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世界文化名人、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内诞生二百五十周年纪念会,今晚在北京共青团小央礼堂举行。七百多名中国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今晚的纪念会。应邀参加纪念会的还有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副秘书长何塞·万徒勒里(智利)等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在纪念会上致开幕词时说,卡尔·林内(1707—1778)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称十六、七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萌芽时代为牛顿(1642—1727)和林内为标志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过去所积累  相似文献   

2.
沈锷先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培养学生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许多感人的事在同学间也广为流传。但他当年艰苦创业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962年我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沈锷先生的研究生。那时他是一位年轻的副研究员。报到后,沈先生领我去实验室。当时他使用的是在大房间里临时装修的一座“隔电笼”和一间小暗房,办公桌放在门边。我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他领我到另一间也是加盖在屋顶上的小屋,里面除了办公桌椅外,便是一个熏记纹鼓用的箱子。沈先生指着一张靠窗口的桌子说“这就是你的办公桌”。新建立的研究组工作紧张又艰…  相似文献   

3.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4月13日,是我国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人称“中国植物园之父”的陈封怀先生逝世周年。为了撰文纪念,我翻阅先生往昔的来信和相赠的诗文。仰视先生龙飞凤舞的字迹,直抒胸臆的诗句,我又一次面对先生的慈颜,聆听先生的教诲…… 没有绿色,便没有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然而无处不在的绿色又是那样平凡无奇,以致研究它的人,也多与花环绝缘,终生和清苦相伴。陈封怀先生却甘之如饴,虔诚地把自己奉献给神圣的绿色祭坛。何也?荀子说得好:“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植物学家丹青手,二绝一身学父祖。匡庐云雾云锦开,秦淮河畔留芳久,翠湖步月话古今,羊城赏菊怀五柳。布景建园园中园,一片丹心待后守。”陈封怀先生在这首晚年创作的诗里总结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林奈     
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又译林耐、林内。瑞典博物学家,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壮年游学欧洲各国,访问著名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著作以《自然系统》为最重要,在1758年所印第十版中,和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初步建立了“双名命名制”即二名法,把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影响很大。又根据花的雄蕊数目和位置作了人为分类,把显花植物分为  相似文献   

5.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一句诗句 :“有的人死了 ,但却活着” ,我所尊敬的导师王应睐先生就是一个永远活着的人。他对中国生化事业的贡献 ,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的科学史册上。“十年动乱”结束后我有幸成为王应睐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 ,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无论学习期间还是回国后的研究工作 ,无不得到王应睐先生的培养、支持和关怀。尤其是近 10年来我与王应睐先生同在一个研究组工作 ,他那种时时以中国的生物化学事业为重、以他人为重、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时时感染、教育着我。王应睐先生虽然学术地位很高 ,但…  相似文献   

6.
殷宏章先生对生物演化的研究很感兴趣,1957年就曾代表我国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国际“生命起源”会议,并发表了文章。回国后对会议情况作了介绍。他对我们所从事的生物能量转换工作给予支持,并鼓励我们从生物演化角度去认识研究结果,很受启发。生物能量转换是生物体重要的生理活动,它的  相似文献   

7.
“对抗自然,等于搬起石头打天”,摄影师的眼光和想法总是浪漫的,就算是在川藏线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戴成华也不例外。除了军人的身份,他还用相机记录了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路。在雅安兵站部,我们见到了他。他的房间里满是放大了的川藏线的照片,摆放着一路捡回来的各色石头透出对自然的眷恋。和跑了多年的战士们一样,川藏线弄坏了他的身体。拔掉输液针头,他接受我们的访问,却没有抱怨,只是十分平淡地说,“经历了川藏线,经历了大山大水震撼的男人才算是完美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20日是朱洗先生90周年的诞辰。为了纪念朱洗先生,“生物科学信息”编委会薛攀皋同志约我写一篇文章,我的确也觉得有好多话要说,表示我的怀念。但一提出笔来,思绪起伏,真不知从何说起;尤其在朱洗先生辞世后一段日子里和那“历史悲剧”年代过后的几年中,好几位同一辈的知名老科学家已经写了不少介绍和颂扬朱先生生平,重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情操的文章。记得当我还在念书的时候,从朱洗先生撰写的“生物学丛书”开始知道了他。书中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上有名的城市里大多保存有原生性的植被,例如,森林、草原、湿地,并建立保护区。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求现代化与自然共存。近年来,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识到过去城市建立保护区的作用重视不够,导致自然遭到破坏。因而,当前特别强调城市要建保护区,并专门成立了“城市建设保护区专家组”来推动这项工作。可以看出,倡导现代化和自然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存的理念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打开网页,输入“周海翔”。可以找到许多他拍摄野生动物的画面。然而给人印象量深的,却是他在芦苇丛中藏视自然的眼神。目光中所流露出地探寻的、思考的、更重要的是对自然敬重的神态,说出了他在自然生态摄影中的一切。走过了曾经盲目拍摄的初期,他甚至以“不务正业”的方式四处奔走,大声呼吁。最终,甚至开始了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模式,尝试自己建立一小块保护区,用自己的双手实际来保护那一块土地,责任使他的镜头所瞄准的不都是美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4):8-16
新的国家公园体系是中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机会。“为什么(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怎么样(国家公园体系未来有哪些特征)”和“做什么(来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是帮助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应对相关挑战和机遇的3条可行路径。此外,为了同步整合这3条路径,还需要一条路径解决政策和程序方面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为什么”方面,国家公园体系不仅应当保护生态完整性,也应当致力于提供转变性的游客体验机会。这些体验能够激励游客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激励他们去探索更多地方。而“做什么”的问题涉及路径的其他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建立规划和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对于物种发展渐进的没有飞跃的理解的错误是不可讳言的。他的这些观点,非常清楚地表现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他写道:“自然界里没有飞跃。”(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第二分册223页)。又写道:“我认为物种这个名词是为了便利而任意加于一群互相密切类似的个体的,它和变种这个名词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变种是指区别较少而徬徨  相似文献   

13.
在高级中学课本“达尔文主义基础”里,第五章是“生命的起源”。这一章分为;生活物质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两节,主要的是介绍恩格斯的理论以及现代苏联科学家奥巴林、勒柏辛斯卡娅和波什扬的工作。大家知道,关于生命的演化,达尔文只从细胞开始,至於细胞以前生命发展的过程呢,他并没有说起。形形色色的假科学的所谓理论填充不了达尔文在他的学说里留下来的这个空白。只有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的苏联生物学家的努力之下,这个问题的研究才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古老的谜才逐渐接近于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人因为有思想,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于是就想了解这,了解那,探索宇宙间万物之奥秘,连他自身的来历也想追根究底。人是怎么来的?我想在我国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中不会再有人受“人是上帝创造的”等等谎言的骗了,大家都会相信科学的真理:“人是从猿转变来的”,“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11月13日是王应睐先生110周年诞辰,他的家人一直保存着一张他伏案工作时的照片,王应睐先生在这张照片里架着眼镜,执笔专注地在纸张上记录着什么。我年轻时对王应睐先生的印象也与此照片中的他并无二致。王应睐先生从1958年起任生化所所长,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即使卸任也始终为研究所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直到最后病倒入院前他都坚持到研究所上班,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办公室里认真翻阅文献,或仔细研读文件。王应睐  相似文献   

16.
《人与生物圈》2005,(6):72-75
“在城市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和条件都很少。作为城市的生态屏障,草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沙化、退化等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怎么开展的?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难?城市人应该为自然保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周明镇先生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夜,其一生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自幼聪颖,受新式教育,虽经战乱,学业未辍。他194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7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瓣鳃类化石。在普林斯顿大学作博士后期间,师从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杰普森教授,研究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1950年夏季随师在怀俄明州做野外工作。次年返国,任教于山东大学,1952年调入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遂成为杨钟健先生的得力助手。周先生在学术上是通识之才,他不仅是中国古近纪哺乳动物系统研究的创始人,而且积极推动了新近纪和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还开拓了中国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周先生是继杨老之后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帅才,他高瞻远瞩,爱才、识才、育才、用才,辅助杨老建立了一支精悍的科研队伍。周先生思想敏锐,密切关注国外学术发展趋势,借助其外语上的优势,及时将国外的新理论、新方法引介给国内同行。他在文革后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重新走向世界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周先生毕生关注和推动古生物学的图书和出版工作,并积极推进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以及其他科普工作的发展。周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以及获得的荣誉,是令人称羡的,但他及其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也是令人叹息的。  相似文献   

18.
虽然汤佩松先生在创办《植物生理学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的时候,我已经是他的助手,但那只是在研究工作方面,却没有参加《通讯》的任何工作。我参加《通讯》工作,除了曾经担任过编委,偶尔审查一两篇稿件以外,主要是在1981~1983这三年里。  相似文献   

19.
张文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大地构造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古生物工作者。张文佑先生已于今年2月11日不幸病逝。笔者写此文追忆他在古生物学方面的业绩,借此谨致追悼之忱。熟悉张文佑先生的人都十分佩服他野外工作中的三项过硬本领:一是“汽车地质”,在车内看露头作信手剖面,晚上即可说出当天所跑路线的地质概况;二是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殷宏章先生诞辰100周年.殷先生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先驱,一生都奉献予植物生理学.1828年,他求学于南开大学时就在李继侗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植物体内水的上升,并在南开大学科学报上发表了文章.他还观察到水生植物在光色更替时,光合速率会出现瞬间变化,李继侗先生对这一现象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予以发表(Li 1929).此工作被认为是二十几年后人们发现的光合机构中存在着两种光系统的先躯性工作(French等19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