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利用在培养液中添加绵羊卵泡液和次黄嘌呤 ,抑制卵母细胞GVBD发生 ,延长转录活性 ,从而使卵母细胞真正成熟 ,提高胚胎质量及生产效率。方法 利用体外成熟技术对有屠宰采集的绵羊卵母细胞进行培养 ,培养液中添加卵泡液及次黄嘌呤 ,检查成熟效果。结果 将卵母细胞培养在 5 0 %和 10 0 %的卵泡液中 ,2 4h后处于GV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为 19% (8 4 2 )和 33 3% (13 39)。在含有 4mmol L次黄嘌呤的培养液中 ,2 4h后有2 1 6 % (16 74 )的卵母细胞处GV期 ,而对照组中只有 6 % (3 5 0 ) ,经过次黄嘌呤处理的卵母细胞多数都停滞于PⅠ期(44 6 % ,33 74 )。在 4mmol L次黄嘌呤培养液中添加FSH并未使受到抑制的卵母细胞诱导成熟。结论 卵泡液和次黄嘌呤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抑制减数分裂的重新启动 ,并对减数分裂的全过程都有影响 ,这种影响程度与抑制因子的浓度相关 ,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2.
探讨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山羊体外受精程序奠定基础。比较从屠宰场采摘的山羊卵巢运输温度和体外培养促成熟因子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和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输温度接近室温(25±2)℃时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接近体温(36±2)℃时的运输温度(成熟率分别为53.8%,35.0%,P0.01),两种运输温度的卵巢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后体外受精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7.9%,36.6%,P0.05)。与在体外成熟基础培养液(M1:M199 media+1μg/mL E2+10μg/mL FSH+10μg/mL LH+20%EGS)中进行成熟培养相比,在基础培养液中仅添加20 ng/mL EGF(M2)和另外添加10%GFF(M3)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成熟率在M1为53.8%,极显著低于M2的69.5%和M3的72.6%,P0.01;M2和M3间差异不显著;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后体外受精率在三者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37.9%,39.5%和40.6%,P0.05。山羊体外受精时从屠宰场采摘的卵巢宜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运输,在体外成熟培养体系中加入EGF和GFF均可有效促进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但EGF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随机屠宰山羊的卵巢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程。结果显示,不同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条件下的减数分裂能力不同:≤0.5mm直径卵泡的卵母细胞不能恢复减数分裂;0.8-1.2mm卵泡的卵母细胞可恢复减数分裂,但只能发育到MⅠ期,培养24h发育到MⅠ期比率60%;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已经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培养24h发育到MⅡ的比例91%。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的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处于生发泡(GV)期的比率在成熟培养2-8h期间明显下降;其中,4-6h期间GⅤ比率下降最为迅速(由61%降低到19%,p<0.0005);体外培养6-12h期间MⅠ比率由25%上升到60%,随后下降,到24h仅有2%卵母细胞处于MⅠ期;培养16h有21%卵母细胞进入MⅡ期,24h 91%卵母细胞到达MⅡ期。对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进程的数据做折线图计算结果表明,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各细胞周期事件出现和维持的时间)为:0-3.0h为GⅤ期,3.0-7.0h为前中期Ⅰ,7.0-14.6h为MⅠ期,14.6-18.4h处于后期-Ⅰ和末期-Ⅰ,18.4-24h为MⅡ期。本实验还证明,部分获得减数分裂能力(0.8-1.2mm卵泡)与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1.5-5mm卵泡)的卵母细胞,其各细胞周期事件一旦发生,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制及其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GFα诱导肝癌细胞增殖和对信号传导因子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TGFα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α对肝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α对ERK蛋白表达影响.结果 1μg/L TGFα作用24h SMMC-7721细胞增殖率为3%(P>0.05);作用48h后增殖率达16%(P<0.05).5μg/L TGFα作用24h增殖率达18%(P<0.05);作用48h增殖率达24%(P<0.01),增殖效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5μg/L TGFα作用肝癌细胞48h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使细胞滞留于G2M期,增加PI.5μg/L TGFα能促进ERK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表达.结论 TGFα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增加ERK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小鼠孤雌胚早期发育过程中γ-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蛋白是构成微管的主要蛋白,其中α、β亚单位形成异二聚体,而γ-微管蛋白在微管组装中起作用。为了研究小鼠早期孤雌胚中廿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本实验采用了免疫荧光化学染色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SrCl2激活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以及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过程中对γ-微管蛋白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显示,SrCl2和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诱导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 ofmeiosis,MII)小鼠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并且纺锤体始终与质膜平行,表明纺锤体旋转被抑制,但核分裂不受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中γ-微管蛋白主要定位于中期纺锤体两极和后期分开的染色单体之间;孤雌活化两雌原核形成以后,γ-微管蛋白聚集在两雌原核周围。在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间期无定形的γ-微管蛋白均匀分布于核;前中期γ-微管蛋白向两极移动,遍布于整个纺锤体区。有丝分裂中期、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分布变化与减数分裂相似。结果表明,SrCl2和CB激活的MII卯母细胞产生杂合二倍体;γ-微管蛋白具有促微管负极帽形成和稳定微管的功能,从而促进纺锤体的形成;分裂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重新分布可能是由纺锤体牵引同源染色体分离所诱导的:γ-微管蛋白负责两雌原核的迁移靠近。  相似文献   

6.
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成熟和活化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蛋白(tubulin)是一蛋白质超家族,其中α-,β-微管蛋白是主要的微管蛋白,而γ-微管蛋白主要在微管组装中起作用. 我们利用蛋白质印迹和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活化中的分布. γ-微管蛋白存在于猪卵母细胞中,并且在减数分裂成熟各个时期的量保持不变. 它聚集在微管上,特别是中期纺锤体的两极和后末期的中板. 体外受精和孤雌活化后,γ-微管蛋白聚集在雌雄原核的周围.另外它也存在于精子的顶体帽和颈部.在早期卵裂中,γ-微管蛋白聚集在胚胎的细胞核周围.实验结果表明,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精子和胚胎的微管组装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猪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子都向受精卵贡献中心体物质.  相似文献   

7.
以绵羊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其染色体和纺锤体微管及微丝在体外成熟、孤雌激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纺锤体的形态由中期的桶形,变成早后期的圆柱形及后期和末期细长而扁平的三角锥形,与椎体底面连接的染色质将来进入极体并最终被排出。(2)染色体形态从中期单个的清晰可见的状态,变为后期和末期凝缩的染色质状态,随后在下一个中期再次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形态。(3)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I)纺锤体比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II)和第三次减数分裂中期(MIII)大,但MII期纺锤体形态比MI期更接近桶形。(4)几乎所有组成纺锤体的微管和微丝都被分配到极体中。  相似文献   

8.
微管蛋白(tubulin)是一蛋白质超家族,其中α-,β-微管蛋白是主要的微管蛋白,而γ-微管蛋白主要在微管组装中起作用. 我们利用蛋白质印迹和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活化中的分布. γ-微管蛋白存在于猪卵母细胞中,并且在减数分裂成熟各个时期的量保持不变. 它聚集在微管上,特别是中期纺锤体的两极和后末期的中板. 体外受精和孤雌活化后,γ-微管蛋白聚集在雌雄原核的周围.另外它也存在于精子的顶体帽和颈部.在早期卵裂中,γ-微管蛋白聚集在胚胎的细胞核周围.实验结果表明,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精子和胚胎的微管组装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猪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子都向受精卵贡献中心体物质.  相似文献   

9.
体外受精和孤雌活化过程中小鼠胚胎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eng XQ  Lin YW  Chen YJ  Zhong SQ  Yan XF  Dong JJ  Lei L 《生理学报》2008,60(1):113-118
为研究微管在体外受精与孤雌活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本实验比较了体外受精胚胎、SrCl2激活的孤雌胚胎和体内受精的原核期胚胎在体外发育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卵母细胞孤雌活化过程中及体外受精后微管及核的动态变化,以分析微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内受精胚胎的发育率显著高于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率(P<0.05),而体外受精与孤雌激活胚胎在各阶段发育率差异均不显著.在体外受精中,精子入卵,激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纺锤丝牵拉赤道板卜致密排列的母源染色体向纺锤体两侧迁移;后期将染色体拉向两极;末期时,微管分布于两组已去凝集的母源染色体之间,卵母细胞排出第二极体(the second polarbody,Pb2),解聚的母源染色体形成雌原核.同时,在受精后5~8 h精子染色质发生去浓缩与再浓缩,形成雄原核.在原核形成的同时,胞质星体在雌、雄原核的周围重组形成长的微管,负责雌、雄原核的迁移靠近.孤雌活化过程中,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被拉向两极,经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活化4~6 h,卵周隙中未见Pb2,而在胞质中出现两个混合的单倍体原核,之间由微管相连接,负责两个单倍体原核的迁移靠近.与体外受精相比较,孤雌活化时卵母细胞更容易被激活,减数分裂期间微管的发育早且更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抽吸法和切割法两种采卵方法收集马卵母细胞,显示采用切割法的卵母细胞回收率为83%,高于抽吸法的回收率46.5%(P<0.05),在卵母细胞的成熟上,使用M199和DMEM/F12两种培养液为基础液的成熟体系,紧凑型(Cp)COCs和扩展型(Ex)COCs在以M199为基础液和以DMEM/F12为基础液的培养液中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为41.7%和64.7%、46.7%和66.7%,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培养体系中成熟的Cp COCs采用Ionomycin与6-DMAP和CHX联合激活,在以M199和以DMEM/F12为基础液的培养液中成熟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分别为45%和57.1%,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 小鼠卵母细胞分别在含有FSH、BSA和胰岛素的培养液中体外成熟,在Whitten 氏液中体外受精,比较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结果 1- 裸卵(DO) 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81-4% ,31-0 % ) 均高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48-6 % ,27-1% ) 。2- 在培养液中添加FSH、胰岛素和BSA,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77-9 % ,82-3% 、60-7% ;体外受精率为77-2 % 、72-6 % 、26-7% ;2 - 细胞率为49-2 % 、34-2 % 、10-0% 。胰岛素组的卵母细胞IVM 率最高,但IVF率、2 - 细胞率低于FSH 组。3- 添加BSA的两组的体外受精率只有26-7 % 、25-8 % ,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体外成熟率也较添加FSH 和胰岛素的组成。4- 排出第一极体(PbI) 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和2 - 细胞率(85-9 % ,22-4% ) 均高于GV期卵母细胞(71-1 % ,12-9 % ) 。结论 1- 卵丘卵母细胞(COC) 较裸卵(DO) 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都低,差异显著(P成熟< 0-01;P受精< 0-05) 。2-FSH 和胰岛素均能提高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3-BSA可以降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差异极显著。4-GV 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显著低于体外培养的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P2 - cell < 0-05,P受精<0-05)  相似文献   

12.
分离培养成年大鼠的肺泡 型细胞 ,通过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研究肺泡 型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α和 β1 (TGFα、TGFβ1 )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肺泡 型细胞可表达 EGF、TGFα和TGFβ1 ,也可表达相应的 EGF受体 (EGFR)、TGFβ受体 型和 型 (TβR 、TβR )。表明肺泡 型细胞是合成和分泌 EGF、TGFα和 TGFβ1 的细胞之一 ;细胞凭借其 EGFR、TβR的存在 ,其增殖与分化可能受 EGF、TGFα和 TGFβ1 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调控。  相似文献   

13.
动物体内卵泡排卵前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诱导了卵丘颗粒细胞扩散,并启动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普遍认为,卵泡壁层颗粒细胞表达LH受体,卵母细胞及其周围卵丘细胞不表达LH受体,LH通过作用于卵泡壁层颗粒细胞产生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作用于卵丘颗粒细胞介导了LH生物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关于排卵前介导LH作用而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研究认为,LH作用于卵泡壁层颗粒细胞后产生了EGF类因子,并与颗粒细胞的受体结合,促进了卵母细胞的成熟和发育。由于体外成熟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来源于生长卵泡,其卵丘颗粒细胞EGF类因子信号系统不完善,目前的体外成熟培养体系难以模拟卵泡内的生理环境,导致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较差,限制了这些卵母细胞的利用效率。本文综述了颗粒细胞EGF类因子信号系统、EGF类因子在调控卵母细胞成熟中的作用及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为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完善卵丘颗粒细胞的EGF类因子的信号系统,进而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养成熟的卵母细胞是进行克隆猪研究所需受体卵母细胞的主要来源, 卵母细胞成熟质量与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能力关系密切. 为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和成熟质量, 进而提高体细胞核移植猪的成功率, 本实验以改进的TCM199培养液为基础液(T), 分别添加10%的猪卵泡液(T+pFF)和 10%的胎牛血清(T+FBS)后进行卵母细胞成熟培养, 以成熟率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率等重要指标为标准, 研究了pFF和FBS对卵母细胞成熟及核移植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T, T+pFF和T+FBS组在成熟培养后42 h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为(53.2±3.8)%, (69.7±3.8)%和(70.2±3.7)%, 添加10%的pFF和FBS显著(P<0.05)提高了卵母细胞成熟率; 3组不同成熟培养液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在体细胞核移植后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 但T+pFF组的囊胚细胞数(34.5±2.24)显著(P<0.05)高于T组的囊胚细胞数(26.6±1.25). 来自T+pFF组的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经手术法移植入发情周期为第0天或第1天的18头受体母猪输卵管, 其中有3头受体母猪妊娠发育到期, 获得克隆民猪14头, 其中有6头健康成活至今. 实验结果表明, 培养液中添加10%pFF可以有效提高卵母细胞成熟比例和成熟质量, 在含有10% pFF培养液中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具有支持核移植胚胎全程发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成熟的卵母细胞是进行克隆猪研究所需受体卵母细胞的主要来源, 卵母细胞成熟质量与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能力关系密切. 为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和成熟质量, 进而提高体细胞核移植猪的成功率, 本实验以改进的TCM199培养液为基础液(T), 分别添加10%的猪卵泡液(T+pFF)和 10%的胎牛血清(T+FBS)后进行卵母细胞成熟培养, 以成熟率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率等重要指标为标准, 研究了pFF和FBS对卵母细胞成熟及核移植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T, T+pFF和T+FBS组在成熟培养后42 h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为(53.2±3.8)%, (69.7±3.8)%和(70.2±3.7)%, 添加10%的pFF和FBS显著(P<0.05)提高了卵母细胞成熟率; 3组不同成熟培养液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在体细胞核移植后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 但T+pFF组的囊胚细胞数(34.5±2.24)显著(P<0.05)高于T组的囊胚细胞数(26.6±1.25). 来自T+pFF组的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经手术法移植入发情周期为第0天或第1天的18头受体母猪输卵管, 其中有3头受体母猪妊娠发育到期, 获得克隆民猪14头, 其中有6头健康成活至今. 实验结果表明, 培养液中添加10%pFF可以有效提高卵母细胞成熟比例和成熟质量, 在含有10% pFF培养液中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具有支持核移植胚胎全程发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左归丸促进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的影响。方法:制备左归丸含药血清,将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分别在不同采血时间获取的左归丸含药血清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左归丸含药血清对生发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GVBD)和第一极体(the first polar body,PB1)排出的时效关系。结果:药物血清组卵母细胞GVBD的发生率高于正常血清组和对照组,于培养后4h差异最显著(P<0.01);药物血清组卵母细胞PB1的发生率高于正常血清组和对照组,于培养后18h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2~2.5h左归丸含药血清对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年龄来源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对卵母细胞成熟、钙振荡及核型的影响,在6~8周龄(6W)小鼠与9月龄(9M)和12月龄(12M)小鼠卵母细胞之间进行了生发泡(GV)互换。通过显微操作和电融合获得了5组重组卵母细胞。重组卵母细胞和对照卵母细胞经Sr2 诱导后呈现相似的钙震荡模式。6WGV-6W胞质体组、6WGV-9M胞质体组和6WGV-12M胞质体组成熟卵母细胞染色单体提早分离的比率与6~8周龄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12月龄对照组(P<0.01)。而9MGV-6W胞质体组和12MGV-6W胞质体组成熟卵母细胞染色单体提早分离的比率则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由年轻与老龄小鼠之间GV互换所重组的卵母细胞能够正常成熟和产生钙震荡,与衰老相关的减数分裂异常似乎归因于细胞核或染色体而不是细胞质。  相似文献   

18.
FSH、EGF和胰岛素均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的恢复起促进作用,而FSH的促进作用滞后,但作用后使卵丘细胞扩散。三者的促进作用似受卵巢颗粒细胞内游离钙和cAMP的调节。EGF和胰岛素可使培养的颗粒细胞内的cAMP水平降低;同时FSH使单个卵丘细胞内的游离Ca~(2 )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无影响。所以FSH、EGF和胰岛素诱发卵母细胞成熟的机制不同:EGF通过细胞内Ca~(2 )的升高和cAMP水平的下降促使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恢复;FSH降低卵丘细胞内Ca~(2 )的水平,但由于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的联系被打断,最终使GVBD发生;而胰岛素的作用只涉及胞内cAMP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绵羊卵泡成分对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卵巢中的卵母细胞一直处于减数分裂的停滞状态,卵泡内各成分被认为是产生抑制因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以绵羊卵泡各成分为研究对象,用共培养的方法对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膜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加以探讨。结果表明:1.卵泡整体及卵泡分泌物在体外可以有效地维持减数分裂停滞,经过24h培养,这两个处理组中,处于GV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为69.6%和49.1%。经抑制处理后的卵母细胞脱离抑制环境后可以继发成熟,MⅡ比率可达88.9%。去掉卵丘细胞的裸卵其减数分裂过程不能被卵泡分泌物有效抑制,24h培养后其GV期比例为17.8%。以上结果说明卵泡中的抑制因子主要是通过卵丘细胞束发挥其调控作用的。2.用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共培养,结果发现具有颗粒细胞卵丘细胞缝隙连接的卵母细胞(COCGs)在培养24小时后47.4%达到MⅡ,与在不具有细胞连接的总浮颗粒细胞中共培养的卵母细胞之间存在无显差异,无论是紧密连接的颗粒细胞层还是悬浮在培养液中的颗粒细胞都不能有效抑制生发泡破裂(GVBD)的发生,只能将卵母细胞抑制在MⅡ以前的各个时期。以上结果说明颗粒细胞在体外分泌抑制图子的活力大大下降。3.卵泡膜细胞具有分泌抑制成熟分裂因子的能力,与膜细胞层共培养的卵母细胞在8h和24h时,其GV期的比例为34.4%和32.7%,显高于没有膜细胞层的对照组(4.5%和1.1%)。综上所述,绵羊卵泡中的抑制因子不仅来自于颗粒细胞,而且膜细胞也参与了成熟分裂的抑制,这些细胞在体外仍具有分泌抑制因子的能力,只是与体内分泌能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水黄皮根总黄酮(PRF)对胃溃疡大鼠乙酸型胃溃疡的作用,探讨该药促进溃疡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乙酸注射至大鼠浆膜下形成胃溃疡模型,观察水黄皮根总黄酮对胃溃疡大鼠乙酸型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用放免法检测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结果:PRF能显著降低溃疡指数(P<0.05,P<0.01),提高血清中EGF含量(P<0.05,P<0.01),增强溃疡边缘胃黏膜EGF、TGF-α的表达(P<0.05,P<0.01)。结论:PRF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增强溃疡瘢痕处EGF、TGF-α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