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共67例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男60例,女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4.6%),发热(47.8%)和恶心呕吐(40.3%),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最常见的辅助检查异常是颅内压升高(78.9%),平均216.6 (±100.3 mmH_2O)。实验室检查CD4~+T细胞计数为53.7(±79.9)个/mm~3。本组患者病死率29.9%%(20/67)。结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充分、规范的治疗,以减少隐球菌对脑实质的损伤,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枢感染是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CM,简称"隐脑")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侧脑室引流术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近年来我科治疗的5例初发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高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经早期行侧脑室引流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撤除引流管后症状无加重;5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联合抗真菌治疗后早期真菌学指标好转,长期随访中,4例患者临床治愈,无复发,1例死亡。结论侧脑室引流是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治疗中快速、安全缓解头痛症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简称"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且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预测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好转组(38例)和死亡组(2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CD4+T细胞计数、脑脊液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32,0.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P=0.023),Exp(B)=1.01,95%置信区间为1.00-1.03。ROC曲线对脑脊液细胞计数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89,预测阈值为261个/mm3,对应的敏感性=0.684,特异性=1.0。结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良好的疗效预测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nd Cryptococcus gattii)最常侵犯人类或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致命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已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致病真菌之一[1]。近20 a来,生物医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而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孙惠棉 《蛇志》2014,(1):82-85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是隐球菌由呼吸道感染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症,重者合并脑炎,预后差,死亡率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继发于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艾滋病、淋巴瘤、糖尿病、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近年来,结核病、慢性肝炎等合并隐脑已有不少文献报道[1],同时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日渐增多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儿童隐脑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而且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及脑脊液检出率低,极易造成误诊及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儿童的致残及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鸽粪等自然环境中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在易感患者中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脑膜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全球每年约有近25万例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其中约18.1万人死亡[2]。近20年来,我国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但是隐球菌病的治疗药物种类有限,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大,死亡率高,颅内压增高是其最危险的临床表现之一,这主要与发病后炎症所致的脑水肿有关.本文就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并探讨MRI评估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运用立体定位技术给30只SD大鼠尾状核注射浓度为1×106 CFU/mL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10μL,分别于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进行T1WI、T2WI序列扫描,MRI动态监测大鼠脑内感染情况,病理解剖鼠脑并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隐球菌感染模型成功率为73.33%,隐球菌肉芽肿60%,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3.33%;无明显异常改变20%。大鼠脑隐球菌肉芽肿MRI表现为尾状核类圆形或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膜脑炎MRI表现为脑膜、室管膜明显线样异常信号。结论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耗时短且接种成功率较高。MRI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契合,可为人脑隐球菌感染诊断及效果评估提供良好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2):110-110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隐球菌已成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隐球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疾病。为促进我国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提高防治水平,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22—2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从事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的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学术成果,交流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治经验,拟制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上海2家三甲教学医院近10年来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 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2.8±16.9)岁,男女比例为1.17∶1。本研究纳入的26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痛(92.31%)、发热(69.23%)、恶心干呕(69.23%)等最为常见。患者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42.72±73.27)mmH2O。26例患者首次腰穿后,24例(92.31%)患者墨汁染色直接镜检阳性,8例(30.77%)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26例患者中有25例(96.15%)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6例患者诱导期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主(16/26,61.54%)。所有患者经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后,8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无效,视听功能受累患者10例。所有患者经周密护理,在治疗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警惕。对高危疑似病例及早进行真菌学检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而隐球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其侵犯其他深部组织的前提,能够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并造成其损伤是隐球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两者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最重要的侵袭性病原真菌之一,可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正常人群引发具有致命威胁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近年来,隐球菌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隐球菌参与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毒力因子及多条宿主细胞应答信号通路相继被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类型、治疗、预后和菌株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我院新生隐球菌感染共47例,感染类型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为主(72.3%),78.7%的患者为男性,且大部分患者无HIV感染;此外,有17.1%的患者患有隐球菌肺炎。37例患者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其阳性率均为100%。所有菌株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野生型,90%以上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和泊沙康唑为野生型,对氟康唑为野生型的菌株占85.1%,但对两性霉素B为野生型的菌株仅有53.2%。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者占78.0%,但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6.7%预后良好。结论及时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感染诊断的阳性率,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后及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非常重要,根据药敏结果尽早给予联合抗隐球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新生隐球菌或其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其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因其有嗜中枢特性,常导致隐球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所以其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长期受到关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如单核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隐球菌荚膜、尿素酶及 CPS1基因等,该文就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影响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逐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引起易感患者发生脑膜脑炎的真菌。最近的体内研究认为,新生隐球菌是一兼性的细胞内致病病原苗,这与体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对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它的致病机制,包括对其休眠和持续感染机制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研究宿主有效防御反应和评价治疗药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是一种环境机会致病菌,能够侵袭宿主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致命性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在隐球菌侵犯血脑屏障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致病因素参与,如荚膜、尿素酶、磷脂酶等。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穿越血脑屏障,造成脑部感染。近年来发现隐球菌还可以利用纤溶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使其穿越血脑屏障。该文就隐球菌侵袭血脑屏障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