)分值总体呈增加态势。9—12 m不同高程带洲滩的出露时间...  相似文献   

4.
长江武穴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聚焦于揭示鱼类的产卵与仔鱼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 如产卵持续时间、产卵场位置, 其研究结果对渔业资源科学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1999年对鄱阳湖区渔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统计渔获物2778kg,生物学测定1627尾,采集到鱼类122种,隶属于12目21科7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计65种,占53.3%,湖区渔获物个体偏小,以1-2龄鱼为主,鲤、鲫基本上是当年鱼,鄱阳湖现有鲤,鲫产卵场33处,主要分布在湖区东,南,西部,年均有效产卵面积616.66km^2,年均产卵量56.85亿,鄱阳湖区湖口,蛤蟆石,星子,康山水域湖水的pH,COD,Cr^ 6,Cd,Zn,Cu,Pb,总磷,氨氮,总汞均未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鄱阳湖区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6.
王远坤  夏自强  王栋  李帆  李建 《生态学报》2009,29(12):6359-6365
通过对鱼类产卵场地形分析,认为水流能量损失是鱼类产卵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能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特殊河道地貌形成的水流紊动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推导了考虑这种河道水流能量损失的明渠非恒定流方程.以中华鲟为例,对产卵场河段进行了三维水流数值模拟,计算了产卵河段紊动能的分布,探讨了中华鲟产卵行为与水流紊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卵区因紊动产生的能量损失明显大于非产卵区.以期为保护中华鲟和其他鱼类产卵场水力学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文  王鑫  何亮  刘以珍  葛刚 《生态学报》2018,38(22):8176-8183
水淹时长是影响湿地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水情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变化规律还不清楚。为了探究淹水时长对鄱阳湖洲滩3种优势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预测在水文发生剧烈变化后,3种优势植物分布的趋势,采用控制实验模拟了不同水淹时长(0、60、90、120、150 d和180 d)下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南荻在水淹超过120 d后,存活率开始降低,水淹到达180 d完全死亡。而灰化薹草和虉草在淹水180 d后仍全部存活。表明南荻耐淹水的能力弱于其他两种植物。2)水淹显著降低灰化薹草的总生物量,并且总生物量随水淹时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短时间(小于150 d)的水淹没有对虉草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3)退水初期,灰化薹草的恢复生长趋向于地上部分,而虉草表现为地下和地下部分同步生长。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水文情势变化下鄱阳湖湿地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空间优先保护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灵颖  黄智洵  杨盛昌  曹文志 《生态学报》2021,41(11):4367-4378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39种厦门市重点保护植物为对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ENT获得物种潜在分布栅格图,利用空间保护优先化定量工具Zonation软件识别理论上既适宜重点保护植物生存又能够保证景观连通性的区域,获得本地重点保护植物景观保护等级。根据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将景观保护等级最高的17%区域视为多物种空间优先保护区,结合Zonation模型生成的随景观丧失物种加权灭绝风险曲线,将保护等级最高的8%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保护等级在8%-17%范围内的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利用MaxENT模型中的jackknife刀切法发现海拔是对本地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优先保护区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海岸带区域。将优先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厦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发现厦门市岛外西部、北部的优先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岛外的西南部及东南部、岛内的东部及南部海岸带的优先保护区被建设用地大规模占用,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的区域较少,存在大量的海岸带优先保护区保护空缺;岛外东南部的部分优先保护区虽未被占用,但规划中属发展备用地,缺乏生态保护。为避免优先保护区面积的进一步萎缩,应重点关注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目前属于发展备用地的优先保护区转划为生态留白空间,针对一级、二级优先保护区分别实施刚性和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严控对海岸带区域优先保护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协调优先保护区内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玥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生态学杂志》2013,24(11):3229-3236
基于多时相的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1989-2011年共49景东洞庭湖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草洲出露面积,结合1985-2011年城陵矶日水位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分析草洲时空变化特征并阐明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研究区出露草洲面积受水位影响显著,两者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75,P<0.001),出露草洲面积随水位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水位越高,对草洲出露面积的影响越小.草洲出露面积随水位呈现规律性变化,1-7月,水位上升,草洲面积减少;7-12月,水位下降,草洲出露面积增加.1989-2011年,草洲出露面积持续增加,新增草洲主要由泥滩地转化而来;草洲扩张是各高程段草洲面积共同增加的结果,低位洲滩(黄海高程22~25 m)草洲面积的快速增加是湿地草洲扩张的主导部分.各高程水位变化是研究期间东洞庭湖草洲出露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于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21个采样点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全年共采集到57种鱼类, 隶属于8目12科43属。优势种有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蛇(Saurogobio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4种鱼类。江湖洄游型、江海洄游型和河流型鱼类物种数共占比45.61%, 平均体重<20 g的物种的丰度占所有渔获物丰度的88.47%。在空间结构上, 基于鱼类丰度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分析将鄱阳湖分为通江水道和主湖区两个大的空间类群, 方差分析表明通江水道鱼类丰度显著低于主湖区, 但多样性高于主湖区。在季节变化方面, 不同季节渔获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差异极其显著, 高水位时期(夏、秋季)的多样性高于低水位时期(春、冬季)。2020年10月在鄱阳湖主湖区中部的S9和通江水道的S20两个采样点发现了鄱阳湖历史文献中没有记录的广盐性近海鱼类——鲻(Mugil cephalus), 可能得益于长江禁捕, 由于消除了捕捞压力, 促使了该鱼类的资源恢复和上溯, 也不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可能, 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跟踪和监测。研究为全面评估鄱阳湖禁捕的生态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制定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是长江四大家鱼索饵、育肥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枯水季水位严重降低、枯水期延长、湿地面积缩小的现象。为解决鄱阳湖水资源、水文、水生态等问题,建议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兴建控制闸水利枢纽。然而,拟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将打破鄱阳湖与长江的天然连通性,可能会对四大鱼类洄游过程产生影响。通过构建二维和三维水动力模型,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后入江水道与枢纽洄游通道的水动力学特征,结合实验和文献获得的草鱼幼鱼和成鱼游泳能力参数,阐明了枢纽建设对草鱼洄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调度模式下,草鱼幼鱼入湖期间,湖口段适宜通过天数达到83.74%以上,说明湖口及入江水道的水动力条件对洄游的影响较小,同时,枢纽工程处在过鱼高峰期仍能保持较高的过闸效率;草鱼成鱼出湖期间,丰、平水年闸前水动力条件对洄游的影响较小,仅在枯水年闸前流速几乎静止,草鱼适宜出湖天数偏低。在该调度模式下,水利枢纽建设运行后鄱阳湖整体水动力条件能够满足草鱼洄游需求。目前设计的鱼道在高、低水位时期均出现局部流速过大的现象,不满足过鱼条件。从四大家鱼江湖洄游的角度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1. Nursery areas are commonly recognized as important habitat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fish stocks. Here we report the use of nursery areas by an exploited offshore cichlid in Lake Malawi, Rhamphochromis longiceps .
2. Like all haplochromine cichlid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the species is a maternal mouthbrooder that broods eggs for several weeks following spawning. We found evidence that during this brooding period females migrate from open water to release juveniles in three shallow peripheral waterbodies (Chia Lagoon, Unaka Lagoon, Lake Malombe). However, it was unclear whether there is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structuring within the species, which could indicate stock differences in their use of these nursery habitats, or if the lake contains a genetically panmictic population that employs nursery habitats opportunistically.
3. To investigate spatial and temporal population structuring within the lake we genotyped populations at seven microsatellite DNA loci. Overall,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spatial structuring among juveniles from the peripheral lagoons or among breeding males within the main lake body. Moreover,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temporal structuring among males on the breeding grounds within Lake Malawi or females entering Chia lagoo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ke Malawi contains a genetically homogeneous population of R. longiceps .
4. At present we know littl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juvenile R. longiceps elsewhere in the Lake Malawi basin, but their absence from surveyed rocky and sandy littoral habitats makes it possible that the species is dependent upon a small number of nearshore nursery areas, including these lagoons. As such, conservation of lagoon habitats and monitoring of exploited fish stocks within them may be important for effective p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within the catchment.  相似文献   

14.
瓦氏雅罗鱼生殖洄游过程中离子调节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生殖洄游过程中血清离子调节相关生理变化, 对比了达里湖和贡格尔河瓦氏雅罗鱼血清离子(Na+、K+、Cl?、Ca2+和Mg2+)水平, 鳃、肠和肾组织Na+/K+-ATPase和鳃Ca2+/Mg2+-ATPase活性、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鳃组织结构差异; 并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达里湖中瓦氏雅罗鱼转入贡格尔河水24h后上述生理参数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 与达里湖未洄游的瓦氏雅罗鱼相比, 洄游到贡格尔河后其血清Na+含量显著降低(P<0.05), Cl?含量显著升高(P<0.05), 肾脏和肠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显著升高(P<0.05), 而鳃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无显著变化; 血清K+、Ca2+、Mg2+水平和GH、IGF-1、PRL含量无显著变化。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转入河水中24h后, 其血清Cl?含量显著升高(P<0.05)、K+含量显著降低(P<0.05), 且在鳃、肠和肾组织中Na+/K+-ATPase及鳃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血清PRL和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 比较湖中和河中瓦氏雅罗鱼鳃组织形态结构, 显示湖中瓦氏雅罗鱼鳃基底膜分布着大量黏液细胞, 洄游到河水中后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鳃基底膜上氯细胞体积增大而数量未见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 瓦氏雅罗鱼从达里湖洄游到贡格尔河后通过提高血清PRL和IGF-1水平, 进而介导鳃、肠和肾组织中Na+/K+-ATPase活性增加, 从而维持鱼体较高或稳定的血清离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五里湖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6年4—10月对五里湖仔稚鱼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共采集仔稚鱼70678尾,共鉴定出鱼类20种(属),隶属于7目8科18属。五里湖仔稚鱼密度均值为3825尾/100 m3,主要优势种为?属(Hemiculter sp.),其数量占比为68.76%。五里湖仔稚鱼主要采集于4—8月,密度高峰期为6月,各物种密度高峰期存在差异,最早的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4月),最晚的为短吻银鱼属(Salangichthys sp.,8—9月)。五里湖仔稚鱼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沿岸带仔稚鱼密度显著高于(P<0.05)敞水区,密度分别为5650和310尾/100 m3。西五里湖仔稚鱼的密度高于东五里湖,密度分别为4482和3600尾/100 m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溶解氧、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是与仔稚鱼分布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显示,五里湖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8月,主要产卵和育幼水域为沿岸带,其中西五里湖的育幼功能优于东五里湖,因此进一步维持对西五里湖的生境保护,加强东五里湖沿岸带植被恢复及入湖支流水质监控,控制外源污染物,对促进五里湖生境优化及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已达性成熟年龄的池养和江河雌性草鱼产卵前后卵巢组织学结构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草鱼是一次产卵类型。经人工催产后的雌性草鱼,由于亲鱼的成熟程度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全产,有的部分产。在湘江天然产卵场捕得的雌性草鱼,也有全产和部分产的。人工催产全产后的卵巢组织学结构是Ⅰ、Ⅱ时相,部分产后的卵巢组织学结构是Ⅰ、Ⅱ和Ⅳ(Ⅳ+、Ⅳ++)时相,已达满熟阶段但未经人工催产的卵巢组织学结构是Ⅰ、Ⅱ和Ⅳ(Ⅳ+++)时相,以上都未发现有处于Ⅲ时相的卵母细胞。从江河天然产卵场捕得的全产、部分产和尚未产卵的雌性草鱼的卵巢组织学结构,与上述结果一致。证实由Ⅲ时相到Ⅳ时相是同步性的。5月全产后的雌性草鱼,其卵巢组织学结构在6-9月内处于第Ⅱ期,没有新的Ⅳ时相卵母细胞。因此,夏季全产后的雌性草鱼,不可能在当年夏季或秋季完成由Ⅱ-Ⅲ-Ⅳ时相的发育程序。草鱼的卵巢成熟系数在繁殖季节只出现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18.
群落的物种共存及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为探究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在鄱阳湖湖区及其支流修水设立24个采样点, 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 (1)鄱阳湖鱼类主要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 表现出东亚江湖鱼类的组成特点; (2)依据物种组成和空间位置, 鄱阳湖湖区及修水鱼类群落属于不同的组群, 鄱阳湖湖区鱼类群落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方群、南方群和东部群; (3)在采样点尺度, 24个采样点中, 有12个采样点靠近鄱阳湖支流的入湖口区域, 环境特别, 群落构成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 有12个采样点相对容纳了较多的远缘物种, 群落构成表现为竞争作用; 在区间分析的尺度, 北方群、东部群及修水群表现为竞争作用, 南方群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 在湖区及支流流域的尺度, 鄱阳湖湖区群为竞争作用, 修水群转变为环境过滤作用。因此, 鄱阳湖的湖区和支流修水等鱼类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解, 可以为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