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作用,GM-CSF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脾脏树突细胞后,FACS分析表明其B7-1且和B7-2表达水平明显提高,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显示其对T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树突细胞体外经放射线灭活的B16肿瘤细胞刺激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能诱导出显著的CTL活性.使免疫小鼠对野生型B16肿瘤细胞的攻击具有一定抵抗作用;这种经瘤苗刺激的树突细胞导入GM-CSF基因后,体内可诱导更强的CTL活性,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并且对肺转移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使肺转移结节明显减少,60%的荷瘤小鼠长期存活.结果提示体外经瘤苗刺激、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可望成为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生豚鼠皮下接种豚鼠巨细胞病毒(GPCMV)后,导致脾脏GPCMV急性感染,脾脏肿大,脾细胞增生,计算表明,脾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动物,接种病毒后第5天即可在脾细胞检出高滴度感染性病毒(达2.5 log10 TCID50/10~7细胞),其中,主要是脾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连翘酯苷(FS)对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增殖、分泌NO和TNF-α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脏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刺激剂刀豆蛋白(ConA)和脂多糖(LPS)以及不同浓度40、80、160μg/mL的FS共培养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T和B淋巴细胞的吸光度变化,ELISA和Griess法分别检测细胞分泌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FS对ConA诱导T淋巴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增殖和存活率明显提高,诱导时间延长至72 h后FS明显抑制细胞转化;低浓度FS对LPS诱导脾脏B淋巴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和生存率显著提高;FS促进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分泌NO;FS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TNF-α,中浓度FS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TNF-α而高浓度反而抑制其分泌。此外,FS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影响,对细胞NO分泌影响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FS可能通过影响小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大类。但这只是为免疫学研究的方便而分类的,实际上,机体的免疫反应乃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反应。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在全部免疫反应过程中,既是相互关连,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组织中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以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等。这些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主要作用乃是捕获抗原、处理抗原,使处理后之抗原更加有效地作用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处理抗原乃是非特异免疫反应,在重复处理抗原的过程中,也参与了特异免疫反应。 第二类为淋巴细胞。这是一群极为复杂的不均一的细胞。依其功能特征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激发下,T细胞分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并产生和释放各种活性淋巴因子;而B细胞则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各种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5.
球花石斛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目的为评价球花石斛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球花石斛采用碱提醇沉法得到球花石斛多糖,分别以400、600、800mg/kg小鼠灌胃给药连续10d。通过免疫器官重量检测,碳廓清试验,脾脏T、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来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的脾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高剂量组的吞噬指数、校正吞噬指数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表明球花石斛多糖可显著增加脾脏重量,增强巨噬细胞的碳廓清能力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提示球花石斛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梯度离心的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浓缩的人白细胞悬液中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从猕猴新鲜脾脏中研磨分离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猕猴脾脏淋巴细胞作为免疫原,每次通过耳缘静脉注射4×108个细胞免疫日本大耳白兔,每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制备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兔抗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体外培养人和猕猴胚胎至囊胚,采用制备的免疫血清,分离人和猕猴囊胚内细胞团,用于建立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系。结果如下:(1)用半微量细胞毒实验法测得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血清和兔抗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的效价分别为1∶320和1∶640;(2)两种免疫血清成功地裂解了15个人囊胚和33个猕猴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分离出了内细胞团,表明免疫血清的制备取得了成功,为建立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免疫重建SCID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2只不渗漏SCID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经冷冻、复苏的胎肝或胎肝加胎胸腺细胞,每鼠2×107活细胞,建立人胎肝细胞SCID小鼠模型Ⅰ和Ⅱ,研究人免疫系统。用人肝癌细胞(HHCC)免疫,SCID鼠出现初始免疫答应,血清人IgG平均滴度分别达到513.0±84.2ng/ml和719.7±201.6ng/ml,IgG峰值分别出现在免疫重建后10~12和10~14周,特异性抗HHCC抗体滴度分别达到1∶70.4±35.05和1∶294.4±168.52,免疫重建后7~8周龄,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鼠模型肝、脾中可检出标记人的CD3+、CD20+T和B淋巴细胞克隆和细胞岛。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抗原免疫组和模型组外周血、脾脏、肝脏的人CD3+、CD4+、CD8+、CD19+、CD20+标记的淋巴细胞数,其中标记CD20+淋巴细胞平均值外周血3.12±3.03%、脾脏1.4±0.20%、肝脏2.32±1.49%。而无抗原免疫的模型组在肝脏仅有微量或检测不到人标记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辅助T细胞在淋巴结中识别树突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MHCⅡ分子呈递的抗原而被激活,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后续步骤。但是MHCⅡ分子所呈递的绝大部分是自身抗原,大多数时候辅助T细胞只能遇到这样的MHCⅡ分子而不能激活。那么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有什么意义呢?最近的一项研究中,Fischer及其同事首先报道了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免疫关系最密切的细胞,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然而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本文只简单介绍淋巴细胞与免疫的关系。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人体血液和淋巴器官脾、淋巴结和胸腺中。六十年代前,曾把小淋巴  相似文献   

10.
DNA疫苗——跨入21世纪的新型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免疫学研究证明,抗原进入机体后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给免疫效应细胞有两种途径:(1)外部抗原与APC表面膜受体结合后即在该处引起细胞膜凹陷,逐渐形成内含体,将抗原包在其中,继而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酶将抗原加工成小的肽段,再与主组织相溶性复合物(MHC)Ⅰ类分子结合,转移于细胞膜后提呈给CD4~ T淋巴细胞。后者再与B淋巴细胞相互  相似文献   

11.
结核分枝杆菌四价 DNA 疫苗免疫原性 和保护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结核杆菌四价 DNA 疫苗的免疫应答和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 用编码结核分枝杆菌 Ag85B、 MPT64、 MPT70 和 PstS-3 等 4 种抗原蛋白的基因分别构建的单价 DNA 疫苗混合成四价苗免疫小鼠. 3 次免疫后 21 天,四种抗原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达到 1∶6 400、 1∶51 200、 1∶6 400、 1∶ 6 400. 四种蛋白质均能诱导脾脏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抗原特异性 IFN-γ,浓度分别为 10 582.14 ng/L、 13 635.97 ng/L、 14 213.15 ng/L 和 9 657.35 ng/L. 三次免疫后经静脉强毒攻击,四价苗组小鼠肺脏和脾脏的载菌数分别减少到阴性组的 1/650 和 1/130. 对肺组织的病理形态特征观察表明,空载体免疫的小鼠肺部严重损伤,肺实质干酪样坏死,坏死结节占肺实质的 70%~80%,而四价苗免疫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肺泡轮廓清晰. 研究首次证实, Ag85B、 MPT64、 MPT70 和 PstS-3 4 种结核杆菌抗原蛋白编码基因组成的四价 DNA 疫苗,具有很高的免疫应答水平和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12.
驱虫斑鸠菊对淋巴细胞亚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揭示其免疫作用机理。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类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可以增强CD4、CD8、CD3T细胞分化抗原的表达,抑制CD19 B细胞分化抗原的表达;说明驱虫斑鸠菊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 杂交瘤技术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依赖对动物的免疫,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免疫方法去获取大量活化的、抗原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以此作为亲代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相融合。经典的免疫动物的方法一般需要毫克量的抗原和数周的免疫时程。这种对动物免疫的依赖性及免疫方法上的缺点给杂交瘤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开展人-人杂交瘤技术是难以实行对人体进行免疫,然后取其淋巴细胞(如脾脏、淋巴结、外周血)进行融合的;其次,制备抗“自身”成份的单克隆抗体时,“自身”抗原在体内往往易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抑制或耐受,免疫难以成功;再者,许多抗  相似文献   

14.
<正>病毒样颗粒(VLPs)代表了有效地引发机体免疫的病毒蛋白的高密度展示方式,由乙肝病毒外膜蛋白组成的病毒样颗粒可以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然而,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外膜蛋白VLPs可以破坏树突细胞的功能。作者研究了乙肝病毒外膜蛋白VLPs和树突细胞亚类的相互作用及抗原在树突细胞中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和II类抗原呈递途径的提呈状况。在体外试验针对CpG的应答中,乙肝病毒外膜蛋白VLPs降低了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α-干扰素的产生,但是在体内给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磁珠快速分离法及密度梯度离心(Ficoll)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流式细胞交叉配型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取10例交叉配型供体外周抗凝血各10 ml,受体非抗凝血5 ml,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阴性选择试剂盒从相同体积的抗凝血中分离PBMC。用血细胞计数比较两种方法分离的WBC、PLT、RBC粒度分布和PBMC中淋巴细胞的纯度;用细胞流式和淋巴细胞表面标记荧光抗体检测两种方法分离得到的PBMC中T、B和NK细胞的数量质量;将免疫磁珠阴性分离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供者PBMC与受者血清共孵育,加入羊抗人IgG-FITC,洗涤后加入抗人CD3-PE、抗人CD19-APC单克隆抗体,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荧光强度。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磁珠阴性分离的PBMC数量是Ficoll分离PBMC的0.42倍,但淋巴细胞的比例[(99.2±0.08)﹪]高于PBMC分离的淋巴细胞比例[(82.5±5.27)﹪(t=9.91,P0.01)],且两种方法分离的PBMC中RBC分别为(0.001±0.001)×10~6/μl和(0.02±0.009)×10~6/μl(t=6.64,P0.001);血小板的数量分别为(1.00±0.05)×10~3/μl和(196.00±4.21)×10~3/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46,P0.01)。流式细胞检测免疫磁珠分离的PBMC中CD3~+T细胞为(81.33±4.60)﹪,CD19~+B细胞为(8.41±0.87)﹪,CD3-CD56~+NK细胞为(9.35±0.67)﹪和CD3~+CD56~+NKT细胞为(2.47±0.07)﹪。而Ficoll分离的PBMC中CD3~+T细胞为(37.36±3.27)﹪,CD19~+B细胞为(5.79±0.94)﹪,CD56~+NK细胞为(6.60±0.9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4、6.470、7.70、51.31,P均0.01)。T和B淋巴细胞流式交叉配型试验中,设门定量读取T和B淋巴细胞与受者血清中抗体结合情况,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淋巴细胞中混有血小板等,使流式检测结果中会混有假阴性,而免疫磁珠分离法没有出现假阴性结果。证明免疫磁珠分离的PBMC可应用于临床交叉配型试验。结论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分离全血PBMC,用时短,纯度高,去除了99﹪的血小板,不混有红细胞、血小板,是一种优于Ficoll分离PBMC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常妊娠大鼠的Th2型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H  Huang YH  Hu YZ  Wei GZ  Lu SY  Zhao YF 《生理学报》2004,56(2):258-262
采用流式细胞仪,^3H-TdR掺入和酶联免疫打点(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方法研究妊娠免疫学指标的改变。妊娠晚期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MHCⅡ)明显下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11c明显减少,共激活分子B7-1和B7-2未见改变;脾脏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2细胞因子IL-10、IL-4表达增多,TGFD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增加,而Th1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未受抑制。此外,脾脏和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增殖未见改变,而腹腔淋巴结细胞的增殖明显升高。脾脏单个核细胞在妊娠晚期分泌较少的抗原特异性抗体。提示妊娠期性激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怀孕时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得到缓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发现一种新型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抗原表型,但缺乏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抗原表型,似乎是一种同时拥有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嵌合体,这种细胞被称为可产生干扰素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它既能分泌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并有效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又能表达MHC-Ⅱ类分子以执行抗原提呈的使命,因而被视为能够连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的肿瘤免疫监视细胞.  相似文献   

18.
唐古生  沈茜 《生命的化学》2008,28(4):172-174
共刺激分子免疫球蛋白家族—B7家族成员与CD28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向T细胞传递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充分活化和功能发挥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近几年研究表明,部分B7家族成员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号的同时,也向表达B7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传递反向信号,增强或抑制了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并进一步在维持T细胞免疫和T细胞耐受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研究》2017,(4):343-348
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ntienzyme inhibitor-1,OAZI-1)是细胞内调节多胺代谢的重要蛋白质因子。已有研究发现,OAZI-1高表达的黑素瘤细胞在体外能更有效地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吞噬,提示OAZI-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分析OAZI-1高表达对黑素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的影响,高表达OAZI-1的黑素瘤细胞(B16/OAZI-1)被接种到实验小鼠体内,结果发现,接种瘤出现先成瘤随后逐渐消退的现象,至第24 d时,接种瘤的平均体积为36±25 mm3~,而对照细胞接种瘤的平均体积为326±309 mm~3。为探索上述现象的机制,随后分析了B16/OAZI-1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结果发现:1)B16/OAZI-1接种显著增加了小鼠脾脏细胞对B16-F1瘤细胞的杀伤活性;2)源于B16-F1的细胞抗原能更有效地促进B16/OAZI-1接种小鼠脾脏细胞的增殖;3)B16/OAZI-1接种小鼠的脾脏细胞具有更强的分泌IFN-γ的能力;4)当在预接种B16/OAZI-1 30 d后的小鼠体内再次接种B16-F1活细胞时,新接种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小鼠的存活率增加。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高表达OAZI-1的黑素瘤细胞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其机制可能与OAZI-1能促进肿瘤抗原提呈和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表面表达多种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可通过多条途径来激活树突细胞,介导树突细胞对抗原的摄取,递呈及生存与凋亡,促进T细胞增值和分化并参与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