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描述了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中的盒形藻目,根管藻目和舟形藻目,共计25种和7变种。它们从海相到陆相的不同生境中都有分布,为探讨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2.
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全部串珠藻目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而在淡水红藻中,70%约有130种属于串珠藻目。研究以目前获取的来自世界各大洲串珠藻目植物43种的rbcL基因序列,结合其形态和生物地理特征,构建了该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探讨整个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发生途径,进而为研究该目以至淡水红藻的起源提供基本资料。运用PAUP*4.0b10和MrBayes 3.0b4等软件对43种串珠藻目植物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红索藻目植物均独立于串珠藻目植物,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2)鱼子菜科属于串珠藻目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群。(3)串珠藻属扭曲组与杂生组的差异度较小,结合其形态特点,倾向于将杂生组并入扭曲组。(4)串珠藻科属于串珠藻目中最大的科,包括较多的种类,其系统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串珠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结合更多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硅藻植物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008年3月采自崇明东滩的硅藻植物共110个分类单位,包括105种5变种,隶属于2纲7目52属,其中7种1变种为中国新纪录:星形小环藻Cyclotella plitvicensis Hust.、较小侧链藻Pleurosira minor Metz.,L.-B.&Garc.-Rodr.、较小短缝藻Eunotia minor(Kütz.)Grun.、狭长曲壳藻Achnanthes elata(Leud.-Fortm.)Gandhi、弯曲羽纹藻Pinnularia flexuosa Kram.、近弯羽纹藻近线性变种Pinnularia subgibba var.sublinearisWalth.&Massach.、常态舟形藻Navicula normaloides Choln.和透明菱形藻Nitzschia pellucida Grun.。对崇明东滩硅藻的种类分布、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来自福建和深圳红树林下中国首次记录的4种硅藻,即瓜形桥弯藻Cymbella cucumisA.Schmidt、拟优美舟形藻Mzvicula elegantoides Hustedt、侧偏舟形藻N platyventris Meister和柔弱舟形藻N tenera Hustedt,同时描述了每个种类的细胞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特点。作者认为淡水硅藻瓜形桥弯藻C.cucumis在半咸水和海水的环境中也有分布(盐度〉15),应属于淡水和半咸水种。  相似文献   

5.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中的等片藻目、曲壳藻目和双菱藻目进行了系统分类描述,计有24个种和8个变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5个新变种。它们可归属于:1)世界普生种,淡水或半咸水生境,中性一偏碱性;2)南极近岸浅海海域中常见种。  相似文献   

6.
福建金门岛的淡水硅藻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报道了2004年11月采自福建省金门岛的淡水硅藻共126个分类单位,包括81种40变种5变型,隶属于2纲6目11科26属,其中瓦尔斯布纹藻Gyrosigma wansbeckii(Donk in)C l.、华美舟形藻Navicula elegansW.Sm ith、扁羽纹藻Pinnularia fasciata(Lagerst.)Hust.、近缘桥弯藻埃法变种Cym bella affinisvar.afarensisGasse、澳大利亚桥弯藻Cym bella australica(A.Schm idt)C leve、多西诺桥弯藻Cym bella dorsenotata strup、近极菱形藻Nitzschia polarisG run.、近粘连菱形藻斯科舍变种Nitzschia subcohaerensvar.scotica(G run.)Van Heurck、具脐菱形藻Nitzschia um bili-cataHust.为中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该文报道了2015年7月采自西藏拉鲁湿地的硅藻植物共133个分类单位,包括54属122种11变种,分别隶属于3纲12目54属,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分别为多罗弗里克短缝藻(Eunotia dorofeyukae Lange-BertalotM.S.Kulikovskiy)、嫌钙异极藻(Gomphonema calcifugumm Lange-BertalotE.Reichardt)、坎普登斯异极藻(Gomphonema campodunense E.Reichardt)、三角舟形藻(Navicula trilatera Bahls)、相似弯肋藻(Cymbopleura similiformis Krammer)、兰格伯泰勒特桥弯藻(Cymbella lange-bertalotii Krammer)。并对拉鲁湿地硅藻的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优势属及优势种,对优势种的环境指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坤  陈家宽  张志耘 《植物研究》2002,22(1):T001-T002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世界水雍科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水雍科植物花粉为舟形或船形,具远极单沟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通常为浅网状至网状,稀为小刺状纹饰,外壁外层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覆盖层厚。水雍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了从小刺状向网状的过渡。该科花粉为远极单沟,覆盖层厚,具小刺等特征反映了其与水鳖科和泽泻目花蔺科的密切联系,而该科花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则与茨藻目植物接近。这一结果支持将水雍科从茨藻目中分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目处理的观点。此外,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大小、纹饰类型、网眼大小与深浅等方面的差异对种级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大庆6个典型湖泊的湖藻进行分离和鉴定,筛选出高油脂含量的大庆湖藻。方法:采用吸管分离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共分离出8株硅藻和5株绿藻,并利用化学方法对所分离的湖藻进行油脂含量测定。结果:所分离13株藻种名称和油脂含量分别为GF-1四尾栅藻9.3%、GF-2鼓藻2.7%、GF-3布朗葡萄藻20.9%、GF-4布纹藻32.6%、HY-1卵囊藻5.5%、HY-2舟形藻37.1%、HY-3二形栅藻6.4%、YL-1舟形藻32.2%、YL-2刀形布纹藻38.3%、YL-3舟形藻34.5%、HQ-1脆杆藻36.6%、QY-1盒形藻33.8%、CY-1脆杆藻29.4%。结论:筛选出YL-2、HY-2和HQ-1三株高油脂含量的大庆湖藻。  相似文献   

10.
基于28S rDNA序列的鞘藻目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进行了较广泛的样品采集,通过实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多个鞘藻目种类的株系,并采用PCR技术新获得鞘藻目2属8个种类的部分28S rDNA序列,连同GenBank中的另两条序列,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鞘藻目中的每个属。通过比较分析绿藻纲中包括此10条序列的共36个种类的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Trebouxiophyceae中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和Fusochloris perforata作外类群,运用多种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包括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方法。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非常相似,在形态上就在整个绿藻中界限分明的鞘藻目从分子水平上再次证明为单系起源的类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毛鞘藻属处于鞘藻目内三个属中较分离的位置,而枝鞘藻属与鞘藻属植物并无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采自新疆的舟形藻属(硅藻门)中国新记录7个分类单位,如下所示:辐头舟形藻(Navicula capitatoradiata Germain)、辐指舟形藻(N. digitoradiata(Gregory) Ralfs)、瑞卡德提舟形藻(N. reichardtiana Lange-Bertalot)、针状舟形藻(N. spicula (Hickie) Cleve)、近小胎座舟形藻(N. subplacentula Hustedt)、琐细舟形藻(N. trivialis Lange Bertalot)和上凸舟形藻(N. upsaliensis(Grunow) Peragallo)。并对其分类学特征以及采集地生境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相似文献   

12.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中的等片藻目(Diatomales)、曲壳藻目(Achnanthales)和双菱藻目(Surirellales)进行了系统分类描述,计有24个种和8个变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5个新变种。它们可归属于:1)世界普生种,淡水或半咸水生境,中性-偏碱性;2)南极近岸浅海海域中常见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藻是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形成钙质"骨骼"的分属多个门类的藻类的俗称。钙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本文系统讨论了绿藻门绒枝藻目(Dasycladales)、羽藻目钙扇藻科(Udoteaceae)的科和属级分类标准和红藻门珊瑚藻科、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属级分类标准及其中各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塔中—巴楚台地和塔北台地发育了一套礁滩相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本文系统描述了来自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塔北地区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层中的钙藻化石11个属15个种。包括绿藻门绒枝藻目西莱特藻科(Seletonellaceae)的Dasyporella,Kazakhstanelia,Vermiporella,Aphroporella,Arthroporella,绿藻门的羽藻目Bryopsidales(siphonales)的钙扇藻科的Dimor phosiphon,Palaeo porella,红藻门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管孔藻科的Solenopora,Parachaetetes及Corallinales incertus familiae的Petro-phyton,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Monili porella。其中绒枝藻Ajakmalajsoria被视作Kazakhstaneli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15.
在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对采自大兴安岭的600余号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共观察到舟形藻科中国新记录植物1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4个属,其中类缝藻属1种:粗脉肋缝藻;长篦藻属3种:大长篦藻、细尖长篦藻、双型长篦藻;舟形藻属1种:乌普萨拉舟形藻;辐节藻属5种:两头辐节藻、河生辐节藻、细长辐节藻、豆形辐节藻、地中海辐节藻。本文对这些种类的分类学特征及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3种淡水布纹藻(钝布纹藻、库氏布纹藻和赛欧托布纹藻)的形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它们的精细结构特征;并分析讨论它们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域。结果表明:(1) 3种淡水布纹藻皆属于粗糙布纹组;从壳面观看,都具有S形和反S(S)形两种壳瓣外形。(2) 钝布纹藻具有弱的S形壳面外形、T形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直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椭圆形的中央区;库氏布纹藻具有明显的S形壳面外形、略微向不同侧偏转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直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椭圆形的中央区;赛欧托布纹藻具有弱的S形壳面外形、强烈钩状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T形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倾斜的中央区。(3) 钝布纹藻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云南等地有分布;库氏布纹藻在新疆和湖南等地有发现;赛欧托布纹藻分布于武陵山区,该文是其在中国淡水分布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丝状绿藻对水体中低浓度苯酚的去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两种丝状绿藻,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和长形水绵(Spirogyra longata)对水体中低浓度苯酚(≤6mg·mL-1)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交互作用下,脆弱刚毛藻和长形水绵对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86%和75.63%,脆弱刚毛藻去除苯酚试验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长形水绵去除苯酚试验中,处理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考虑交互作用下,脆弱刚毛藻和长形水绵对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88.98%和75.63%,脆弱刚毛藻去除苯酚试验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长形水绵去除苯酚试验中,处理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脆弱刚毛藻去除苯酚实验中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温度18℃,处理时间2h,藻重0.5g,长形水绵去除苯酚试验中中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温度8℃,处理时间1h,藻重0.5g。  相似文献   

18.
迄今已报道的骨骼钙藻化石,除轮藻门(Charophyta)外,多数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的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萝目(隐线藻目)(Cryptonemales),绿藻门(Chlorophyta)的管藻目(Siphonales)、管枝藻目(Siphoncladales)和粗枝藻目(Dasycladales)的成员;还有褐藻门(Phae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和甲藻门(Pyrro-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产熊野藻属Kumanoa的两个种, 绞扭熊野藻K. intorta (=绞扭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 弯形熊野藻K. curvata (=弯形串珠藻B. curvatum)和其他6种淡水红藻为实验材料, 对其psaA和psb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 并与GenBank中相近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以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了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 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 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熊野藻属中的两个种聚为一支, 与串珠藻属相分离, 支持该属的建立; 中国产的熊野藻属分子学研究结果与来自南美洲及澳洲的该属植物结果一致, 说明该属的建立具有广泛的地理适用性. 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也明确反映了熊野藻属与串珠藻属较近的亲缘关系, 根据果胞枝形态特点, 推测熊野藻属进化地位晚于串珠藻属植物, 而早于顶丝藻目和红索藻目. 此外, 胶串珠藻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分离, 支持将其单独分组, 红索藻目植物与串珠藻目植物分离, 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 同时也表明psaA和psbA基因用于淡水红藻分析, 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采自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类及无壳缝类硅藻植物5属9种,其中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正链藻属的角状正链藻Orthoseira roeseana(Rabenhorst)O'Meara、脆杆藻属的古拉德脆杆藻Fragilaria goulardii(Brébisson)Lange-Bertalot和菱形脆杆藻Fragilaria nitzschioides Grunow。对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的正链藻属、假十字形藻属、类十字形藻属、十字形藻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9种硅藻植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