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种小车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昆虫精巢,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吉姆萨染色.首次对分布在广西的小车蝗属Oedaleus两个种隆义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和红胫小车蝗Oedaleus manjius Chang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小车蝗的染色体摹数、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着丝粒类型和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着相同的特征,结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组中的总含量也比较接近;染色体是端部着丝粒和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带带纹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个体大小、相对长度值、性染色体、除着丝粒C带以外的其它C带分布类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所得结果符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研究结果为直翅目的物种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生化遗传指标.  相似文献   

2.
两种华癫蝗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傅鹏  郑哲民 《遗传》1989,11(3):26-28
本文采用染色体C一带技术对癫蝗科Pamphagidae华癫蝗属Sinotrnethis B. Bienko 2个种(友育 华癫蝗S. amicus B. Bienk。和短翅华癫煌S. brachypterus Zheng et Xi)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 期(中期11)染色体进行了C一带核型比较研究,绘制了C一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结构异染色质在 2种华癫蝗的染色体组中有着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内2个物种在系统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另 外,两者在结构异染色质上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第6染色体上有无端部C一带发生以及结构异染色质总 的百分含量多少。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C带核型在物种鉴定、分类阶元间的比较及其系统演化关系的推断中是一个有用的指标,染色体组内C带分布位置、大小、数量及异染色质含量可以反映出属、种及种下阶元的细胞学异同.本研究报道了中国2种短鼻蝗--裴氏短鼻蝗Filchnerella beicki和宽顶短鼻蝗Filchnerella amplivertica的染色体C带核型.结果表明:2种短鼻蝗均为XO(♂)型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组成均为2n ♂=19,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各染色体相对长度、C带的大小、位置和着色程度上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两种突颜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继英  傅鹏  郑哲民 《遗传》2004,26(6):870-874
采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初次对癞蝗科Pamphagidae中国特有的突颜蝗属Eotmethis B.-Bienko 2个种,即天祝突颜蝗E. tientsuensis (Chang)和景泰突颜蝗E.jintaiensis Xi et Zheng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中期I)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突颜蝗的染色体基数、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分组形式相同,且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反映了癞蝗科昆虫核型的稳定性。同时,2种突颜蝗染色体相对长度值较为接近;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两者无论在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还是减数分裂中期I细胞,其3号、4号和X染色体上都显现深着色较大块的着丝粒C带, 9号染色体上都出现大块深着色的端部C带,2号染色体上都发生清晰的近中部居间C带,以上反映了2个种在系统发生上的亲缘关系。另外,2种突颜蝗在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1号、7号、8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尤其是对应的7号、8号染色体上着丝粒C带块的大小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四种斑腿蝗科昆虫染色体带型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马恩波  郭亚平 《昆虫学报》2001,44(3):268-275
应用染色体C带及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分析方法对斑腿蝗科4种昆虫,即小蹦蝗属2种;峨眉小蹦蝗Pedopodisma emeiensis和秦岭小蹦蝗P.tsinlingensis;无翅蝗属2种;小无翅蝗Zubovskiaparvula和柯氏无翅蝗Z.koeppen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1,XO)一致,小蹦蝗属M8染色体上具有端带;无翅蝗属X染色体具有特殊带纹,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在两属各有特点,小蹦蝗属位于第8号染色体端部区域;无翅蝗属位于X染色体端部区域,除上述属内共性之外,各物种C带带纹又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峨眉小蹦蝗带型极为特殊。文中还对上述4种蝗虫带型结构特征及其进化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马恩波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89,32(4):399-405
本文研究了五种稻蝗Oxya chinensis、O. shanghaiensis、O. adentata、O. hyla intricara、O. agavisa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BSG法C带处理.结果表明: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差异较小,具有属的保守性,但在C带方面则显示出一定的差别,种间染色体带型的差异大小与形态学上的差异程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小稻蝗和山稻蝗各自具有独特的带型结构,与其余三种显然不同,而中华稻蝗、上海稻蝗、无齿稻蝗虽在主要标志性染色体上带纹趋于一致,但在一些细微结构和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五种稻蝗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数目和交叉定位也作了统计和比较,在染色体行为分析方面做了初步工作.据此,本文讨论了五种稻蝗的染色体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种癞蝗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C带核型在物种鉴定、分类阶元间的比较及其系统演化关系的推断中是一个有用的指标,染色体组内C带分布位置、大小、数量及异染色质含量可以反映出属、种及种下阶元的细胞学异同。文章报道中国2种癞蝗——红缘疙蝗Pseudotmethis rubimarginis Li和准噶尔贝蝗Beybienkia songorica Tzyplenkov的染色体C带核型,结果表明:2种癞蝗均为XO(♂)型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组成均为2n♂=19,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各染色体相对长度,C带的大小,位置和着色程度上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傅鹏 《遗传》1991,13(5):16-18
本文初次报道了癫蝗科Pamphagidae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earn,两个种(青海短鼻蝗F.kukunoris B.-Bienko和永登短鼻蝗F. yongdensis Xi et Zheng)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11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组型和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C-带在第3,5,6,7,8和X染色体上分布和强弱相同,以上反映了两个种在系统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另外,两者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第1,2,4,9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反映,尤其在对应的第2和第4染色体上居间C-带发生的位置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两种波腿蝗(蝗总科:癞蝗科)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新江  张道川  王文强 《遗传》2005,27(5):735-740
报道中国两种波腿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结果表明:红胫波腿蝗Asiotmethis zacharjini (Bei-Bienko, 1926) 2n ♂ =18, neo-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他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除强染的着丝粒C带,S8染色体具强染端部C带带纹,neo-Y染色体还具有一条宽的弱染的近着丝粒端居间C带,性别决定机制是neo-XY ♂型,该种染色体组成和性别决定机制在我国癞蝗中为首次报道,蓝胫波腿蝗Asiotmethis jubatus (Uvarov, 1926) 2n=19♂,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仅具有明显强染的着丝粒C带,性别决定机制是XO ♂型;两种波腿蝗的异染色质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α=0.05)。  相似文献   

10.
山稻蝗不同地域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agavisa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aponica (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 ,探讨了该 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认为作为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 ,上述 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 ,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 ,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 ,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 ,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水稻温敏失绿突变性状表达过程中,对其Rubsico 含量、Rubsico 活化酶活性,全叶蛋白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结构和含量与野生型一样,保持相对稳定;而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则随一个分子量为56.2kD(PI=4.5)的特异蛋白质的存在与消失发生明显改变。当突变性状表达时,分子量为56.2kD(PT=4.5)的特异蛋白消失,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下降;当叶片失绿区域复绿时,56.2kD(PI=4.5)特异蛋白出现,则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上升。这一密切地相关关系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活化酶活性变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除与自身结构和含量有关外,还与叶片中这一特异蛋白的存在密切相关,它可能是Rubisco 活化酶活性的调节蛋白。这种调节具体表现在氨基酸代谢上,是对上游氨基酸的阻遏调控,从而使叶绿体的结构物质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类囊体膜的退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糖密草(MelinisminutifloraBeauv.)的幼穗分化发育及花和果实的形态作了研究,将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九个时期:第一苞原基形成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形成期;第二、三次枝梗原基形成期;小穗及颖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期;花粉成熟期。全过程历时约需42d.从抽穗到颖果成熟约需50d。糖蜜草的花序为圆锥花序。每花序有可育花2000—3000朵.小穗是由小穗轴、内外颖片、不育花外稃和小花构成。小花包括有内外稃各一片、一鳞被、雄蕊三枚和一枚雌蕊,颖果千粒重为91mg。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显微镜术,对蒜休眠进程中鳞片薄壁细胞间胞间联络的特征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时期胞间联络具有随细胞间生理关系密切程度而呈现相应结构变化的特点。并观察到萌芽期鳞片中衰败细胞与存活细胞之间有类外连丝型胞间连丝的存在;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标记物示踪检测,发现不透膜荧光物质分子量为457Da 的萤黄(Lucifer yellow,LYCH),可以共质体运输方式进入存活细胞内,论证了类外连丝这一胞间连丝特定修饰态的存在,并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生理活性,起到进行物质共质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芽孢杆菌和欧文氏菌的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带有链霉素标记的芽孢杆菌B12 13 2 和带有红霉素标记的欧文氏菌E2 6 2 3 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选择性及非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子进行 10次重复性传代试验后 ,获得稳定的融合子 2 84株 ,经重复性苎麻脱胶试验 ,从中获得 6株脱胶效果较好的融合子。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菌在PD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能产生对植物细胞具有高度生物抑制活性的毒素。生物学活性测定袁明,用100%的甲醇能提取稻曲病菌液体培养物中的粗毒素。粗毒素对小麦胚根胚芽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把毒素主要成分Ustiloxin A 和BSA 偶联后,制备了抗血清,ELISA 检测表明用两种偶联剂偶联所制备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0000和1∶6000。进一步的免疫胶体金标记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抗体能与茼丝中分泌的毒素特异性结合,说明所获得的抗体是特异性的。  相似文献   

16.
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垫模拟装置制备根际土壤,并改变根垫与土壤接触时间以研究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变化有明显差异:植物生长前期,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急剧增加,20 d后逐渐下降;pH值也是先升后降,但最高值出现在40~60 d前后。在研究的100 d内,氧化还原电位(Eh)始终呈下降趋势,而微生物量则持续上升。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Merr.)根际土壤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玉米根际土壤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大豆  相似文献   

17.
用RT-PCR结合5’RACE方法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种JH块茎中克隆了转化酶抑制子St-inh 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St-inh 基因编码区全长663bp,编码221个氨基酸。将含St-inh 基因cDNA 的DNA 片段克隆到pET28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成功实现了表达。基因表达产物与马铃薯栽培品种(系)E1、JH 试管块茎以及番茄果实的转化酶提取物共孵育结果显示,转化酶活性分别下降了34.3%、21%和33.8%,说明St-inh 的翻译产物具有转化酶抑制子功能。BLAST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t-inh 与Kunitz-type C 类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T-COF-FEE 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典型的Kunitz-type 结构域[L,I,V,M]-X-D-X-[E,D,N,T,Y]-[D,G]-[R,K,H,D,E,N,Q]-X-[L,I,V,M]-X(5)-Y-X-[L,I,V,M],因此,Sit-inh 基因可能为Kunitz-type 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8.
丝孢酵母高甲硫氨酸突变株的选育及营养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Behr)ST851为原始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在含乙硫氨酸的双层平板上筛选到多株抗乙硫氨酸突变株。其中ST851-10株抗乙硫氨酸浓度达到350μg/ml,其菌体蛋白质含量由40.5%提高到44.3%,菌体甲硫氨酸含量由20.45mg/g-DCW增加到29.32mg/g-DCW。在以苹果渣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硫酸镁作硫源的最适培养条件下,固态发酵24h后,蛋白质和甲硫氨酸含量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5.8%和44.9%。培养基中C/N值低有利于甲硫氨酸的合成,C/N值高则适合于菌体生长。在苹果渣固态发酵过程中,适当补加氮源既有利于菌体生长和甲硫氨酸的合成,又可起到调节培养基pH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受害与未受害棉田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系统的模拟研究已见许多报导。Stapleton以光照、温度为输入,模拟棉花生长动态。Bowen模拟了花生的生长模型。Ritchiel(1983)作了小麦的模拟模型。这些模拟模型均以作物生理生态为基础并对产量形成原因作了合理的解释。齐文虎首先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了套作玉米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裴絧文也运用这一理论对中稻密植生态系统作了研究,显示了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生态系统问题之前景。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有棉蚜为害和无棉蚜为害的两类棉田作了比较研究,为棉田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线莲一促生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中筛选到对植物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粘帚霉属的一种真菌(Gliocladiumsp.简称Y菌),以它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48h的Y菌菌丝体经过巯基乙醇处理30min,并用1%的纤维素酶和溶壁酶混合液于28℃酶解3h,原生质体得率可达2.14X10个/mL,在含0.5M的甘露醇为稳渗剂的再生培养基上,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可达3.86x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