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蚕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是一株双生浓核病毒(bidensovirus)。其宿主感染后的病症与典型的家蚕浓核病毒(BmDNV-1伊那株)表现相似,病蚕软化,中肠的圆筒型细胞呈浓核症。该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基因组中含有二套DNA分子(VD1,VD2),这两种核酸分子以单链( VD1,-VD1, VD2,-VD2)线型方式被分开包装在各自的衣壳蛋白中,成为四种病毒体,而且它自身编码DNA聚合酶。有部分蚕品种对该病毒表现完全抗性,即不发病。分别对敏感性家蚕品种(华八35)和抗性家蚕品种(秋丰d)的幼虫进行经口接种病毒。在接种后,从2h到96h分9个时间点,对中肠组织进行取样。以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A3(actinA3)基因作为参比基因,用来标定取样组织细胞数。针对VD1和VD2分别设计特异引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的样品中的病毒基因组VD1和VD2拷贝数。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感性还是在抗性宿主体内,家蚕浓核病毒中国株的基因组VD1和VD2在各时间点拷贝数相近,表现出VD1和VD2是同步复制的;病毒侵入两种宿主中肠的初始量(接种后2h)基本相等,每个细胞约为6~10拷贝数。在敏感性宿主体内病毒感染过程表现为潜伏期,指数增长期,平台期。从接种后2h到12h为病毒潜伏期;12h到36h为指数增长期,倍增时间为1·71h,大约扩增15次;36h到96h为平台期,进入平台期病毒的拷贝数达到20万个。在抗性宿主体内病毒处于一种极低水平的增殖,从添毒后2h的6~10拷贝数到96h的150~200拷贝数,病毒复制倍增时间分别为3h和12h,大约扩增5次。推测家蚕对浓核病毒中国株的抗病性,只是一种慢性的带毒不发病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寨卡病毒(Zik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 nm,有包膜,包含10 794个核苷酸,编码3 419个氨基酸。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及血液和性传播,灵长类动物(包括人)可能是寨卡病毒的主要宿主。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  相似文献   

3.
疱疹病毒诱导的凋亡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表达大量能影响宿主和病毒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凋亡是在抗病毒应答和潜伏期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它可以被病毒调节,也可以为病毒控制.在感染中,某些疱疹病毒和HIV对凋亡机制所产生的显著变化可能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1会议简介噬菌体是一类以原核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为宿主的病毒,它最早于1915年被发现,之后,d’Herelle在1917年再次发现了这种能裂解细菌的生物类群,并将其命名为"bacteriophage",简称"phage"。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有远见  相似文献   

5.
<正>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症的病型 HIV感染症不仅限于AIDS。HIV感染后一周左右出现发热,并出现伴有淋巴结肿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流感样症状。多数是一过性的。经相当时间后成为AIDS相关症状(ARC)。在感染HIV的人群中,有10%左右在6个月或5年的潜伏期之后发病。AIDS是由于HIV感染造成免疫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pstein-Barr vius,EBV)是一种最广泛的对人类感染的γ疱疹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有关。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够在人体B细胞中长期潜伏,并且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被激活并增殖,这表明EB病毒存在逃逸宿主细胞免疫的机制。从潜伏期EB病毒基因表达的下调、干扰抗原加工和提呈、调节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干扰细胞因子的作用、干扰CTL的活动及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抑制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免疫应答等方面,对EB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犬细小病毒:从起源到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2)首次分离于1978年,被认为是由遗传关系相近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或其他肉食兽细小病毒(FPLV-like virus)跨宿主感染犬产生的新病原.其感染能引起新生犬急性心肌炎或幼犬出血性肠炎,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原爆发后短短一年时间内即广泛流行到世界各地.随着CPV-2对宿主的适应和变异,新抗原变异型(CPV-2a、CPV-2b和CPV-2e)不断产生并在世界各地逐步替代了CPV-2的流行.伴随CPV-2抗原变异的同时,其对宿主(犬、猫)嗜性、毒力等生物学特性也随之改变.本文综述了CPV-2过去30多年在世界流行和变异情况,并探讨了基因变异在病毒跨宿主传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麻疹病毒(MV)可操纵宿主因素以促进病毒复制。鞘氨醇激酶(SK)能催化鞘氨醇-1-磷酸的形成和调节多种细胞过程,包括宿主防御系统。该研究确定了SK1在MV复制中的作用。过表达SK1增强MV复制。与此相反,抑制SK病毒蛋白表达受损,表达MV受体(SLAM或Nectin-4)的细胞中感染性病毒生产减少。这种抑制现象在细胞感染了疫苗菌株或野生型或V/C基因缺损的MV后均被观察到。重要的是,抑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病毒感染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尤其是具有潜伏感染能力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这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与宿主蛋白互作,导致宿主细胞在其表面表达一些特异性的感染或潜伏标志蛋白,可以成为CAR-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 CAR-T)的靶点,为难治性病毒性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迄今,据最新报道可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细小病毒有17余种。被感染细胞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和坏死,呈现典型以细胞折光性增强、圆缩直至溶解脱落等为特征的细胞病变。NS1蛋白是细小病毒主要的非结构蛋白,其结构和功能保守,在病毒生命周期与感染宿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病毒复制,还参与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细小病毒NS1蛋白主要经由线粒体途径诱导被感染宿主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全面归纳与总结细小病毒NS1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结核分枝杆菌(TB)的动物模型被证实是宿主免疫系统与分枝杆菌相互作用、宿主对1B感染的抗性和易感性遗传调控的非常重要手段。现已发现小鼠基因组中的几个遗传位点控制着小鼠经1B感染后出现复杂表型的变化,如存活时间、体重和肺部病毒变化等方面。小鼠I/St和A/Sn是近交系,它们对TB的感染却出现不同的反应。I/St小鼠反应  相似文献   

12.
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潜伏感染在人群中极为普遍。在儿科学领域,潜伏感染的巨细胞病毒激活后,可能导致死胎、流产、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病毒潜伏感染过程中,机体会通过免疫反应或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等方式清除病毒。然而,在病毒与宿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病毒会调控自身基因的表达、宿主细胞微环境及免疫杀伤作用,从而达到与长期宿主共存的目的。目前研究揭示,HCMV的潜伏感染可能与病毒立即早期启动子沉默、病毒干扰宿主细胞凋亡、病毒免疫逃逸及非编码RNA调控机制有关。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HCMV潜伏感染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傅天韵  娄维义  石铁流 《遗传》2010,32(7):701-711
2009年全球性爆发的H1N1病毒已经导致21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感染, 有16 226人死亡。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从而导致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就是介导这种受体结合与膜融合的病毒蛋白, 受体结合位点(Receptor binding sites, RBSs)位于HA蛋白三聚体中每个单体的球形头部, 主要由190位螺旋(190~198aa)、130位环(135~138aa)和220位环(221~228)3个二级结构域组成。文章收集了1918~2009年间1 221株H1N1病毒株的HA1序列(长度为327个氨基酸残基), 通过序列比对、各位点氨基酸残基的熵值以及3D结构模拟等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宿主的不同病毒RBSs具有不同的熵值, 而且不同宿主的病毒HA1其RBSs具有不同的优势序列。3D结构模拟也显示了H1N1不同HA1之间在190位螺旋构象上的细微差异。该研究揭示了不同HA1上RBSs的一些新的特征, 为进一步探讨病毒感染的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是一类在宿主基因组中世代留存的有类似病毒结构的序列元件。ERVs基因组两端有与外源逆转录病毒类似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中间有1~3个主要的开放阅读框(gag,pol和env)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结构和功能蛋白,其中env的表达与ERVs的侵染能力有关。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王月和尤民生等在通过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病毒及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后,复制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的宿主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3(ACBD3)可以与一些病原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影响病原体微生物在宿主细胞的复制.本文通过总结爱知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丙肝病毒、人类鼻病毒以及沙门氏菌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蛋白质与ACBD3及磷脂酰肌醇4-激酶B(PI4KB)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ACBD3在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克  郭颖 《病毒学报》2017,33(5):798-807
尼帕病毒(Nipah virus)属副粘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是在南亚各国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高致死率病毒。自1999年以来至少造成387人死亡,属生物安全4级病原(BSL-4),迄今为止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或药物批准上市。近年来,以尼帕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为靶点的结合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是抗该病毒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领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后被证实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2020年2月11日WHO将该疾病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此后,疫情蔓延至全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COVID-19。COVID-19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14d,多为3~7d,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甚至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本文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对COVID-19进行综述,希望对疫情防控、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鞘氨醇激酶1 (SphK1)和1-磷酸鞘氨醇受体2 (S1PR2) 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探讨SphK1和S1PR2在癫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n=48)和癫痫(PILO)组(n=60)。癫痫组腹腔注射氯化锂(127 mg/kg),18~20 h后注射匹罗卡品,首剂量为30 mg/kg,发作<IV级的大鼠重复注射匹罗卡品(10 mg/kg);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根据造模后观察时间和行为学改变,随机分为3个大组,6个亚组:急性期组(E6 h、E1 d、E3 d)、潜伏期组(E7 d)和慢性期组(E30 d、E56 d),每个亚组中对照大鼠和癫痫大鼠各8只。每组取4只大鼠麻醉取海马,另4只取大脑组织。运用Western blot检测SphK1、S1PR2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情况及SphK1、S1PR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SphK1在造模后急性期(E3 d)、潜伏期(E7 d)和慢性期(E30 d、E56 d)海马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S1PR2在急性期(E3 d)、潜伏期(E7 d)和慢性期(E30 d、E56 d)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癫痫大鼠(E7 d)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明显(P<0.05),SphK1和S1PR2在E7d的表达到位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结论:SphK1和S1PR2可能通过调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参与了癫痫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最近许多医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病理学家很注意病毒与癌的关系。根据近十多年来的实验,有些特殊的癌已知道与病毒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某种癌组织总是发生异常的细胞分裂,相对地来说,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以后,也发生异常的细胞分裂。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染色体活动过程中,病毒可成为刺激因素。病毒进入宿主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活跃(或者不进行繁殖),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才发生改变而影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