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血小板在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息状态。当机体出血或外界因素刺激时,血小板活化,产生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和5-羟色胺等物质,招募更多的血小板黏附于出血处,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发挥止血作用。当止血反应完成后,血小板发生解聚,恢复到静息状态。然而,在病理条件下,血小板的内在解聚能力下降,形成过度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病理性血栓,导致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小板的活化,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同时,影响了血小板正常的生理性止血作用,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使其既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又能减少出血等副作用。本文将对血小板负性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蓖麻蚕卵内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D在酸性条件下的活化机理和在卵黄蛋白水解中的作用。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酸处理用以使蛋白酶活化,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酸化没有使蛋白酶分子量降低。推测酸化可能通过改变蛋白酶构象从而使蛋白酶活化。两种蛋白酶之间未表现出相互修饰导致分子量变化,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促进活性的作用。蛋白酶水解产物分子量的不同,说明两种蛋白酶作用位点不同。组织蛋白酶B的水解产物分子量较小而组织蛋白酶D的水解产物分子量大,说明两种蛋白酶在体内可能作用于蛋白质水解的不同阶段或作用于不同的蛋白质。免疫扩散结果显示,抗蓖麻蚕卵蛋白酶血清可以识别柞蚕和棉铃虫卵内的成分,表明其它一些鳞翅目昆虫卵内可能存在相似的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云南匙羹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云南匙羹藤(Gymnema yunnanense Tsiang)的粗甙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C_(21)甾体甙元。其中一个新甙元,命名为吉马甙元(gymnemarsgenin),经光谱数据和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为12-β-氧-苯甲酰-20-氧-肉桂珊瑚甙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LSA引起信号传递以及PLC 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配体-受体结合及血小板聚集和分泌实验,研究LSA诱导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及参与的信号分子。结果:LSA引起了整合素Ⅱb 3上LIBS表位表达明显增加,PLC 2可能以一种酪氨酸活化依赖性的方式参与了这种信号传递。结论:LSA引起的信号传递是由β3介导的,并且LSA可引起不依赖于聚集的活化剂的分泌,而这些活化剂能引发聚集依赖性Ⅱb 3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起因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活性氧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进而引起血小板形变、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以及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的聚集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相关疾病。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常见诱导剂活化血小板的机制进行详尽阐述,为预防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内源性磷脂介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除活化血小板以外,还可活化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可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加血管渗透性、降低血压。在免疫病理过程、支气管收缩过程、抗高血压活性和水肿原效应等方面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活化因子对血小板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激活剂,它对血小板产生的活化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大多数是通过PAF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PAF是否为继ADP、TxA_2以后发现的介导血小板聚集的第三条途径的介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升高血小板cAMP的药物、Ca~(2 )通道阻滞剂、PAF受体拮抗剂以及PLA_2抑制剂均能有效地对抗PAF对血小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佛波酯(佛波醇-12-豆蔻酸-13-乙酸酯,PMA)作用大鼠咒9细胞,发现PMA能促进CRHB7919细胞中磷脂酰胆碱(PC)水解,此效应出现在PMA作用细胞15分钟后,且具有PMA浓度依赖性。分析PC水解产物,发现PC主要水生成胆碱而不是磷酸胆是一步测定膜结合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的磷脂酶D(PC-PLD)活性,结果显示100nmol/LPMA作用细胞10分钟即激活PC-PLD,至30分钟PC-PL  相似文献   

9.
 W ortm annin 是肌醇磷脂 3 激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用比浊法分析血小板聚集;肌醇磷脂用32 P 磷酸钠标记,用氯仿和甲醇抽提,用 T L C和放射自显影分析,研究了 W ortm annin 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和磷脂酰肌醇三磷酸( P I P3)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 W ortm annin 对凝血酶(500 U/ L)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20~80μm ol/ L).凝血酶(500 U/ L)诱导人血小板 P I P3 的累积, W ortm annin 对此累积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40~160 μm ol/ L).结果提示: W ortm annin 可能是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主要与其抑制 P I P3 的累积有关.结果也提示,肌醇磷脂 3 激酶在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Ib/IIIa 受体的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目 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新型多肽能与 GP IIb/IIIa 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分类综述含有或类似 RGD 序列和非 RGD 序列的新型抗血小板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中占有核心地位。大多数研宄认为胰岛素有直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且主要是通过L-精氨酸/一氧化氮系统增加血小板内cGMP水平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前已经发现血小板也会发生胰岛素抵抗。而且血小板发生胰岛素抵抗可能存在多个环节。本文主要探讨胰岛素和血小板L-Arg/NO系统间的关系厦胰岛素抵抗时血小板L—ArGNO系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临床和实验均观察到,很多疾病和病理过程中,存在血小板高敏感和活化。本文讨论了疾病和病理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理,血小板活化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TMV)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狗、家兔、豚鼠)血小板的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强度与加入TMV的量有关。豚鼠血小板对TMV最为敏感,TMV引起豚鼠、家兔、狗和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最低剂量分别为0.6、12.5、2.0、2.0μg/ml。EDTA抑制而肝素不影响TMV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TMV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伴有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家兔血小板5羟色胺最大释放(72%)的TMV剂量为100μg/ml。TMV还可以诱导血小板血栓恶烷A_2的形成。阿斯匹林能阻断TMV诱导的血栓恶烷A_2的生成,但并不抑制TMV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TMV可能通过不依赖于血栓恶烷A_2的途径活化。初步结果表明TMV是研究血小板生理机制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4.
P—selectin表位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宋巍  倪培华  李晓  周同 《生命科学》2001,13(2):82-84,96
P-selectin是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成员,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粘附分子,已证明其在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相互粘附作用,参与免疫扣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P-selectin分子中不同结构域及其功能表位在其识别,粘附及信号传导中各具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这种分子构效关系,将有助于阐明P-selectin的生理,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有五种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糖蛋白Ⅰ、Ⅱ、Ⅲ、Ⅳ、Ⅴ,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着膜受体的作用。糖蛋白Ⅰ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起着因子Ⅷ(vWF)受体的作用,同时具有凝血酶受体和药物性抗体的受体功能,最近研究表明糖蛋白Ⅰ还可能与胶原受体相关。糖蛋白Ⅱ与糖蛋白Ⅲ形成钙依赖性复合物,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着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作用。在糖蛋白Ⅱ和Ⅲ分子上还具有血小板特异的抗原PL~(A1)、Lek 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40名体检结果为健康的人员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同龄人员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并比较不同分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上述两方面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PLT低于对照组,其他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上述两方面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比较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表达明显异常,且不同肝硬化分期患者的表达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应加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凝血酶和ADP刺激血小板肌动蛋白的聚合,腺苷、5′-氯-5′-脱氧腺苷及2′-脱氧腺苷抑制凝血酶和(或)ADP诱导的肌动蛋白聚合;腺苷和5′-氯-5′-脱氧腺苷对磷脂酰肌醇的磷酸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腺苷对凝血酶刺激的血小板中肌醇二磷酸的生成有抑制作用。本实验提示腺苷及其类似物对肌动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它们对肌醇磷脂转换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除参与正常的止血过程外还具有很多病理和生理作用。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s属于Zn^2+和Ca^2+依赖的内肽酶家族,能特异性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结合并降解细胞外基质。MMPs降解基底膜中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是肿瘤转移发生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血小板能够与肿瘤细胞结合并促进肿瘤转移,而MMPs在血小板促进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世界》2010,(2):39-40
重组蛋白质的一个最普通的结构修饰就是其结构中的天冬酰胺酸残基的脱酰胺基化。这种修饰常常发生在一系列的蛋白质药物中,如人生长激素、组织血浆酶原活化子、水酰素、单克隆抗体、酸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间介素等,这种脱酰胺基化作用的发生将会对治疗性蛋白质药物的活性或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血管内皮中,一氧化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与内皮素-1依赖性血管收缩的作用之间的平衡分别受到磷脂酰肌醇-3激酶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依赖性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控。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不表现出全部胰岛素功能的受损,而只是部分功能的受损,即选择性胰岛素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依赖性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损伤导致一氧化氮合成与内皮素1分泌的不平衡,最后产生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靶向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选择性损伤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本文系统论述了选择性胰岛素抵抗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胰岛素增敏剂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