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洗先生于1962年去世,1992年是他去世30周年。我想借上海细胞生物学会举行1992年年会的机会讲几句话纪念他。今天我选择朱洗在搞科研工作中以我为主这一点和大家谈谈。 朱洗的科研工作是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都很出色。理论方面,关于卵子(家蚕,两栖类)的成熟、受精、单性生殖都有高水平的工作。 什么是高水平的工作?可能有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所已出版罗宗洛文集。在整理罗先生遗作时,发现了纪念朱洗先生的一篇文章,是在朱洗先生逝世后由某报约写的,但后来因故未能发表。由于此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读者也能从中加深对这二位老一辈科学家的认识,故特刊出。  相似文献   

3.
我认识海珊(张景欧)先生将近二十五年,其间虽然接触的机密不多,而海珊先生给我的影响却不少,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们在复旦大学共同工作,过從很密,认识最深,因而使我感动的地方也最多。 记得1951年冬天,我还在江南大学教课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海珊先生打电话问我借尤佛洛夫氏的“昆虫与气候”一书,我问了他的住处跑去看他,才知道他因病请假從北京回上海休养,准备写些关於“蝗虫’的稿子(中华书局约稿),而且有以写稿终身之意。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中增强信心与力量徐有恒编者按徐有恒教授是我国的血液生理学家。他继承了著名老生理学家易见龙先生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执着追求,在造血生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他还在“双肩挑”方面,为我们作出表率。承《生理科学进展》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刊头...  相似文献   

5.
关于林内的工作,汪振儒先生在他写的那篇题为“瑞典博物学家林内诞生二百五十周年纪念”的文章里作了扼要的介绍。现在想作一些补充。张宗炳先生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故在他1951年编写的“达尔文学说基础”里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林内的工作是初步建立了生物界的自然体系,但是他并没有建立‘自然体系的历史观’,因为他本人并没有想  相似文献   

6.
裴文中先生的骨灰于1983年9月25日安葬在周口店,有许多他的生前友好和学生前去参加葬礼。刚从日本回来的安志敏先生,一见面就说:“杉原庄介先生于9月1日因心脏病逝世了!”。我虽然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身体已很衰弱,但乍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还是使我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7.
承王志均教授把他对于写科学文章的看法的短文,寄给我先读为快。我收到后一口气读了几遍,觉得很切中时弊。为了响应他的“争鸣”,我也写一短文附去,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心。写科学文章,不同于写文学作品,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写科学论文要这样,写通俗科普文章也是这样。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如果文章失实,即使文笔再生动也不能用。  相似文献   

8.
张文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大地构造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古生物工作者。张文佑先生已于今年2月11日不幸病逝。笔者写此文追忆他在古生物学方面的业绩,借此谨致追悼之忱。熟悉张文佑先生的人都十分佩服他野外工作中的三项过硬本领:一是“汽车地质”,在车内看露头作信手剖面,晚上即可说出当天所跑路线的地质概况;二是  相似文献   

9.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一句诗句 :“有的人死了 ,但却活着” ,我所尊敬的导师王应睐先生就是一个永远活着的人。他对中国生化事业的贡献 ,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的科学史册上。“十年动乱”结束后我有幸成为王应睐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 ,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无论学习期间还是回国后的研究工作 ,无不得到王应睐先生的培养、支持和关怀。尤其是近 10年来我与王应睐先生同在一个研究组工作 ,他那种时时以中国的生物化学事业为重、以他人为重、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时时感染、教育着我。王应睐先生虽然学术地位很高 ,但…  相似文献   

10.
1987年6月14日《光明日报》刊载了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的《“金牛山人”是猿人吗?》一文,我作为金牛山遗址发掘的主持者和金牛山遗址综合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有责任就吴汝康先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并澄清一些问题。一、关于“世界上最完整的直立人骨架”问题在今年第4期《人民画报》上,刊出了我所撰写的一篇有关“金牛山人”的文章。此文是用中文写的。在交稿的时候,我和编辑部的有关同志谈好,中文版和英文版校样出来后一定要给我看一下,以免有文字和翻译上的错误。但是在文章发表之前,我未看到校样。6月15日,我出差返京的当天才看到这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同一天也拜读了吴汝康先生的文章。经查核英文版《中国画报》,方知将中文版的“一具罕见的、较完整的猿人化石”错译为“世界上最完整的直立人骨架。”另外将中文版的“金牛山人生存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  相似文献   

11.
邓涛 《化石》2020,(2):50-58
正当2004年5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1927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相似文献   

12.
沈锷先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培养学生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许多感人的事在同学间也广为流传。但他当年艰苦创业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962年我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沈锷先生的研究生。那时他是一位年轻的副研究员。报到后,沈先生领我去实验室。当时他使用的是在大房间里临时装修的一座“隔电笼”和一间小暗房,办公桌放在门边。我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他领我到另一间也是加盖在屋顶上的小屋,里面除了办公桌椅外,便是一个熏记纹鼓用的箱子。沈先生指着一张靠窗口的桌子说“这就是你的办公桌”。新建立的研究组工作紧张又艰…  相似文献   

13.
冯德培先生教我写好研究论文刘育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1947年我开始跟随冯德培先生从事周边神经的研究,那时尚未解放,用英文总结的文章都是他写的,只好送到国外发表。我的写作远未过关,冯先生的文笔极好,为我树立了一个傍样。解放后,英文《中国生理学...  相似文献   

14.
踏入神秘世界的前夕查林杰教授使我心悦诚服。分手时,他拿起一张请帖说道:“今晚八点半,在动物研究所,由著名博物学家沃德伦先生作讲演,题目是《时代的史册》。特意请我以所有与会者的名义向他表示谢意。你一定要来!知道讲演厅里我至少有一位同盟者,尽管你不是内行,帮不了大忙,我还是会感到高兴的。”讲演会上来人很多。沃德伦先生生动地讲述了万物的起源,尔后谈到生物进化的几大阶段。他说道:  相似文献   

15.
郑儒永 《菌物系统》2008,27(2):I0005
我的老师戴芳澜先生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他说话很少,而且很简短,但是有一些内容的话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重复地说。例如,关于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方面就是戴先生最常提到的话题之一。戴先生常常告诫我们:“写意义不大的文章是浪费纸张”,“工作不深入或甚至有错的文章是害人”,“文章不在多而在质量”,“文章绝对不应草率投稿,必须再三修改”。我在戴先生身边工作多年,在许多方面深受教诲,特别是在文章写作方面受益匪浅,下面结合真菌分类工作谈一点个人体会,希望对做同类工作的年青朋友们有点帮助。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顷接沈阳化工研究院陈虎保先生来信,读后久久不能平靜。现摘录一段于后:”……我在去年12月26日收到李曙轩先生逝世的唁电,心情十分悲痛,我痛感失去了一位好先生。曾记得在去年14月27日,我与李三玉、叶自新同志去医院看望病中的李曙轩先生,当时他已处于半昏谜状态,当他得知我们来看望时,  相似文献   

17.
杨永 《生命世界》2014,(1):16-17
正《王文采院士论文集》终于出版了,从计划到完成编辑出版2卷,共耗时6年之多,基本收录了王先生的毕生心血之作。当然,正如他的弟子、我的老师傅德志研究员所说,王先生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在论文集出版之后,王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分类学研究,最近,又有毛茛科、荨麻科等的一些新分类群描述和发表。特别说明一点,我称呼王文采院士为王文采先生,不同于一般的女士、先生之先生,而是对我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实验动物协会理事、日中技术交流会会员佐藤善一先生,于11月13日上午应邀在我所作了“关于SPF动物的生产”的学术报告。佐藤先生曾在我国原大连生物制品研所工作,1955年回国。他从事SPF实验动  相似文献   

19.
荣辛未 《生理学报》2007,59(6):733-735
2007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纪念冯德培先生诞辰100周年,为冯先生树立一个新铜像,并举行了一个学术报告会。其间,有同志说我跟随冯德培先生多年,邀我写一些他的事迹。这些触发我打开记忆闸门,许多往事纷涌而出。  相似文献   

20.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