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论著海洋寡糖工程药物——壳寡糖制备分离新工艺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杜昱光 ,张铭俊 ,张虎 ,等 (5 )……………双歧杆菌及其 WPG对 S180 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和抑瘤作用研究张宝元 ,马晓红 ,刘震 ,等 (8)………………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张金浩 ,王立生 ,潘令嘉 ,等 (1 1 )………………………………………………………………………………双歧杆菌对小鼠肝癌腹水瘤细胞 Ca2 - ATPase及糖原磷酸化酶 α的影响任凤 ,王昊人 ,赵宝昌 (1 3 )………双歧杆菌的辐照育种研…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双歧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我们研究了注射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注射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吞噬试验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提高,表明双歧杆菌能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功能,以婴儿双歧杆菌为启动剂可从DBA/2小鼠体内诱生肿瘤坏死因子,提示双歧杆菌可调节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因此双歧杆菌能激活单核吞噬细胞,促进机体的免疫学反应。推测定居于肠道的双歧杆菌可能是通过移位到体内器官、释放免疫活性成分被肠道中Peryer氏淋巴结群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从而作用于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6):591-594,F0003
论著两株乳杆菌对牙鲆体表及消化道粘液的粘附特性……………………………………………………………刘倩,邵占涛,陈营(1)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影响因素与其婴儿期腹泻关系………………………………………………………刘泉波,刘作义(4)四君子汤及其纳米制剂对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鞠宝玲,陆叶,唐小云,等(6)艰难梭菌细胞毒素B功能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刘红升,张清华,蒋知新(9)PBP2a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胶乳凝集检测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菊苣根超微粉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菊苣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备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Y模型组、菊苣根超微粉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以ELISA检测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 Ig A)含量。与CY模型组相比,菊苣根超微粉高剂量组小鼠肠道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肠道s Ig A含量显著升高。菊苣根超微粉对CY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调大鼠血清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lcle,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影响。方法肠道盐酸林可霉素脱污染制备肠道菌群失调大鼠。造模成功后用双歧杆菌活菌灌胃治疗,14 d后血清学检测细胞因子NO、NOS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NO含量明显增多(P<0.05);NOS含量降低(P<0.05)。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NO、NOS含量而调整菌群失调大鼠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低聚糖对双歧杆菌增殖和发酵的影响。方法试验I组以乳糖替代正常TPY培养基中葡萄糖作为碳源,试验II组以玉米低聚糖替代TPY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分别在接种培养0、12、24、36、48和72h对两组双歧杆菌活菌数量、培养液中还原糖含量和培养液pH值进行测定。同时以不同剂量玉米低聚糖饲喂小鼠,分析对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培养72h后,试验II组双歧杆菌活菌数显著高于试验I组(t=5.832,P0.05)。试验II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在12、24、36、48和72h时均较试验I组显著偏高(P0.05)。试验II组培养液中pH在24h之后一直显著低于试验I组(P0.05)。试验I组、II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饲喂前(t=20.109、22.982,P0.05);试验III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较饲喂前显著降低(t=4.692,P0.05)。结论玉米低聚糖能够显著促进双歧杆菌体外增殖,增强发酵,并能提高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造模:1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5只,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治疗:15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和治疗后无菌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懒动、肛温升高、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等湿热泄泻症状,肠道乳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双歧杆菌、B/E值降低,其中细菌总数以及双歧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2,P0.001;t=2.797,P=0.049)。经葛根芩连汤治疗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数低于正常组,且乳杆菌数和肠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33;t=-11.160,P=0.008),B/E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7,P=0.227)。结论造模使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显著降低,B/E值下降;葛根芩连汤可促进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生,提高B/E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小鼠为模型,研究双歧杆菌在体内对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M) 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 分别用大剂量悉复欢、B.bifidum 、生理盐水(NS) 给三组小鼠灌胃,再用STM 攻击,观察小鼠经上述不同处理前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STM 攻击后粪便STM 培养阳性率,阳性标本STM 分离值及小鼠STM 感染率;同时用双歧杆菌、悉复欢、双歧杆菌加悉复欢分别治疗STM 感染的小鼠,观察并比较疗效。结果 1. 大剂量悉复欢使用可使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明显降低,而双歧杆菌灌胃则肠道双歧杆菌明显增多。双歧杆菌灌胃的小鼠粪便STM培养阳性率、阳性粪便STM 值明显低于用大剂量悉复欢和NS 的小鼠,小鼠STM 感染发病率也明显较低。2. 对于STM 感染鼠,双歧杆菌与悉复欢联合治疗效果最好。结论 1. 双歧杆菌在体内对STM 有拮抗作用;能预防和减少STM 感染发生;2. 在STM 感染时,先用悉复欢,再用双歧杆菌可以达到预期疗效,双歧杆菌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生理菌群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对以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培养液用于抗徨素脱污染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了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该双歧杆菌菌株对炎症性肠病(IBD)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组)、实验组(DSS+Bf组)。用已挑选好的双歧杆菌菌株预先处理小鼠4周后,用4%DSS溶液诱导急性结肠炎。实验结束后,检测每组小鼠结肠的长度及结肠炎炎症程度,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中IL-10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道黏膜中IL-10分泌阳性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结肠的平均长度为7.80 cm±0.21 cm,虽较正常对照组(9.10 cm±0.82 cm)缩短,但较模型组(6.80 cm±0.31 cm)其缩短程度减少;结肠炎炎症程度肉眼评分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8.60±0.24分和6.60±0.68分,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评分结果为实验组(6.80±0.73分)较模型组(8.80±0.37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IL-10的表达和肠道黏膜IL-10分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该实验所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减轻了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并且增强了肠道免疫细胞的IL-10的表达及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sIgA及病理表现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肠黏膜sIgA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下降、结肠组织有病理改变。马齿苋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黏膜sIgA含量上升、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提高肠黏膜sIgA含量,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双歧杆菌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保护作用,作者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法复制了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研究白色念珠菌感染前后两歧双歧杆菌灌饲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感染前灌饲两歧双歧杆菌能有效地抑制白色念珠菌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植,并且保护肠粘膜的完整性。对其机理的研究认为,两歧双歧杆菌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肠道中生理菌群的数量、降低肠道pH值、以及产生抗菌物质等途径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肠道菌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阿莫西林干预对婴儿优势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的影响。方法 1日龄Balb/c无菌乳鼠接种婴儿粪便悬液。饲养至7~21日龄灌胃阿莫西林(100mg/kg),对照组在同日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利用qRT-PCR检测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含量。结果阿莫西林处理可显著降低乳杆菌(P0.05)、双歧杆菌(P0.05)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数量,但停药后饲养至成年(53日龄)二者定植数量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哺乳期阿莫西林干预会导致乳杆菌、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定植量下降,但停药后小鼠饲养至成年二者可达到正常定植量,婴儿菌群定植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与现有动物模型一致的阿莫西林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定植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失调对小鼠造血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肠道菌群失调后小鼠造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抗生素脱污染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动物模型,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结果:菌群失调后小鼠血清IL-3和GM-CSF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与IL-3和GM-CSF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灭活双歧杆菌调整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耗尽培养上清液(SCS)对小鼠肠道生理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腹腔注射青霉素造成肠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分别以灭活的双歧杆菌菌液,耗尽培养上清液以及活菌菌液对菌群失调小鼠进行灌胃治疗。结果:活菌组、死菌组及SCS组同自然恢复组的肠道生理菌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死菌组与SCS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SCS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具有调整作用,尤其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有更明显的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肠道菌群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应用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血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升高。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外周血内毒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外周血内毒素含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诸多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属于肠道中的有益菌,在不同人群肠道中的多样性不尽相同。【目的】在种水平上分析健康蒙古族人群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多样性。【方法】以27名健康蒙古族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4名来自中国内蒙古,13名来自蒙古国。首次采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扩增与PacBioSMRT三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在种水平上探讨志愿者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并进一步分析性别、BMI(Bodymassindex)值和地域对上述两者可能的影响,以及优势菌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种的水平上,27名志愿者肠道样品中共鉴定到68个乳酸菌和11个双歧杆菌,其中平均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乳酸菌有8个,包括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36.41%)、瘤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uminis,17.94%)、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3.11%)、罗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ogosae,2.23%)、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2.18%)、阴道乳杆菌(Lactobacillus vaginalis,2.02%)、魏斯氏乳杆菌(Weissella confusa,1.54%)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1.09%);双歧杆菌有5个,包括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39.88%)、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27.15%)、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catenulatum,26.30%)、两歧双歧杆菌(B. bifidum,3.92%)和角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gulatum,1.71%),聚类分析分为链状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2个主要的类群。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值和地域均未能显著影响志愿者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群结构(P0.05),但男性和女性之间、中国内蒙古地区和外蒙古国的志愿者之间的个别乳酸菌菌种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样品中的优势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彼此之间相关性较为密切,不同菌种间相关性不尽相同,与具体的菌种有关。【结论】首次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在种的水平揭示了健康蒙古族人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菌种多样性,为在种水平上解析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应用TGGE技术分析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技术结合16SrDNA克隆、测序,对健康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组成进行了分析。10例健康人肠道双歧杆菌的TGGE分析显示: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组成具有宿主特异性,不同人肠道双歧杆菌种的多样性和种类不同。通过对一健康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属特异性PCR扩增产物的测序及TGGE电泳行为的分析发现,该个体双歧杆菌TGGE图谱中的条带分别代表Bifidobacteriumbifidum、B.infantis、B.longum、B.adolescentis、B.pseudocatenulatum等种和一新种,其中B.pseudocatenulatum(假小链双歧杆菌)是大多数个体共有且较优势的种类。用传统培养方法只检出B.pseudocatenulatum和B.longum两种。基于双歧杆菌属特异性PCR基础上的TGGE方法结合16SrDNA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