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猕猴(Macaca mulatta)的齿序、年龄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猕猴(Macaca mulatta)齿序与年龄的关系,我们已作过简明报道(曾中兴,1965;曾中兴等,1980)。与人一样,猕猴有2套齿列,即20颗乳齿和32颗恒齿。约在5月龄时出齐全部乳齿,4.5岁时乳齿全被恒齿替换。通常,雄猴到6.5岁左右出齐恒齿,而雌猴要到7岁左右。此后,随同动物年龄的增长,各类牙齿的齿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猴子的牙齿状况可用来估计其年龄。  相似文献   

2.
猕猴(Macaca mulatta)又名恒河猴在一生中有两套齿列,即29个乳齿和32个恒齿。两套齿列的各类牙齿的生出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其齿面可以随同年龄增长而遭受磨损。因此,研究其牙齿状况,可以作为估计其年龄的指标。 国外舒尔策(Schultz)等专门研究过恒河猴齿序与其年龄的关系。我们对家养下出生的44只恒河猴(24只,20只)和1只猕猴种间杂种(即雄Macaca mulatta与雌M.nemestrina杂  相似文献   

3.
川金丝猴的乳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仁 《兽类学报》1993,13(4):300-301,303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牙齿按其发生情况属于再生齿,一生中有两套齿列,即乳齿脱落后换上恒齿。乳齿的萌出时间和形态可作为动物分类依据之一,还可作为估计月龄指标以及幼体摄食活动和消化特征。因金丝猴幼体的乳齿材料不易获得,迄今对其研究尚属空白。本工作在1头雄性幼体接受人工哺育近6个月基础上,对其乳齿形态和萌出时间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雄性中,无论是线性还是面积与颅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较雌性的更为紧密。而且,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牙齿的近中远中长(M/D)也比雌性的增长较快。在上、下颌中,上颌牙齿与颅长的关系表现出更强的相联性。与其他灵长类相比较,金丝猴在取食和咀嚼过程中主要利用颊齿;大的个体具有大的犬齿及一定比例的臼齿面积和齿弓(牙合)面面积;上齿弓(牙合)面面积大于下齿弓(牙合)面面积。也就是说上齿弓提供了比下齿弓更大的咀嚼面积。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的关系位于猴类和人猿类之间,更接近于大猩猩(Gorilla)、疣猴(Colobus)和猕猴。  相似文献   

5.
懒猴的牙齿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云南所产懒猴的牙齿形态作初步观察。恒齿式为(2.1.3.3)/(2.1.3.3)=36;上门齿为异形齿,中门齿比侧门齿阔大,形态亦不同;上犬齿有性别差异,下犬齿特化为门齿形;前臼齿无论齿数和齿尖分布都与猕猴、金丝猴和长臂猿有较大差别,但齿尖分布却与树鼩有某些相似之点;下颌第1前臼齿犬齿化;在臼齿的齿尖分布方面,与猕猴、金丝猴相似,上颌M~3次尖架消失,只具3个齿尖。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猕猴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有关变量做了测量,统计,并就其与颅骨长间的异速生长和相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牙齿的变异程度在犬齿和中央门齿表现尤为突出。在线性型或面积方面,雄性牙齿的异速生长均快于雌性和雄+雌,此与其生活史对策相适应,在雄性,雌性或雄+雌,下颌齿变量与颅骨长的相关程度比上颌更为密切,与有关资料的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金丝猴之间的差异小于与菲氏叶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滇金丝猴、藏酋猴和猕猴咀嚼装置骨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滇金丝猴、藏酋猴和猕猴毛耳亚种中与咀嚼有关的48项骨学特征作了比较,试图探讨它们在功能与形态及行为方面的相关关系。对所得变量进行了多变量统计分析、齿弓对称性分析及咀嚼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滇金丝猴与猕猴属具有不同的下颌形状。前者齿弓对称性比后者好,且具有更强的咀嚼能力;藏酋猴的咀嚼能力远较毛耳猴接近滇金丝猴;咬啐坚果的能力与咀嚼能力大小相反。在下颌发育中有异速生长现象。据此对食性的推测与已有的野外观察资料相符。  相似文献   

8.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 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 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 intermedius。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tongxinensis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 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 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 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 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Osborn, 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2007,28(6):569-579
为了研究亚洲疣猴牙齿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异速生长公式比较分析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猕猴。主成份分析用来分析来自异速生长公式的残差。结果表明:疣猴出乎意料地展示了比猕猴更小的门齿。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疣猴与猕猴之间的食物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小于亚-非大陆种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疣猴和猕猴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环境和食性的趋同性。当每一个疣猴属分别与猕猴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地理分布的差异。金丝猴(Rhinopithecus)和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具有比其他疣猴发达的臼齿。欧氏距离的结果说明疣猴和猕猴牙齿的差异性揭示了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Grueter CC  Li DY  Feng SK  Ren BP 《动物学研究》2010,31(5):516-522
原则上,食叶的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和杂食的猕猴(Macaca mulatta)是可以同地共栖的,但这两种灵长类究竟是如何同地共存却一直是一个鲜见涉足的问题。该文初步通过分析它们的食性和生境需求来阐明两者共存的可能性。在猕猴取食约22种植物中,有16种也是滇金丝猴的取食对象。两种灵长类都显示出喜食果实。人们尚未发现滇金丝猴涉足人类作物等相关资源,但发现猕猴经常侵食庄稼。这与其生活海拔不同有关:滇金丝猴一般生活在平均海拔为3218m的山林中,而猕猴活动在平均海拔为2995m的林地。猕猴也会涉足牧场,而滇金丝猴回避这种场地。对于这两个种,混合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是最频繁使用的森林类型;滇金丝猴很少进入常绿阔叶林(青冈属群落,利用率仅3%),而猕猴相对进入这类林型的机会远比滇金丝猴高(36%)。两个物种的群体间常相互远离(2.4km)。当其相遇时,常是猕猴主动回避。上述结果提示滇金丝猴和猕猴是通过大生境分化利用和空间避让来共存的。尽管不同的生境利用策略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种间竞争的存在,但这种不同更可能反映着它们不同的生理/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97年对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牙齿的脱换模式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幼蝠200只次。中华山蝠初生仔共有22枚乳齿,齿式为2.1.2.0/3.1.2.0,各乳齿略向舌侧倾斜,除乳前臼齿齿冠不分叉外,其余乳齿齿冠均分为三叶。4d龄开始换齿,31d龄左右脱换完毕。乳齿的脱落顺序是:上颌,PM2→PM1→C1→I1→I2;下颌,I1→PM2.I2→I3→PM1→C1;恒齿萌生的顺序为:上颌,M1→PM2.C1→M2→PM1.M3→I1→I2,下颌,M1→I1.PM2→I2.M2→I3.PM1→C1→M3。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丝猴颅骨及牙齿的比较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M.-E.)自从1870年订名以来,对它的研究多限于分类和个体生态习性的观察描述,至于它的形态解剖方面的论述国内几无报道。国外Hooizer(1950)和Swindler(1976)对其牙齿作了简单扼要的描述,前者并在11例川金丝猴头骨中发现一例左侧上颌骨具有P4。这次我们对金丝猴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在解剖方面,除了进行各器官系统解剖外,同时还与猕猴、黑叶猴相比较,并对其器官的形态变化和生态生理机能的结合上给以适当注意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养下金丝猴繁殖的观察研究 Ⅰ.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特产动物,笔者在多年观察金丝猴的繁殖行为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8-9月在北京动物园,对金丝猴的交配、爬跨行为进行了专门观察,发现金丝猴发动性活动的一些特点,并在交配爬跨时,雄性金丝猴有卷尾现象。其交配行为与叶猴和猕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金丝猴的牙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牙齿对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牙齿也是动物分类学所依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提供的亲缘证据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多是相吻合的。在讨论和评价现生灵长类时,牙齿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目前所知,已发表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牙齿的研究资料较少。Hooiier(1952)和Swindler(1976)对川金丝猴的牙齿只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和扼要的形态描述。至于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牙齿的研究纯属空白。为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类群牙齿的形态结构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观察,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和属间的异同点,为今后的综合性探讨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54只正常猕猴按齿序分组研究了精巢的发育状况,结果如下: 1.个体发育年龄在第Ⅰ组和第Ⅱ组的所有动物,毫无例外地都没有表现出性细胞的发育——精细管内只有大量的生殖上皮细胞和少量的性原细胞。 2.第Ⅲ组有两种情况:其一,本组初期的6只动物,其精细管内细胞成分仍然和第Ⅰ、Ⅱ组的相似;其二,本组中后期的6只动物其精细管的直径增大,精细管内的生殖上皮细胞已分化,精原细胞数量剧增,有了支持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其中仅1只动物还没有精母细胞),支持细胞核基位;甚至其中1只动物的个别精细管内已有了少数精子,这说明精子发生的首要特征在本组后期的1只动物上已开始出现。 3.第Ⅳ组的11只动物中,除了1只动物的精细管内尚未出现精子外,其余10只动物都有了精子发生的各级成分,有了数量不等的精子。 因此,若以齿序为标准来划分雄性猕猴的性成熟阶段,则结果表明,第Ⅳ组初期(即第三臼齿刚出齐后的时期)的绝大多数个体都达到了性成熟的时期,精细管内有了精子。  相似文献   

19.
金丝猴长骨的异速生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4副成年金丝猴骨架(包括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黔金丝猴R.brelichi)对其长骨与体重间的异速生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金丝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前肢的生长速度大于后肢。这种形态特征与金丝猴在运动过程中攀爬垂直支撑物相联系。从肢间指数和生长系数看,金丝猴的前后肢与其它灵长类相比较,相对于体重来说比较短。这是在树上攀缘过程中使重心更接近支撑攀物和使身体稳定的一种适应。对躯干长(STL),肱骨、桡骨、股骨和胫骨经多维变量分析说明了金丝猴的长骨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长骨的结构特征与狮尾狒(Theropithecus)、狒狒(Papio)、叶猴(Presbytis)、猕猴(Mcaaca)及长鼻猴(Nasalis)更为接近。在金丝猴的运动特征上,我们据此推测,它们有一部分时间在地上活动,但休息、睡觉、寻食及逃避敌害等时在树上。因此,在运动中,跳跃、臂摆荡和悬吊不是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武  王善才 《人类学学报》1998,17(3):177-190
对在湖北长阳县深潭湾崖葬墓出土的青铜时代人类乳齿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显示在人类恒齿出现的大多数具有种族识别价值的形态特征在乳齿有相等程度的表现,其中部分特征的出现率和表现程度高于恒齿。与其他地区人群相比,长阳青铜时代人类乳齿特征在总体上与东北亚人类具有的“中国型牙齿”特征接近。同时,在个别牙齿特征上呈现出南亚蒙古人种的特点。作者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就长阳青铜时代人类乳齿测量数据的表现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