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探讨广陈皮颜色特征与贮藏年限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质量评价。通过分光测色仪测定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颜色值L~*、a~*、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桔红素含量。运用SPSS20.0软件对颜色值与贮藏年限、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贮藏年限与颜色值L~*、b~*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917,即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粉末颜色明度变暗并向蓝色方向移动;贮藏年限与颜色值L~*、b~*通过模型转化后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Ln(颜色值L~*)=4.240-0.089·Ln(贮藏年限)和Ln(颜色值b~*)=3.220-0.156·Ln(贮藏年限);随着贮藏年限增加,总黄酮及4种黄酮类成分呈曲线波动型变化,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广陈皮贮藏年限与颜色值L~*、b~*存在显著相关性,为快速判别陈皮贮藏年限提供参考;受到药材质量难以统一的影响,以黄酮类成分变化探讨陈皮"陈久者良"欠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拟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不同年限广陈皮进行入血成分鉴定研究。课题组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以及Compound Discover 3.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广陈皮提取液、给药血浆、空白血浆的图谱差异,将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参考文献以及对照品信息进行结合,找出口服广陈皮药液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显示2、4、8年广陈皮鉴定出成分分别为34、24和15个,2年广陈皮黄酮类入血成分含量高于4、8年广陈皮。UHPLC-Q-Orbitrap HRMS能快速、精确、全面地分析广陈皮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为后期广陈皮的药效物质基础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为陈久者良科学内涵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血藤叶片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然条件下大血藤叶片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血藤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有相同的趋势。在叶片生长季节早期含量较低。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其含量逐渐上升。至8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叶片总糖含量与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可溶性糖含量比淀粉高,大血藤叶片总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展叶初期含量较低;随后迅速上升,至8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叶片总糖含量与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可溶性糖含量比淀粉高。大血藤叶片总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展叶初期含量较低;随后迅速上升,在6月初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落叶前降至最低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曲线与总蛋白含量基本相似,DNA含量在叶生长初期大幅度上升,至6月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以后基本趋向稳定,RNA在叶生长初期有所上升,峰值也出现在6月,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降至最低值,在落叶前又有所回升,总核酸含量的季节变化与RNA变化相似,RNA/DNA比值在生长季节中出现3次高峰,大血藤叶片总黄酮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双峰”型,第1高峰期在开花期的5月。第2高峰期在秋季的9月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温度竹荪品种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特性。[方法]选生长温度、子实体形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代表性竹荪品种:红托竹荪、棘托竹荪,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两种竹荪挥发性成分涵盖醛、醇、酯、酮、烃、杂环等类,两个品种所含化合物种类、含量有差异。中温品种挥发性成分72种,含量95. 279%,气味表现成分36种,含量27. 713%,占其挥发性成分的29. 086%。中高温品种挥发性成分55种,含量94. 392%,气味表现成分29种,含量15. 916%,占其挥发性成分的16. 862%。[结论]不同温度竹荪品种,其所含挥发性成分不同,气味表现物质不同,其风味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4个采收月份(即2018年的12月和2019年的1月、2月、3月)广西莪术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及动态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均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不同采收月份广西莪术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性;主成分聚类分析均分为4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7个差异性化合物,其中莪术呋喃二烯酮的含量在1月份达到峰值,吉马酮和humulene 2,3-epoxide两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在2月份达到最高,莪术烯、萜品油烯、异龙脑和表莪术呋喃烯酮在3月份达到峰值。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的质量控制、生长过程控制以及其他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冠突散囊菌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适  龚雪  刘仲华  黄浩  黄建安 《菌物学报》2014,33(3):713-718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黑毛茶为原料,比较了"发花"前后各品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发花"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减少16.75%,黄酮类物质减少5.65%,水溶性蛋白减少22.77%,可溶性糖减少10.73%,水浸出物变化不明显。采用HPLC方法对"发花"前后黑毛茶中的氨基酸、生物碱、儿茶素、有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发花"过程中氨基酸总量减少达88.62%,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的下降最为剧烈;生物碱"发花"后呈上升的趋势,咖啡碱的含量提高8.55%,可可碱提高11.76%;儿茶素类成分总量下降,其中没食子酸和简单儿茶素"发花"后含量升高,其他酯型儿茶素降低;主要的有机酸类成分总含量下降,苹果酸下降迅速,琥珀酸的含量上升到发酵前的8.42倍,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发花"对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以便从襄荷植株提取天然香料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襄荷不同部位(根、茎、叶、花苞)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襄荷四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97种化合物,其中根92种,茎67种,叶64种,花苞96种。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是各部位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而桧烯(sabinene)为根和花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约占13%,但在叶中的含量只有1.98%。β-蒎烯(β-pinene)为茎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在叶中的含量占到53.46%。此外,α-蒎烯(α-pinene)、隐品酮(crypto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化合物在襄荷各部位挥发性成分中的占比也较高。襄荷不同部位中均有其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23种。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期干物质积累特征以及根中9个营养元素含量和3类药效成分含量,并分析白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延续,白芍根部干物质积累先下降后上升,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出苗后90-130 d是白芍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占总积累量的79.29 %,是白芍生长的关键时期。(2)白芍地上部氮、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磷素含量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部氮、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地上部和根氮累积总量分别在出苗后130 d和150d达到最高。地上部磷积累量在出苗后150 d达到最大,根部磷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30 d、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和根部钾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70 d和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氮、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根部,其磷含量则在出苗后90 d前低于根部,在出苗后110 d后高于根部。(3)根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积累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多糖积累量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4)芍药苷含量与氮、钙、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芍药内脂苷含量与氮、钾、钙、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芍药多糖与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可见,白芍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出苗后110~150 d,适时追加氮、钾肥有利于根部生物量的积累,施肥中添加Ca、Cu元素能有效促进白芍药效成分的积累;河西冷凉山区白芍宜在9月中下旬(9月16日以后)采挖。  相似文献   

9.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自然传播媒介,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本文以柠檬为受体,进行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不同阶段(0、12、24、48、72和96 h)采集柠檬叶为试验材料,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其挥发性物质。主要结果如下:结合保留指数从柠檬叶中共检出37种化合物,包含15种萜类,6种醛类,6种醇类等;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柠檬烯、桧烯、月桂烯等;受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后,柠檬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产生明显变化,萜类、醛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桧烯、里那醇、(+)-香茅醛和橙花醇4种物质的含量在柑橘木虱取食胁迫96 h时分别升高2.1,2.9,7.8和3.2倍;α-石竹烯的含量下降1.9倍。(+)-柠檬烯、β-红没药烯和反式-α-香柑油烯等物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胁迫后的样品中新检出玫瑰呋喃氧化物、香叶醇和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等3种化合物。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桧烯、β-蒎烯、甲基庚烯酮、月桂烯、水芹烯等9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α-蒎烯、莰烯、松油烯、γ-萜品烯等10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聚类和热图进一步分析表明,胁迫不同时间的样品具有显著差异,且胁迫时柠檬叶挥发性化合物大部分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胁迫48、72和96 h后,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等生物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及柑橘木虱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分析了连翘花蕾和花的挥发性成分。从连翘花蕾和花中共鉴定了83个化合物,其中40个化合物是共有的。连翘花蕾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41.04%)为主,而连翘花的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酮类化合物(26.46%)为主;酯类化合物在花蕾中的含量为8.11%,在花中下降到2.12%;而酸类化合物则从3.56%上升到5.18%。结果表明,随着花蕾的开放,酯类成分逐渐被水解为酸。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采集毛蕊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38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分别为柠檬烯26.57%、茴香酮24.81%、桉叶素7.24%、石竹烯氧化物5.91%和蒎烯4.72%。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毛蕊花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使定性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酸橙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关键时期对酸橙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趋势验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酸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通过比对标准品、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和比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在酸橙果实中共初步鉴定出69种成分,通过对比标准品溶液确定了D-柠檬烯、γ-松油烯、芳樟醇三种成分,其中6月17日与7月1日样品的三者总含量相对较高(38.03%、33.95%)。我们选取7月1日酸橙不同部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64种不同化合物,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根部位共鉴定34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38.24%)、反式-α-香柑油烯(23.85%)等;茎部位共鉴定30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23.98%)、百里酚(17.29%)、反式-α-香柑油烯(13.74%)、芳樟醇(8.92%)等;叶部位鉴定41种,主要成分为芳樟醇(24.51%)、百里酚(23.49%)、榄香醇(10.35%)等;分析不同时期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发现,D-柠檬烯等三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生长期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酸橙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组成丰富,芳樟醇等单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本实验为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及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防止热鲜羊肉腐败变质,延长产品货架寿命,研究了波尔山羊肉在1±0.5℃低温贮藏条件下的贮藏保鲜效果,分析测定了贮藏过程中羊肉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肉色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羊肉的菌落总数、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均不断上升;羊肉的色泽指标L*值呈“U”字型变化趋势、a*值呈现较平稳的增加趋势、b*值先迅速增加而后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在1±0.5℃贮藏条件下,波尔山羊肉的最佳货架寿命为6d。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四川各产区鲜松茸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松茸的挥发性成分,在5个产地松茸子实体中分别确定出30、25、18、16和28个化合物,共计52种。C8类化合物及己醛、苯甲醛、壬醛、右旋萜二烯、肉桂酸甲酯是松茸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也是五个产区松茸子实体中的共有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的70%以上。不同产区松茸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各个产区松茸均含有独特的挥发性成分,这导致了松茸香气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并且研究发现松茸挥发性成分可能与共生树种及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鉴定及区分各个产区松茸的化学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为提升松茸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唐古拉特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叶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保留指数法鉴定了其成分。分别从唐古拉特白刺叶和西伯利亚白刺叶中的挥发油中鉴定出40、33个化合物,二者共有成分27个。对比二者的挥发性成分,发现唐古拉特白刺叶烃类化合物(25.54%),远高于西伯利亚白刺叶(12.00%),并且以二十一烷为转折点,在此之前,各烃类化合物的在唐古拉特白刺叶中的含量均高于西伯利亚白刺叶,在此之后,烃类化合物在前者中的含量低于后者;乙酸仅存在于西伯利亚白刺叶中,且含量高达20.00%,二氢猕猴桃内酯为二者叶中的主要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法在芒果贮藏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芒果采后贮藏过程中8个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的8个指标中,可基本划分为贮藏特性因子和生理因子,其中,贮藏特性主要由Vit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失重率和叶绿素含量组成;生理因子主要由SOD活性、LOX活性、MDA含量三者组成。这两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3.69%和32.46%,两者累计贡献率达96.15%,基本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由此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也表明,果实品质在贮藏期的前10d略有上升,之后迅速下降,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米象Sitophilus oryzae是我国主要的储粮害虫之一,对多种谷物及其加工品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为探明10℃下米象对糙米挥发性成分及前体物质(脂肪酸、氨基酸)的影响,使用顶空式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糙米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糙米脂肪酸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糙米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米象侵染时间的延长,糙米中脂质氧化和蛋白质水解不断在发生,8种氨基酸、11种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侵染时间内米象侵染对糙米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筛选出18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其中1-十一醇、1-戊醇、二氢-5-十四烷基-2(3H)-呋喃酮、庚醛含量与侵染时间呈正相关,庚醇含量与之呈负相关。基于脂肪酸、氨基酸和特征挥发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庚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与油酸、亚油酸、丙氨酸、亮氨酸含量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在10℃条件下,米象仍存在缓慢的生命活动,促进了糙米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进而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将云南普洱茶放在不同的温度、水份和时间等条件下,观察外界的不同条件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观察结果显示:水份和温度对普洱茶贮藏的品质成分影响最为显著,在相同的贮藏时间内,提升温度以及增加水份的含量,普洱茶的茶褐素会增加,出现变色,内含的成分会有所下降,如茶多酚和儿茶素等。经过实验证明,高温、低水分是普洱茶贮藏的较好条件,能够保持茶叶色泽和香味;而低温和高水份含量则会加速普洱茶的发霉。  相似文献   

19.
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挥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切花菊品种‘神马’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并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花瓣的表皮细胞和横切面组织细胞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菊花花蕾期共检测到香气成分24种,始花期31种,盛花期43种,终花期22种;随着花朵的开放和凋谢,酮类、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盛花期含量达到最高,而酯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盛花期,在舌状花中共检测到香气成分种类31种,在管状花中共检测到50种;舌状花对菊花香气的贡献比管状花大;菊花舌状花由内轮向外轮香气成分种类变化不大,但是同类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出现由内轮向外轮逐渐减少的趋势。(3)异环柠檬醛、桉叶醇、α-蒎烯、β-金合欢烯和石竹烯等化合物可能为菊花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4)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舌状花的香气可能是通过表皮细胞间隙释放的,上表皮是菊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0.
以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吴茱萸五加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从叶中鉴定出28种成分,占叶总挥发性成分的97.31%;从茎皮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茎皮总挥发性成分的92.61%。以脂多糖(LPS)刺激RAW 264.7细胞,分别用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干预,测定细胞存活率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20μg/m L浓度范围内两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均表现出轻微的细胞毒性,但叶挥发性成分表现出了显著的一氧化氮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利用吴茱萸五加这一丰富的民间药物资源并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抗炎物质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