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法中复苏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对因女方输卵管因素不孕的248个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内膜准备方法分为自然周期组、全激素替代周期组和半激素替代周期组三种,分别对各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自然周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全激素周期组和半激素替代周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这三组病人在年龄、不孕年限和移植胚胎数目上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三种内膜准备方法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生化妊娠流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冻融胚胎移植中,对于排卵正常患者我们建议采用自然周期法更为经济、方便。而对于月经周期不正常,排卵障碍的病人应依实际情况采用全激素周期或半激素周期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对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复苏胚胎移植的R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A组,38例)、安慰针刺组(B组,34例)及空白对照组(C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学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血流指数(VFI)、内膜血流指数(FI)、阻力指数(RI),比较三组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大于治疗前及B组、C组,VFI、FI高于治疗前及B组、C组,RI低于治疗前及B组、C组(P0.05)。三组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胚胎着床率高于B组、C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RIF患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着床率。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联合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回顾性分析1 933个IVF-ET周期.按照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分3组(组1:≤7 mm;组2:>7 mm到≤14 mm;组3:>14 mm),每组按内膜类型再分为3个亚组(组1(2、3)-A、B、C型),分析各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结果显示HCG日内膜厚度是影响妊娠的独立因素;组1和组3的3个亚组妊娠率及着床率无差异;妊娠率和着床率在组2的A、B、C中依次降低,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都是影响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当内膜<7 mm或>14 mm时,联合内膜厚度和类型更好地预测临床结局;当内膜厚度适中(7~14 mm)且内膜类型有三线征时,将预示很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12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的临床妊娠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妇女年龄,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onadtropin,Gn)的用量,移植胚胎数以及胚胎质量。回顾性分析本生殖中心2000年9月到2002年7月的IVF/ICSI(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共412个周期。并将所有周期按照年龄分成3组,随年龄的增长3组的妊娠率分别是42.31%、33.70%、28%;子宫内膜的厚度与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相关;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与临床妊娠率呈负相关(P<0.05);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技术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4月期间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50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ERT技术分为ERT组(n=78,接受ERT技术)和无ERT组(n=72,未接受ERT技术)。按照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和未临床妊娠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异位妊娠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ERT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高于无ERT组,移植日内膜厚度大于无ERT组,移植胚胎数少于无ERT组,流产率低于无ERT组(P<0.05)。所有患者按照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n=85)和未临床妊娠组(n=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妊娠与年龄、移植胚胎类别、移植胚胎数量、总周期数、FSH、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有关(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胚胎冷冻保存时间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FSH偏高是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而移植胚胎类别为囊胚、移植胚胎数量偏多是临床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ERT技术用于反复种植失败患者FET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妊娠。年龄、FSH、移植胚胎类别、移植胚胎数量是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蛋白表达的影响,为EM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94例E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未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曲普瑞林皮下注射,28日/次,注射3次,术中及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分别用取内膜器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法、TUNEL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内Bcl-2、Caspase3、GRP78等表达情况,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13±0.69)分,低于对照组的(2.62±0.71)分(P0.05);观察组1年内妊娠率及总妊娠率分别为38.30%、51.06%,均高于对照组的19.15%、29.79%(P0.05);治疗后观察组Bcl-2、Caspase3表达量分别为(1.54±0.28)、(3.20±0.65),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15)、(1.24±0.27)(P0.05);治疗后观察组GRP78表达量为(0.46±0.17),低于对照组的(0.61±0.24)(P0.05)。结论:GnRHα可缓解EMs患者下腹痛、痛经、性交痛等症状,提高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GnRHα调控上皮细胞Bcl-2、Caspase3、GRP78等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预处理改善IVF结局。方法:男性因素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8例,分两组:(1)实验组:IVF前自然周期月经第12天地屈孕酮30 mg/日、14天,3个月;(2)对照组:IVF前无干预。IVF前测血CA125,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排卵后一周(垂体降调日)再测CA125并取子宫内膜行ER、PR、HOXA-10mRNA检测。HCG日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比较临床资料及结局、症状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HCG日对照组子宫内膜厚于实验组。实验组子宫内膜A型血流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型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IVF前两组CA125均高于参考值,但无明显差异(P>0.05)。垂体降调日复查CA12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实验组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分泌期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VF治疗中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用黄体酮预处理在位内膜,可以降低血CA125,有利于转变子宫内膜组织类型、减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改善在位内膜容受性,缓解症状疼痛,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源自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形成的胚胎冷冻复苏后卵裂球完整性及是否恢复卵裂与生育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58个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根据精子来源将其分为手淫精子组(ICSI组)445周期,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组(TESA组)213周期。ICSI组根据复苏2枚胚胎后完整个数(0、1、2枚)分为3组(A、B、C组),TESA组也据此分为D、E、F组。ICSI组根据2枚胚胎复苏后恢复卵裂个数(0、1、2枚)分为3组(G、H、I组),TESA也据此分为J、K、L组。综合比较各组之间的生育结局。结果:①ICSI组与TESA组复苏后胚胎完整率、复苏18-20 h后胚胎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CSI组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TESA组。②ICSI中B组与C组上述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TESA三个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CSI与TES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CSI中I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均显著高于H组(P0.05),且I组与H组均显著高于G组(P0.05)。I组活产率显著高于G组和H组(P0.05)。TESA中L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J组(P0.05)。ICSI与TES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的精子质量较差,但一旦形成有效胚胎,FET结局与手淫精子来源的胚胎并无差异。至少移植一枚完整胚胎较移植两枚均破损胚胎具有更好的生育结局。至少移植一枚恢复卵裂的胚胎较两枚均不卵裂胚胎具有更好的生育结局。解冻后无完整胚胎且过夜培养后又均未恢复卵裂的胚胎应慎重考虑该周期是否取消移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技术(NICS)在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影响活产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行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53例行NICS检查且检测结果提示囊胚染色体拷贝数正常(NICS组),26例NICS检测结果异常予以排除,118例未接受NICS检测(非NICS组)。收集临床资料并追踪妊娠结局,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活产组(75例)和非活产组(9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的因素。结果:NICS组活产率高于非NICS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活产组女方年龄小于非活产组(P<0.05),基础卵泡雌激素(FSH)水平、常规试管婴儿(IVF)周期≥2个低于非活产组(P<0.05),优质胚胎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和NICS检查比例、发育成囊胚时间为D5比例高于非活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方年龄偏大、发育成囊胚时间为D6是影响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的危险因素(P<0.05),NICS检查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ICS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可提高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率,产妇高龄和囊胚发育速度过慢是影响活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前有必要进行NICS检查,并尽量选择D5囊胚以提高活产率。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原因不明子宫内膜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表达的关系。选择120名原因不明子宫内膜薄患者为试验组,120名子宫内膜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ERα基因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ERα表达。结果显示,P基因型频率试验组为47.1%,对照组为30.0%,OR值:2.076。试验组X基因型频率为20.8%,对照组为30.4%,OR值:0.602。Pvu II和Xba 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试验组ER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由此得出,ERα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子宫内膜薄有关,P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X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ERα在子宫内膜中原因不明子宫内膜薄中的表达低于子宫内膜厚度正常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探讨ipo13、c-kit、CD146、bcl-2和bax在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收集本院2010年3-7月行宫腔镜手术取得的40例子宫内膜息肉(病例组)与40例正常内膜组织(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ipo13、c-kit、bcl-2和bax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po13、CD146、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无论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期或分泌期,EP中ipo13、c-kit、CD146和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均比同期正常子宫内膜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干/祖细胞活性异常和子宫内膜凋亡减少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有关,其中子宫内膜干/祖细胞活性异常使内膜凋亡减少可能是EP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铮  林嘉盈  凌定文  刘桂英 《生物磁学》2011,(18):3592-359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或缺失参与肿瘤的形成,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进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microRNA表达调控等表观遗传机制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对分子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亦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Endometrial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gynaecological malignanc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majority of ca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based on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Type I oestrogen-dependent with endometrioid morphology and Type II non-oestrogen-dependent with serous papillary or clear cell morphology. As has been described for other malignancies, such as colorectal carcinoma, the transition from normal endometrium to carcinoma is thought to involve a stepwise accumulation of alterations in cellular regulatory pathways leading to dysfunctional cell growt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chang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and presents possible progression models.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或缺失参与肿瘤的形成,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进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micro RNA表达调控等表观遗传机制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对分子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亦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2,Trop-2)在病变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正常子宫内膜或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Trop-2蛋白的表达,其中单纯增生子宫内膜患者26例,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3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为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显示,Trop-2蛋白在正常增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几乎不表达,在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子宫内膜腺癌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阳性率分别为35.29 %和65.00 %,经过对比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水平随内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rop-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与其严重程度一致,可反映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GFR、HER-2、P53、ER、Ki-67、PR、VEGF、TopⅡα、PDGFR-β、PDGFR-α十种分子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10年到2012年199例子宫内膜癌中EGFR、HER-2、P53、ER、Ki-67、PR、VEGF、TopⅡα、PDGFR-β、PDGFR-α十种分子标志物的表达,表达结果使用x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分子标志物EGFR、HER-2、PDGFR-α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相关;ER、PR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手术分期及肌层浸润程度均相关。P53、Ki-67、VEGF、TopⅡα、PDGFR-β五个分子标记物与病理分级、临床手术分期及肌层浸润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十种分子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以及与病理分级、临床手术分级和肌层浸润程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连邦  张丽英  单春华 《生物磁学》2009,(14):2791-2793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I型EC和II型EC。最近的分子遗传学证据表明EC是由基因表达异常改变及突变引起的,例如I型EC中常伴随着pten、k-mS、ctnnbl(β-CATENIN)、mnx、etv5/erm、hgf/met、cyr16等基因的异常;II型EC通常与p53、erbb2(her2/neu)等基因异常有关,这些异常包括基因突变、缺失、扩增、过量表达等。本文就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例日本大耳白兔自发子宫内膜癌属腺癌。光镜下癌细胞排列呈腺管状 ,腺腔大小不等 ,胞质少 ,核大 ,癌细胞已侵袭至肌层。电镜下癌细胞呈长椭圆形及不规则形 ,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较少或无 ,且二者均发生肿胀 ;某些细胞内可见少量初级溶酶体 ;细胞核大且大小不一 ,核膜多凹陷 ;核仁呈网眼状。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是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与肿瘤和代谢疾病的发生均有密切联系。乙酰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共同维持乙酰化水平的平衡状态,一旦平衡因细胞内外环境刺激而打破,直接导致癌症(如子宫内膜癌)发生。缺乏孕激素抵抗的过量雌激素和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两大易感因素,乙酰化修饰对二者的影响,间接引起子宫内膜癌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