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学术界有关非洲与亚洲直立人关系的争论,本文对一些用来支持非洲早期直立人从直立人中分离出来而归入匠人的主要形态学证据进行了检验,用于研究的标本包括迄今在东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直立人KNM-ER 3733、KNM-ER 3883和KNM-WT15000头骨化石,这些石是被提倡非洲与亚洲的直立人分离两个种的学者归入匠人的主要标本,对这些非注早期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18项头骨特征对比显示:一些被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独有特征在上述非洲直立人头骨都有出现,存在于非洲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之间的颅骨特征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特征的表现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作者认为根据本文对比的颅骨特征,非洲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在颅骨形态上非常相似,他们之间的形态差异反映了直立人具有较宽的形态变范围,认为亚洲直立人具有特化的衍生性状的观点在本文不能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导致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形成了具有明显体质特征差别的人群(或种族)。对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以来不同地理区域近代和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差别、相互亲缘关系的分析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1项头骨非测量特征在近代和现代中国人群, 以及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共330例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特点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率或表现特点在三个人群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有些特征在人群间的差异甚至非常明显。与非洲及欧洲人群相比, 现代中国人头骨总体显得纤细, 眉弓、角圆枕、颧三角、颧结节等反映头骨粗壮程度的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群的发育明显弱于非洲和欧洲人群。此外, 现代中国人群还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非洲和欧洲人群的头骨非测量特征, 包括锐利的眶外下缘、相对平坦的眉间鼻根点、较圆隆的颅侧壁、平坦的顶孔人字区、深弧形的上颌颧突下缘, 梯形和左右不一的鼻额-额颌缝走向等。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7.0%—79.5%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其中对中国人群的正确判别率分别达到70.4%和82.9%。个体标本分布显示非洲人群表现较大的分散性, 而中国和欧洲人群样本的分布明显密集集中, 提示中国和欧洲人群似乎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特征。本研究还发现多数在人群间差别显著的头骨非测量特征与头骨粗壮程度有关, 作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邢松  周蜜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4,33(4):471-482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造成的具有地域差别的人群标志性体质特征是研究人群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作为臼齿形态测量的组成部分,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在人类演化以及现代人群关系上的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人类学界的关注。然而,迄今对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群之间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代表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的208枚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研究发现,上颌第一臼齿四个主要齿尖相对面积在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亚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近中齿尖(原尖和前尖)相对面积较大,而远中齿尖(后尖和次尖)相对面积较小。非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各齿尖相对面积均较亚洲人群具有更大的变异,尤其在原尖和次尖相对面积上。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9.2%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通过与化石人类相关数据的对比发现,非洲现代人比亚洲现代人在原尖和次尖相对面积以及前尖/后尖相对面积比例上更加接近于人类演化的早期形式。现有的证据显示,亚洲和非洲现代人群在齿尖相对面积的分化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更加精确的分化时间需要结合更新世晚期甚至中期化石人类数据去获得。本研究揭示出的非洲现代人上颌第一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高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相对原始性在现代人形成与分化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陕西陇县战国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武  曾祥龙 《人类学学报》1996,15(4):302-314
本文记述了陕西县出土的战国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数据对比和统计分析显示:与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相比,陇县人类牙齿形态特征除具有典型蒙古人种的共同特点外,与现代华北人更为接近。作者认为在近一万年内华北地区人类在体质特征上经历了某种规律性的演化过程,其表现特点是朝向现代华北人的方向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人类在这一特定时间内体质特征的微观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2014,33(4):405-426
本文将大荔颅骨的一系列形态特征与中国的直立人、欧洲和非洲的中更新世人、欧洲和亚洲的尼安德特人、中国和欧洲的早期现代人以及现生现代人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可以归纳为几种状况。大荔颅骨:1)与其他中更新世颅骨比较一致,而与早期现代人相去较远;2)与早期和现生现代人一致或接近,显得比其他中更新世人进步;3)在中国早期现代人或现代人变异范围内,也在欧洲中更新世人变异范围内或与之接近,却与中国直立人相距较远;4)处于一般中更新世人与早期现代人之间的中间状态;5)处于中国直立人与中国早期现代人之间的中间位置,而且比较接近欧洲/非洲中更新世人;6)与东亚多数化石人比较一致,而与旧大陆西部中更新世化石人相去较远;7)与中国直立人显然不同,而与欧洲/非洲中更新世人更加接近;8)与非洲中更新世人接近,而与中国直立人和欧洲中更新世人差距较大;9)与大多数中更新世人不同,似乎是自身独有或罕见的。基于这样复杂的状况,作者提出,大荔颅骨既不属于直立人,也不属于海德堡人,表现为兼具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非洲中更新世人的特征,而且是这些共有特征与早期现代人部分特征的镶嵌体,可能比中国的直立人对中国现代人的形成做出过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武  王善才 《人类学学报》1998,17(3):177-190
对在湖北长阳县深潭湾崖葬墓出土的青铜时代人类乳齿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显示在人类恒齿出现的大多数具有种族识别价值的形态特征在乳齿有相等程度的表现,其中部分特征的出现率和表现程度高于恒齿。与其他地区人群相比,长阳青铜时代人类乳齿特征在总体上与东北亚人类具有的“中国型牙齿”特征接近。同时,在个别牙齿特征上呈现出南亚蒙古人种的特点。作者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就长阳青铜时代人类乳齿测量数据的表现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植物杂志》2010,(4):7-7
为了揭开人类表型多样性的奥妙,科学家系统分析了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群的群体多态性,并与其他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骨骼基因中的SNP位点在非洲人群和非非洲人群(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特征,但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并没有此现象。骨骼基因中的高分化SNP在东亚人群和欧洲人群具有很高的衍生等位基因频率,但非洲人群中却没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8,17(4):276-282
本文提供或援引了中国晚期智人头骨的额骨鳞部最突出点位置、颊部骨骼下缘的形状、头骨最宽处位置等特征和铲形门齿等牙齿特征的出现率等的有关数据,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系来源于非洲“夏娃”的后裔,还是中国当地更早的人群。所得结论更倾向于后者而不利于前者。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之间缺乏显然的反差,没有中断的迹象,也是不利于中国现代人起源的替代说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2.
吴秀杰  张伟 《人类学学报》2019,38(4):513-524
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不同,依据现代人头骨测量数据计算出来的公式往往不适于古人类颅容量的推算。获取古人类颅容量最准确的方法是复原出其内部的颅内模;然而,由于颅内模的复原工艺复杂,加上古人类头骨化石数量稀少且多数残破,如何准确地推算其颅容量,成为古人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颅容量推算方法的对比和验证,试图找出推算古人类颅容量的最适合的公式法。研究结果显示:1)早期现代人解剖特征同现代人基本接近,依据现代人头骨推算出来的回归方程可以用来推算其颅容量;2)直立人头骨厚重、脑颅低矮,体质特征不同于现代人,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使用现代人公式法。依据本文中国直立人头骨测量数据推导出来的回程方程(C=-1301.944+60606L+0.718b+9.936h)适合其颅容量的推算。采用此直立人公式法,推算出蓝田直立人的颅容量为918 mL;3)古老型智人的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对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一概而论:体质特征接近直立人的,如大荔人、华龙洞6号,可采用直立人公式法;体质特征接近早期现代人的,如许昌1号,可采用现代人公式法;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早期现代人中间位置的,如马坝人、金牛山人,其颅容量约等于采用现代人公式法和采用直立人公式法获得的颅容量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一些形态特征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应该注意的一些思维方法的问题,并且为多地区进化说增添了新的证据:1)中国更新世头骨共同具有的眼眶及其外侧下缘形状等特征在近代头骨中已有所改变,在考虑其意义时不应该忽略时间和基因交流起过的作用;2)中国更新世头骨的共同特征并不因为它们也可见于其他地区而丧失其意义,因为证明连续性的共同特征不需要是地区独有的;3)铲形门齿的结构在近代人中变弱,不削弱它作为连续进化证据的价值,这种弱化的现象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态纤巧化的一种表现;4)在辩论时不要对有关形态作不正确的观察和曲解对方的观点和论据;5)头骨正中矢状突隆、下颌圆枕、夹紧状鼻梁和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等四项特征在近代非洲人中阙如,却存在于东亚近代人,本文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增强多地区进化说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the first Americans were very distinct from late and recent Native Americans and Asians in terms of cranial morphology. The study is based on 30 early Holocene specimens recovered from Sumidouro Cave (Lagoa Santa region, central Brazil) by Peter Lund in 1843. Sumidouro is the largest known collection of Paleoindian skulls deriving from a single site. Six different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ssess the morphological affinities of the Sumidouro skulls in comparison to Howells' worldwide extant series and late archaic Brazilian series (Base Aérea and Tapera). The results show a cl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umidouro and Australo-Melanesians and none with late Asian and Amerindian series. These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of final Pleistocene/early Holocene human skulls from South, Central, and North America, attesting to a colonization of the New World by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ucceeding biological populations: an early one with a cranial morphology similar to that found today in the African and Australian continents, and a later one with a morphology similar to that found today among northeastern Asians.  相似文献   

15.
The human remains recovered from “Grotte supérieure de Zhoukoudian” are the best-preserved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s in East Asia. For decad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in East Asia, the Upper Cave skulls have been playing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origins of modern Mongoloids and American Indians.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human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tails and the mechanisms for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Both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modern humans have been stressed. Some studies further trigger the debaters on the Upper Cave Man concerning its evolutionary level and it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To further explore these problems, we examined and compared 12 non-metric features on the 3 Late Pleistocene Upper Cave skulls and 162 Holocene individuals earthed from two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North China (Longxian and Yanq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8 on the 12 features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 patterns between Upper Cave Man and recent Chinese leading the authors to believe that more primitive expressions appeared on the Upper Cave Man than on recent Chinese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problems on the intragroup variation in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popul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观察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的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类似南亚蒙古人种特点,如低眶和阔鼻倾向等。这种南亚特点的表现也许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旧石器晚期居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6,35(1):89-100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鲤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土的5例人类头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这些个体在种族特征方面较为一致, 应属于蒙古大人种的范畴, 可被视为"古华南类型"群体, 较接近于现代的南亚类型。岭南地区6组史前时期人群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墩组、东湾仔北组、鱿鱼岗组与河宕组之间存在相对较近的形态学关系; 柳江人和甑皮岩组关系最为密切。在更为广泛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对18组不同时期人群进行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 鲤鱼墩人群与其他人群保持了相对较远的形态学距离。另外, 岭南地区的古人类从晚更新世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颅骨的绝对测量值上反映出一个短颅化、狭颅化和高颅化的过程, 而颅指数反映的却是长颅化的趋势, 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颅宽值较之颅长值减小得更快, 形成了颅骨尺寸在绝对值上的减小, 在颅指数上却反映出长颅化趋势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 现代南亚类型居民的典型长颅型特征可能是在全新世之初开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