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循环,是指周而复始地运动,如血液循环。由于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往返流动,即从心脏到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又回到心脏,这种血液的循环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作为循环系统另一组成部分的淋巴系统,也能称为淋巴循环吗?1990年版生理卫生教材P58是这样讲的,“这种淋巴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叫淋  相似文献   

2.
血压:在本课提问过程中,重要地考查学生关于心脏工作和心脏向血管排出血液的知识,这样就容易由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血压的不同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作用,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里重要地是给以鲜明的叙述和运用具体的实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动物的颈动脉被切断,血液就会像喷泉一样喷出;如果损伤了四肢的大动脉,血液流失较少;从损害的静脉流出的血液却是缓慢的。这样的事实就允许我们作出结论:“心室收缩所产生的血压,由心脏传处到血管里”。现在不难说明血压的不同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主要原因。应该指出静脉回到心脏入口处的血压是较低的,这就促使血液流回心脏。  相似文献   

3.
袁梦石 《生理通讯》2006,25(2):62-62
我国人常说,“一笑治百病”,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笑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这句话做出了科学证明。科研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欢笑能刺激血液流向心脏,而悲伤则减缓血液流动。由此进一步证明,笑能通过刺激血液流动起到增强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电脉冲刺激戊巴比妥钠麻醉和三碘季铵酚麻痹的31只猫的下丘脑腹內侧核(HVM),记录旁中央中脑区的平均诱发电位(AEP)。HVM 刺激点46个,旁中央中脑区引导点1046个,其中阳性反应点103个,快波反应151个,大多数为“峰电位式”快波。用逐渐增强的电脉冲刺激 HVM 可得等级式和“全或无”式两类反应。用不同频率的双刺激(PST)测试了111个 AEP 的反应性,其中有38个能跟随500Hz 以上的 PST,27个能跟随200—499Hz 的PST,46个仅能跟随199Hz 以下的 PST。给予短串刺激时,得到跟随500Hz 以上及500Hz以下的两类反应。这些结果提示 HVM 与旁中央中脑区之间既有经突触的投射又有直接的纤维连接。据计算,这些直接纤维的传导速度约为0.29—4.1m/s,相当于细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类纤维。另外还描述了可能属于中枢轴突的某些传导特性。反映直接纤维连接的 HVM 刺激点与中脑中央灰质反应点的位置关系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背腹侧方向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密码     
《生命世界》2008,(10):26-31
1866年,当奥地利修道士兼种植爱好者孟德尔发表他的豌豆杂交论文时,科学界对遗传现象仍然一片朦胧。孟德尔宣称豌豆的遗传性状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而这些性状显然是通过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来传递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他为什么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或许,是因为他留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雌雄二性吧。毕竟,雌雄之结合并不会产生不男不女的中间态。而按照“融合遗传”理论,相对性状会在子代中互相融合,如同墨水和清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6.
微循环的概念动物及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是动力部分,各级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级静脉负责血液回流。在动、静脉系统的交接处,也就是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一簇簇网状分布的微细血管把微动脉和微静脉连接起来。现代生理学把这一局部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由于这一部分毛细血管在开闭时循环血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以排出或潴集大量血液,所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海绵样”结构,甚至有的微循环学家认为,人体就是由微血管组成的“海绵体”。从历史上看,微循环的研究早在300多年  相似文献   

7.
达乌尔黄鼠冬眠阵过程中感觉兴奋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宇英  蔡益鹏 《兽类学报》1992,12(4):287-293
对冬眠阵中的达乌尔黄鼠施加皮肤电刺激,以心率和体温的变化作指标,发现冬眠黄鼠有3种类型的兴奋反应。本实验还发现诱发兴奋性反应的刺激强度在冬眠阵后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随冬眠阵进行达乌尔黄鼠的感觉兴奋性是逐步升高的,即具有“累进的应激性”现象。  相似文献   

8.
Tao L  Cai D 《生理学报》2011,63(5):401-411
本文回顾了我们在哺乳动物视觉皮层的建模工作.利用初级视觉皮层的大规模神经元网络模型,我们解释了初级视觉皮层里“简单”与“复杂”神经元现象的网络机制.所谓的“简单”细胞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近似线性,而“复杂”细胞对视觉刺激是非线性的.我们的模型成功地再现了简单和复杂细胞分布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心脏是由无数个独立的心肌细胞通过缝隙连接形成的一个功能性合胞体。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是心脏“全或无”性动作电位传导和机械收缩的先决条件。缺氧、缺血、药物、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激素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从而导致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解剖青蛙时,使学生观察它的心脏跳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心室和心房的位置、数目及其规律的收缩活动的机能,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唤起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但是观察的时间如果遇到青蛙即将进入冬眠或已经进入冬眠的时候,天气渐渐寒冷,解剖后常常发现青蛙的心脏不跳动或跳动微弱,或刺激一下跳一下的现象。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期望和同学们的观察兴趣。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以前我们总是“碰点”或给学生解释为天气冷了,由于青蛙进入冬眠代谢缓慢的缘故。后来在解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已发现与生心区形成心管这一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基因和信号分子.对称的生心区后部促使心肌前体细胞形成心脏的流入区域或静脉极.最近在鸡和鼠胚胎中已经鉴定:心肌前体细胞群在咽中胚层中位于早期心管的前部.这种前部导致心脏的流出区域或动脉极处的心肌的产生.因此,脊椎动物的心脏起源于两种心肌前体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不同的基因程序有规律地出现.心区前部的发现对于解释突变鼠的心脏缺陷和研究人类先天性心脏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坚原  付崇罗 《生理学报》1996,48(5):487-492
利用细胞外记录,在乌拉坦麻醉和三碘委按酚麻痹的37只新西兰兔上,考察刺激杏仁基底核对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反应特性的影响。实验观察到,在117个具有“ON”反应外膝体神经元中,47个单位在电刺激杏仁基底核时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或易化性影响,即细胞反应强度和/或感受野范围均有改变。产生这些影响的潜伏期为7-41ms,最大时程约28ms。撤除电刺激3min后,感受野反应特性即告恢复。单独刺激杏仁核不能引起外  相似文献   

13.
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完善影响了关于细胞视觉反应特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工作在分离视觉反应中方向和取向选择性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积分平均”的手段.且将取向选择性理解为“强度随取向的变化率”,得到一种较为准确全面地表现细胞有关反应特性的定量分析法,可以体现出一些以往各方法无法反映出的差别,我们用此方法分析了猫视皮层细胞对运动光棒刺激的反应特性及其相关性.发现取向选择性因素对总反应的贡献较方向选择性大;反应强度,方向选择性和取向选择性三者间存在着弱相关.最优方向、最优取向及方向选择性最强的方向三者间有一定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心脏起搏器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陌生,佩带起搏器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但起搏器究竟为何物,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至今仍蒙着神秘面纱。 其实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已有40年。1929年,美国库德医生就曾经用针头插入心肌给予直接电刺激使一个婴儿已停搏的心脏复跳。1952年,美国卓尔医生报告应用体表电极电刺激治疗心脏停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观察UC-MSC体内移植对心肌梗死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10μmol/L 5-氮胞苷(5-aza)体外诱导UC-MSC 14 d,通过RT-PCR、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分化效果;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每只3.0 mg/(kg/d),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鼠;在注射ISO 48 h后,实验组将DAPI标记的UC-MSC经两次尾静脉移植给心肌梗死模型鼠,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分别采集实验小鼠的心脏、脾脏,以未移植细胞组的小鼠心肌损伤模型作为对照,通过心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测量,免疫荧光和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鉴定其体内分化和修复作用。结果 RT-PCR分析表明诱导的UC-MSC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心肌α-actin、TBX5、GATA4和NKx2.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细胞呈心肌α-actin和NKx2.5阳性,且呈双核现象。尾静脉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模型受体鼠心脏均发现有DAPI阳性细胞迁移至心肌组织且呈现心肌α-actin阳性,HBFP染色及心脏和脾脏指数结果显示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的模型鼠有明显的修复和治疗效果。结论 UC-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尾静脉体内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2):22-23
4. 2. 3第三步: C.人工循环(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术 人的胸壁很有弹性,当急救者按压胸壁时,胸壁腔容积变小,腔内压力大,把心脏内的血液压出,通过动脉使其流向全身。当急救者将手抬起时,胸壁恢复原状,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变为负压,可将静脉血吸回到心脏中。就这样,只要有节奏地,不间断地按压、放松,就能使心脏源源不断地将血液泵出。虽然胸外按压时心脏泵出的血远较心脏自己搏动时泵出的血液为少,但只要按压正确,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体重要脏器供血的最低需要。胸外心脏按压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二:…  相似文献   

17.
苏联科学家扬柯夫斯基教授,不久以前在乌克兰科学院生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作第554次使狗复活的实验。实验结果良好。在实验中,他把一种特殊装置——“人造心脏”和狗的颈静与动脉连接起来。“人造心脏”可以把狗的血液吸入血管和输入另一个装置,即“人造肺”中。4分钟以後,这隻狗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它的心脏和肺的作用停止了,反射也停止了。再过10分钟,他拨开“人造心脏”,  相似文献   

18.
在胚胎诱导的研究中,不少工作证明,外胚层细胞经同一种诱导物质处理,细胞能否接受诱导刺激,反应的强度如何,以及分化出哪些组织,是取决于外胚层细胞的年龄。受到中胚层诱导物质的刺激,早期原肠胚外胚层反应较强,分化出脊索、肌肉等构造,晚期原肠胚外胚层反应变弱,只能分化出血球、间质细胞等。其所以有这种差别,一般地都笼统地归之  相似文献   

19.
自 Kühne(1859)发现所谓“肌球蛋白”(myosin)后,就开始了肌肉收缩的化学研究。近知心肌和骨骼肌在生化上有相似之处,从而也促进了心肌的生化研究。当然,心肌仍有其本身特点,它是终生不断地处于活动状态的,且有自动节律性。目前,心脏活动的本质虽尚未阐明,但据肌肉化学及心肌生化的研究成果,已使我们有可能对心肌收缩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综合看法,有助于了解心脏机能障碍的原因并寻找合理的治疗措施。因此,心肌的生化过程也正日趋广泛地为医学各学科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麻醉、制动和人工通气的79只家兔上观察到,由颈动脉内注射氰化钠(NaCN)引起的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升压和肾交感放电增强反应(简称颈动脉体反应),在刺激腓深神经模拟电针“足三里”穴位时发生明显改变。此种改变与腓深神经刺激前颈动脉体反应的强度有关。在吸入气中加入CO_2或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以提高心血管中枢活动水平时,颈动脉体反应增强,此时刺激腓深神经可使此反应减弱(P<0.01)。在迷走神经完整、增加潮气量使血液CO_2分压降低,使颈动脉体反应减弱时,刺激腓深神经可使颈动脉体反应增强(P<0.01)。上述结果表明,刺激腓深神经,对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应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心血管中枢反应性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迷走神经传入冲动、PaCO_2水平和麻醉深度调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