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温度对大菜粉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6、20、22、25、28和31℃共6个恒温条件下以白菜为寄主进行饲养,测定了温度对大菜粉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并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其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大菜粉蝶的卵、幼虫、蛹及全世代平均发育速率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趋势,存活率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76℃、6.87℃、5.30℃和14.91℃,有效积温分别为38.14、213.90、169.68和43.01 d·℃。在28℃时大菜粉蝶卵的孵化率、各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31℃条件下不能完成个体发育。由此可见,高温环境不利于大菜粉蝶的存活和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大菜粉蝶田间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家蚕和莱粉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家蚕和菜粉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眠和完全变态的概念;鳞翅目的主要特征,蛾类和蝶类的主要区别。 2.使学生懂得人类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规律,目的在于发展有益昆虫和防治有害昆虫。 3.培养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家蚕和菜粉蝶成虫的形  相似文献   

3.
广藿香精油的杀虫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研究了广藿香〔Pogostem on cablin(B lanco)Benth.〕全草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广藿香精油和广藿香酮对菜粉蝶(Preris rapaeL.)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使用2.5~40.0 mg.mL-1广藿香精油和1~10 mg.mL-1广藿香酮分别对菜粉蝶和小菜蛾幼虫进行饲喂实验,均表现出较强烈的拒食作用;广藿香精油和广藿香酮对4龄菜粉蝶幼虫毒杀作用的LC50值分别为104.28和32.20μg.mL-1。活性跟踪实验确证广藿香酮为广藿香精油的有效杀虫成分。  相似文献   

4.
小菜粉蝶的人工饲料及饲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福  王延年 《昆虫知识》1990,27(6):366-368
<正> 小菜粉蝶Pieris rapae L.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害虫。多年来,在其农药筛选、抗药性和生物防治的研究中,用虫均来自田间。这些虫源往往受季节、施药及病源和寄生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菜粉蝶幼虫原代血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63年Vago和Bergoin报道了大粉蝶Pieris brassicae颗粒体病毒在舞毒蛾Lymantriadispar原代卵巢细胞培养物中复制,但后来一直未能重复。关于菜粉蝶Pieris rapael的组织培养国内外则很少见有报道,为了研究菜粉蝶颗粒体病毒与其宿主的关系、病毒的增殖机制和探索大量生产病毒的新途径,我们开展了菜粉蝶的细胞在体外的培养工作。菜粉蝶幼虫原代血细胞体外培养4天后形成单层,一般能维持7到10天。 材料与方法 材料 菜粉蝶幼虫是从市郊菜地甘蓝上采集。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培养基用1NKOH溶液调pH至6.3,过滤除菌。  相似文献   

6.
<正> 菜粉蝶picris rapae(L.)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我国南方,夏季炎热、高温干旱,不利于菜粉蝶生长发育。多年观察说明,我地6至8月即3至5代发生期间,菜粉蝶多转移到阴凉的杂草上产卵、繁殖,以度过南方炎热的夏季。而造成生产上严重损失的时期则是在夏前。本文讨论了夏前菜粉蝶在甘蓝上的种群特点,并运用微机对有关气象因子进行程序分析,以明确夏前菜粉蝶的发生规律。 材料和方法 1.种群消长调查 在所内设0.2亩观察圃一块,种植甘蓝等蔬菜,不施农药。从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调查起,每5天1次,直至菜粉蝶度  相似文献   

7.
以菜粉蝶幼虫为对象对茼蒿素类似物进行了拒食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2号和20号化合物的活性最高。生测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12号和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3龄幼虫处理后24h后的AFC50分别为370.00μg/mL和226.93 μg/ml;在选择性条件下,对菜粉蝶4龄幼虫处理后24h后的AFC50分别为398.88?g/ml和280.54?g/ml。20号化合物能明显延迟菜粉蝶卵的孵化,降低菜粉蝶幼虫血淋巴及其蛋白质的含量。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0号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保叶效果并对菜粉蝶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万兴生  胡萃 《昆虫学报》1986,(4):371-376
菜粉蝶幼虫在一、二、三、四龄初期饲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食量减少99.3—38.4%;四龄末或五龄初饲毒,食量反而比健虫高出36.3%和87.2%。幼虫感病后取食期的缩短或延长是食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幼虫病死前脱皮过程先被抑制,其结果往往使得死亡时所处的龄期明显延长。幼虫在四龄末饲毒后,由于五龄期延长,食量增加,其死亡前达到的最高体重平均为357.9毫克,远高于健虫化蛹前的最高体重。PbGV对菜粉蝶化蛹也有明显影响。幼虫在五龄前饲毒,一般不能化蛹。五龄第1—3天饲毒,化蛹率26.4—87.9%,第4天饲毒对化蛹无影响。本文结果对应用PbGv防治菜粉蝶幼虫危害以及对该病毒的大量增殖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磊  夏昊  钱强  徐圆  李凯 《环境昆虫学报》2017,(6):1319-1325
osiris基因家族是昆虫特异性基因,迄今尚未在昆虫纲以外的物种中发现同源基因。本研究利用菜粉蝶转录组数据,鉴定了菜粉蝶16个osiris基因家族成员,分属11个亚家族。通过与菜粉蝶基因组比对,发现菜粉蝶osiris基因均为断裂基因,外显子数量为3-15个;通过结构域分析,发现菜粉蝶Osiris完整编码蛋白含有信号肽和一个未知功能结构域DUF1676,且多数Osiris蛋白含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osiris基因家族成员与其他昆虫种类相应成员更似直系同源,而非种内基因扩张,再次验证了osiris基因是在昆虫物种分化之前就已形成的多基因家族。发育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osiris家族不同成员表达量在不同发育阶段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多在菜粉蝶1龄幼虫和5龄幼虫高表达,卵期、蛹期与成虫期低表达,预示着osiris基因家族不同成员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似性与发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陕西境内5个采样点采集的30个菜粉蝶个体,用AFLP技术分析了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凝胶图经染色和分析发现总位点数为540个,其中504个为多态性位点,36个共有位点,具多态性的条带百分率为93.33%。结果表明:AFLP技术适合应用于菜粉蝶遗传多样性分析;荧光标记法在AFLP分析中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南北坡5个地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化显示出山脉对菜粉蝶的隔绝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56-1958年间, 作者在南京考查菜粉蝶天敌, 发现重要种类有:黄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L.))、广大腿蜂(Brachymeria euploeae Westwood)、菜粉蝶黑疣姬蜂(Pimla sp.)和黄绒茧蜂(Apantelesglomeratus(L.))等数种。幼虫期寄生蜂的寄生率平均为3.3%, 蛹期为53.86%。黄金小蜂为蛹寄生蜂, 一年发生11-12代(室内), 以幼虫或蛹在寄主蛹壳内越冬, 寄生率平均为50.52%, 高者可达80%以上;雌峰率为65.12%;羽化率为93.17%。广大腿蜂寄生率平均为3.34%, 蛹寄生, 雌蜂率为58.43%。菜粉蝶黑疣姬蜂在国内寄生于菜粉蝶, 尚属初次报导。单寄生于越冬寄主蛹内, 寄生率为1.91%。黄绒茧峰只在一头菜粉蝶幼虫中发现, 寄生率为3.3%。黄金小蜂为菜粉蝶生物防治较合理想的一种寄生蜂, 但不能终年抑制菜粉蝶的猖獗。作者建议:(1)增加早春黄金小蜂的虫口数量;(2)解决8月间寄主数量的不足, 从而使黄金小蜂充分发挥其寄生能力, 达到菜粉蝶生物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菜粉蝶幼虫S型生长曲线及其拐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仁国 《昆虫学报》1989,32(3):380-381
菜粉蝶Artogeia rapae(L.)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国内关于该虫的研究颇多。僵至今尚未见报道其幼虫生长曲线和拐点。本文以衡阳市第一代菜粉蝶幼虫为材料,对其“S”型生长曲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求得其拐点位于第5龄初期,亦即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材料与方法 1.试虫 1986年3月自田间甘蓝上采得第一代菜粉蝶卵,置于室内孵化,幼虫用新鲜甘蓝叶单饲。将同一天孵化的幼虫分成两组,分别作为称重和观察历期试虫。供称重用的幼虫,自孵化之日起,每天均在同一时刻称重1次,直至化蛹,计3批112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微生物防治害虫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开始,当时有利用病死野蚕制成浆液防治桑蟥的记载,蒲蛰龙在1941年曾进行过细菌防治菜粉蝶的试验。但是,这项研究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国初期,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Berliner)进行过试验。1959年和1961年又先后对苏  相似文献   

14.
张倩倩  王飞  方琦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11,54(11):1264-1273
为探明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毒液对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蛹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与吞噬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采用Na2-EDTA处理和尼龙毛法对菜粉蝶蛹颗粒血细胞与浆血细胞进行分离纯化; 再采用离体细胞培养方法, 研究了菜粉蝶蛹颗粒血细胞、 浆血细胞各自在包囊和吞噬反应中的作用, 以及蝶蛹金小蜂毒液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均参与了包囊反应, 其中前者包囊作用明显, 后者作用微弱, 但两者同时存在时包囊作用最为明显; 血淋巴浆质对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包囊反应均无显著影响。毒液对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能力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特征。此外, 菜粉蝶蛹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均具吞噬能力, 其中前者吞噬能力显著强于后者; 毒液对颗粒血细胞与浆血细胞的吞噬能力亦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该抑制作用亦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特征。结果说明, 菜粉蝶蛹颗粒血细胞及浆血细胞均参与寄主的细胞免疫反应, 蝶蛹金小蜂毒液对其寄主颗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与吞噬能力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蝴蝶"抑春素"诱引寄生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新成 《昆虫知识》2005,42(3):307-307
寄生蜂可以通过感受寄主昆虫的种内化学通讯信号来定位寄主。德国自由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发现,在交配过程中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雄性会给雌性涂抹一种“抑春素”(anti-aphrodisiac)的气味物质——苄基氰化物(benzyl cyanide),以降低雌性菜粉蝶对其它雄性菜粉蝶的吸引能力。但是,寄生此种菜粉蝶卵的一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可以探测到这种气味,  相似文献   

16.
蝶蛹金小蜂在杭州的年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萃 《昆虫学报》1984,(3):302-307
蝶蛹金小蜂是菜粉蝶蛹期的主要寄生蜂。在杭州,绝大多数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田间养虫室内饲养结果:1979年发生11—12代;1981年早、中、迟三组分别为12—13代、10—11代以及9—10代,三组合计,非越冬代成虫自5月上旬至12月初始终不断,一年之内,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两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175天,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三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49天。 2、3月间小蜂即可羽化,远远早于田阔第一代菜粉蝶蛹的出现,惟不能寄生越冬后的越冬代菜粉蝶蛹,但越冬代蜂的羽化盛期仍处于田间第一代菜粉蝶蛹初见至化蛹始盛期之间,且喂食后寿命很长,故越冬代蜂与第一代菜粉蝶蛹之间的发生期基本上是吻合的。其后,两者代数既多(菜粉蝶一年发生9代),发生又都不整齐,小蜂成虫与菜粉蝶蛹均连绵不断,时间上彼此也是吻合的。这是此蜂自然寄生率高并成为其重要天敌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的重要天敌建议分期分批饲养,以深入掌握其生活史及与寄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利用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以下称菜青虫)幼虫的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梁东瑞等,1979;河北省菜青虫颗粒体病毒研究协作组,1981)。病毒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选择性,不直接杀伤天敌昆虫。为了明确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对寄生蜂种群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治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上的意义,我们对颗粒体病毒、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菜青虫的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实验室研究,现报道初步结果如后。  相似文献   

18.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菜粉蝶幼虫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银杏外种皮水煮提取液进行室内菜粉蝶毒力实验和田间药效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相当于0.75g/ml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菜粉蝶3龄幼虫室内浸虫试验,幼虫死亡率为76.6%,浸叶饲喂健虫的幼虫死亡率为63.3%。0.15g/ml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菜粉蝶3龄幼虫室内浸虫试验,幼虫死亡率为53.3%,浸叶饲喂健虫死亡率为43.3%。0.75g/ml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菜粉蝶5龄幼虫室内浸虫试验,幼虫死亡率仅为33.3%。0.75g/ml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菜粉蝶3龄幼虫田间药效测定,其幼虫死亡率为64%,校正防治效果为63.6%。  相似文献   

19.
<正> 用抗菌素防治病虫害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用庆丰霉素抗菌素防治病虫害则是近几年研究成功的新农药。我们用它的溶液对菜粉蝶Pierisrapae(Linnaeus)、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及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进行毒效试验,发现对某些害虫有一定毒力,现简介如下。 对萝卜蚜的试验效果 共进行了二次试验:第一次,在甘蓝地进行。分别用庆丰霉素80、100、300、500ppm和清水对照处理(下同),喷药一次。浓度300ppm时,蚜虫下降率仅53.88%,毒力低。第二次,在萝卜地进行。分别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探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简称PrGV,下同),杀虫剂最好的保存和施用条件,我们用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对它的感染力作了一些探讨,报道如下。 一、PrGV感染幼虫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