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扫描增强对比剂的不同浓度和流速对肾脏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5月间于我院影像科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的患者136例,对采用不同浓度(300 mgI/mL、350 mgI/mL)和不同流速(3 mL/s、5 mL/s)的图像质量,选取选取左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D)、左/右肾脏动脉(E)、左/右肾脏静脉(F)、左/右肾皮质(G)、左/右肾实质(H)作为感兴区进行分析,评估碘海醇浓度及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相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比较:左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肾脏动脉、肾脏静脉血管显影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皮质、肾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浓度不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各部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较高碘海醇使用浓度和较快的注射流速对肾脏血流显影有帮助,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适当增加碘海醇使用浓度及增加对比剂的注射速度会提高肾脏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低MSCT直接CTV技术在检查下肢KTS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重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0例。实验组(A组)采用12G留置针,以1.0ml/s速率,2∶8混合液100ml,单筒单肢注射;对照1组(B组)采用16G留置针,以2.0ml/s速率,2∶8混合液200ml,双筒单肢注射;对照2组(C组)采用20G留置针,以2.5ml/s速率,2∶8混合液150ml,双筒单肢注射。3组均自足趾扫描至髂静脉起始水平,并以薄层1.25mm行标准重建,常规多角度MIP与VR重建,充分显示曲张血管及周围比邻关系,评价各组总体图像质量,并对各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的优良率均达100%,无差评,图像总体质量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的图像有硬化现象,VR观察过于僵硬。疼痛感比较,B、C组明显高于A组;对比剂的总碘量比较,A组明显低于B、C组;ED值比较,A组明显较B、C组下降。结论 MSCT的双低直接CTV技术能满足下肢曲张静脉直接CTV的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成本,降低操作难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腔静脉留置针在冠状CTA检查中的安全性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冠脉CTA检查4600例病人全部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on(B-D公司)18-20#单腔静脉留置针注射对比剂,注射速率5-6ml/sec,对比剂浓度350mg/ml.结果:99.8%病例顺利完成冠脉CTA检查,图像质量优良;有0.2%的患者因穿刺技术、血管本身条件差或等待中保护不当造成不同程度渗漏,未完成检查.结论:冠脉CTA检查需高流速、高浓度注入对比剂,其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强化头皮针;同时便于对比荆毒副反应抢救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ll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注射不同剂量帕瑞昔布钠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肓对照方法,选择我院择期手术病人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前1 min,均从手背静脉预给药,给药前使该手臂举起15 sec,然后在前臂近端扎止血带放平.A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均溶于5 mL生理盐水;C组: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mL.推注60 sec后松开止血带,以0.5 ml/sec的速度注射异丙酚.注射期间使用4分法对注射痛评分.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三组患者异丙酚注射痛的VRS评分在轻度疼痛方面没有差异.但在中至重度疼痛方面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P<0.001).A组的无痛患者明显高于B组,而V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预充盈血管60 sec均能明显降低异丙酚注射痛.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能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但不能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质量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头颈部CTA的120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40例,A组进行能谱CT(60keV)+ASiR(40%),B组进行CT(60keV)+滤波反投影(FBP),C组进行常规CT扫描+FBP。比较三组间动脉期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图像噪声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记录三种处理方法辐射剂量。结果:三组间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A组>B组>C组,其中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SD为A组0.05);SNR与CNR均为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总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CTDLvol、DLP、ED均为A组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各剂量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ASiR可明显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且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推荐临床使用60keV联合40%ASiR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256层螺旋CT冠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受检者130例。常规剂量组(A组)50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低剂量组(B组)80例,心率70次/分者50例,心率≧70次/分者30例: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管电压100 kv。B组患者原始数据分别应用迭代算法(Idose3)重建及标准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比较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各组客观图像质量及主观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5.34±3.89)、(1.43±0.12)m Sv。B组患者应用迭代重建图像噪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FBP重建,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提供满足诊断的冠状动脉CTA图像的同时,辐射剂量降幅高达90.6%。心率70次/分-85次/分的患者也可行256层CT前门控扫描,降低管电压造成的图像噪声增加可以通过迭代重建弥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全下肢动脉进行CTA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21例患者共显示血管336段,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除5例患者下肢动脉CTA表现正常外,其余1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336段血管中,7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27段有钙化斑块,222段显示广泛的混合性斑块;其中完全闭塞占4.46%;重度狭窄7.14%;中度狭窄31.8%;轻度狭窄32.7%;无明显狭窄者23.8%.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很高雄确性,各种血管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在军  甘甜  李猛 《生物磁学》2011,(19):3672-367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闭塞性及狭窄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Speed VCT对52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层厚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30.205mAs,扫描时间约为10秒。图像后处理技术多采用VR、M1P、MPR、cMPR,图像分析密切结合原始轴位图像。结果:67支血管未见明确病变,CTA显示狭窄血管共77支,5支血管闭塞;狭窄≥50%,≤75%共21支;狭窄≤50%共51支。结论:64排CTA图像在发现闭塞远端血管方面优于DSA,可以清晰显示闭塞远端侧枝供血血管。随着64排螺旋CT临床广泛应用,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下肢动脉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段经DSA确诊的不同部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行低剂量CT扫描,并采用MPR,VR,MIP等重建方法获得各下肢动脉CTA图像,将CTA图像与DSA图像的诊断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AS8.1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Kaapa.系数大于0.75。结果:所得CTA图像与DSA图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8058,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优。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上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下肢动脉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段经DSA确诊的不同部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行低剂量CT扫描,并采用MPR,VR,MIP等重建方法获得各下肢动脉CTA图像,将CTA图像与DSA图像的诊断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AS8.1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Kaapa.系数大于0.75.结果:所得CTA图像与DSA图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8058,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优.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上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CT值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关系,寻找AS活体量化观测指标,提高AS干预实验的质量。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绞股蓝)组、B(辛伐他汀)组、C(高脂模型)组、E(对照组)组,分别喂饲高脂饲料+绞股蓝5g,kg、高脂饲料+辛伐他汀5mg/kg、高脂饲料、标准饲料。实验前和实验后3周、6周、9周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第7周和第9周进行CT检查。进行动脉和肝脏病理学检测。结果①TG、TC、LDL-C、HDL-C:A组、B组、C组饲养后TG、TC、LDL-C明显升高(P〈0.05),A组和B组TG、TC、LDL-C低于C组(P〈0.05),A组TG、HDL-C、LDL-C优于B组(P〈0.05)。②CT检查:饲养后7周、9周,A、B、C组CT值明显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C组(P〈0.01),B组高于C组(P〈0.01)。③主动脉病理学:C组严重的大面积AS,A组和B组AS面积和程度显著低于C组(P〈0.01)。④肝脏病理学:A组、B组、C组肝脏弥漫性肿大,边缘钝而厚,灰黄色,A组较B组、C组肝脏色泽红润、肿大程度轻。A组2/3以上肝细胞发生脂肪样变。B、C组肝脏脂肪样变几乎为100%。结论肝脏CT值与AS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AS程度的量化指标,对指导实验过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肺结核(PTB)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6例PT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52例(0~5岁)、B组52例(6~9岁)、C组52例(10~14岁)。三组患儿均进行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20 MA,B组剂量为30 MA,C组剂量为40 MA,2 d后,三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100 MA,B组和C组剂量均为150 MA。分别对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扫描效果、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量、结节、空洞、胸膜粘连、钙化灶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P0.05);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I)、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放射剂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PTB儿童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效果较好,但是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同样能够确保图像的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并且能够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在考虑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建议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脓毒症大鼠肾脏功能及Toll 受体4 表达的影响,探讨减轻脓毒症损害的潜在治疗方案。方法:选择 雄性SD 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盲肠结扎穿孔方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3 组,A 组为 空白对照组,泵注1.0 mL/kg 生理盐水,B 组为对照组,术毕泵注1.0 mL/kg 生理盐水,维持10 min,持续泵注NS 1.0 mL/kg·h,C 组为实验组,术毕给予右美托咪定5 滋g/kg,维持10 min,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4.5 滋g/kg·h,3 组均持续泵注24 h,并于6 h、12 h、 24 h各组分别取8 只大鼠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比较3 组研究对象尿素 氮(BUN)、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肾脏组织Toll 受体4水平及TLR4 mRNA水平。结果:C 组大鼠应用右美托咪定后,BUN于6 h、 12 h、24 h分别为(13.4± 1.2)mmol/L、(12.5± 1.3)mmol/L、(11.4± 1.1)mmol/L,均低于A 组、B组,均P<0.05;Ccr 于6 h、12 h、24 h 分别为(77.4± 9.9)mL/min、(75.4± 10.2)mL/min、(78.5± 11.3)mL/min,均明显低于A 组、B 组,P<0.05;C 组6 h、12 h、24 h NGAL 表达水平分别为(39.2± 9.9)pg/mL、(41.6± 9.8)pg/mL、(38.2± 9.9)pg/mL,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C 组泵注6 h、12 h、24 h Toll受体4 水平及TLR4 mRNA 水平均低于A 组、B 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降低脓毒症大鼠Toll 受体4表达,有助于减 轻脓毒症炎性反应与减轻肾损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闭塞性及狭窄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SpeedVCT对52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层厚0.62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30-205 mAs,扫描时间约为10秒。图像后处理技术多采用VR、MIP、MPR、cMPR,图像分析密切结合原始轴位图像。结果:67支血管未见明确病变,CTA显示狭窄血管共77支,5支血管闭塞;狭窄≥50%,≤75%共21支;狭窄≤50%共51支。结论:64排CTA图像在发现闭塞远端血管方面优于DSA,可以清晰显示闭塞远端侧枝供血血管。随着64排螺旋CT临床广泛应用,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