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靓 《人类学学报》2000,19(1):32-43
本文对陕西省铜川市瓦窑沟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13例颅骨进行了系统的人类学分析。结果表明,这组颅骨的种族特征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同时也显示出某种程度南亚类型的影响。在近代对比组中,瓦窑沟组的基本体质类型与华北近代组、华南近代组关系最近;在古代对比组中,它与火烧沟组和殷墟中小墓②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山 《人类学学报》2000,19(1):21-31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11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某些特征则显示出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龙头山青铜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分别与顺山屯青铜时代居民和近代华北居民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2007,26(2):97-106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7.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南,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通过对遗址出土的10例保存基本完整的颅骨进行测量与观察后,得出以下结论:孙庄组的颅面部特征为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狭额型、中鼻型、低眶型、中面角属平颌型、犬齿窝和鼻根凹欠发达、颅顶缝简单等。孙庄组古代居民颅骨的形态特征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围。颅骨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孙庄组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华南组(R=1.26)关系最为密切,与近代蒙古组(R=1.80)和通古斯组(R=2.06)关系疏远;在与各新石器时代组的对比中,孙庄男性组与仰韶合并组(R=1.00)、庙子沟组(R=1.00)、西山组(R=1.07)、大汶口组(R=1.13)关系接近,孙庄女性组最接近于大汶口组(Dij=3.10)、徐堡组(Dij=4.58)和西山组(Dij=4.60)。综上,我们可知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时代中晚期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颇为一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同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相似文献   

8.
对近代—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群26项颅骨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显示非洲人具有一些显示其特异性的颅骨特征,但多数特征的表现与东亚人类非常接近,提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趋同性。作者认为非洲人在多数颅骨特征的表现方式上较中国人更为多样化,表明现代非洲人群在体质特征的表现上较东亚人类具有更宽广的形态变异谱。作者基于许多东亚、欧洲及澳洲人类的颅骨特征在非洲人群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明显的表现等现象提出一些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2年至2004年,为配合尼尔基水库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区内发掘了团结、全发、铁古拉三处清代达斡尔人墓葬,为研究清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经济状况、社会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对三处墓葬所出土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清代达斡尔人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同时又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该组达斡尔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山嘴子组和萧氏后族组所代表的辽代契丹人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对于研究达斡尔族族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1.
从野店人骨论山东三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人类学家颜訚先生,在研究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两组新石器时代人骨特征时,认为这两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属同一类型,即蒙古大人种中的玻里尼西亚类型。为了弄清楚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居民体质的种族类型,作者研究了由山东省博物馆提供野店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并参考颜訚的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头骨面部某些特征的投影栅相位法测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投影栅相位法 ,定量测量现代人面颅骨的一些项目 ,分析比较了中国南方、北方面骨的特点及中国与欧洲现代人面骨的差异 ,并探讨该方法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发现 :1 不论云南、欧洲头骨 ,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线距项目上 ,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 2 华北头骨的中面宽、上面高及其指数、颧上颌高和内侧两眶宽指数大于云南头骨 ,中面部的扁平度小于云南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云南头骨的要朝向前方。 3 中国云南、华北现代人头骨上面部的宽度小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上面部扁平程度大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欧洲头骨更朝向前方。华北头骨上面部高度及其指数大于欧洲头骨; 云南头骨上面高及男性的上面高指数与欧洲头骨无差异 ,云南女性上面高指数大于欧洲头骨。我们认为投影栅相位法可作为传统测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头骨面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人类学观察法比较了中国云南、华北和欧洲现代人头骨的犬齿窝、颧骨缘突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的出现情况,以探讨其在人种、群体区分上是否有意义。结果:(1)在云南头骨,犬齿窝、颧骨缘突的出现率无性别差异,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在欧洲头骨,这3项非测量必状的出现率男女间无差异。(2)上述3项性状,在中国云南和华北头骨(男性)的出现率无差异。(3)犬齿窝、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在现代欧洲人头骨明显高于现代中国人头骨。颧骨缘突的出现率在欧洲与中国现代人头骨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3):235-238
按照歧异系数,柳江人与港川人很接近,其程度和港川人二女性之间或山顶洞二女性之间接近的程度相似,柳江人与山顶洞人相去较远,山顶洞人与港川人相去较远,身材的比较也支持这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西部五大山系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地理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群分化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种内变异的探讨对揭示微进化过程具有积极
意义。本文以社鼠头骨为材料,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自我国中西部5 大山系的250 号标本头骨形态变
量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秦岭与四川各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已发生完全分化,而在四川各山系之间,除
邛崃和相岭山系外,其余各山系社鼠头骨形态已分化明显。腭长、上颌齿隙长等变量是各山系社鼠头骨样本发
生分化的主要变量,暗示上述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分化可能主要来自于局部种群在食物资源及觅食习性等
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本文研究结果尚揭示了在对具有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进行种下阶元(如亚种) 的划分
时,需充分考虑形态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36例(472侧)中国成人颅骨的脑膜中动脉眶支沟、脑膜中动脉眶支孔和眶外侧沟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脑膜中动脉眶支孔的出现率为55.9%;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17.6%,其中双侧出现的有24例,占10.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 11例出土于山东省鲁中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周 -汉代颅骨进行测量研究。在颅、面部测量特征的比较上 ,这批头骨与鲁北地区同时代头骨特征类似 ,都属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与周邻地区古代人群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鲁中南周 -汉代组人群与黄河流域古代类群的亲缘关系比与华南组的更接近 ,这组人群与西日本弥生人接近的程度明显大于与绳文人接近的程度。本研究支持在现代日本人的起源中有源自中国大陆特别是华北东部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人颅骨测量特征及其地区性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刘武  杨茂有 《人类学学报》1991,10(2):96-106
  相似文献   

19.
香港地区现代人头骨的研究:性别和地区类型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令红 《人类学学报》1989,8(3):222-230
本文报告了香港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性状的性别差异情况和香港与太原的男性头骨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各自的判别函数,正判率分别达到93.1%和85.3%。它们分别适用于华南头骨的性别鉴定和华南与华北男性头骨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