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种用于自由活动动物的微型多模式遥控刺激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WG  Chai J  Han TZ  Yuan K 《生理学报》2006,58(2):183-188
本文采用集成有射频功能的片上系统(nRF24E1),研制了一种用于自由活动小动物的微型多模式遥控刺激器。刺激参数的设置及结果分析均由10 m外的个人计算机进行。通过离体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干时产生动作电位并可观察到伪迹;及在体大鼠的训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学实验,即在Y臂迷宫中训练大鼠听到不同声音完成左右运动,如果完成正确给予前脑内侧束以电刺激,我们观察到5 d内大鼠的正确率增加3倍,达到93.5%。上述实验都验证了该刺激器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本系统具有体积小(18 mm×28 mm双层线路板)、重量轻(不含电池5 g)、简单、实用、可靠等特点,能有效地用于自由活动小动物的实验研究。为基于电刺激的小动物行为训练(动物机器人)及相关神经生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蝮属蛇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用RAPD技术研究了我国5种蝮属蛇类(中介蝮,蛇岛蝮,短尾蝮,高原蝮,乌苏里蝮)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中使用了33个蝮蛇标本和2个草原蝰标本,用11个引物对样品分别作RAPD扩增,获得72个扩增片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蛇类的基础调查文献进行总结,并于2010—2016年,多次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进行蛇类资源调查。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现有文献对北京蛇类多样性资源予以初步总结,并对部分存疑物种进行讨论。其中,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曾被认为是人为引入的物种,但本研究证实其应为原生种;北京地区所纪录的"中介蝮"实际应为2个不同种,分别为华北蝮G.stejnegeri和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G.halys haly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系误记,应为短尾蝮G.brevicaudus。  相似文献   

4.
王湘君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8,27(2):172-177
华北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和斑纹与东北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东北地区短尾蝮G. brevicaudus、长江中下游地区短尾蝮和华北地区短尾蝮共4个居群12个个体测定了约660 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3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的尖吻蝮D. acutus和白头蝰属Azemiops的白头蝰A. feae序列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显示,亚洲蝮属的岩栖蝮G. saxatilis、中介蝮G. intereidius和高原蝮G. strauchii与日本蝮、乌苏里蝮和短尾蝮聚成姐妹群;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 3个地区的短尾蝮聚集,且3个地区的短尾蝮不成单系,支持华北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作者认为,华北地区的短尾蝮是短尾蝮的一个居群,而不是其亚种;短尾蝮暂不分亚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分类地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湘君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250-25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C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至于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短尾蝮(Gbrevicaudu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和长江中下游短尾蝮共3个居群9个个体测定了825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e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Gblomhoffii)2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的菜花原矛头蝮(P.jerdonii)序列为外群,以亚洲蝮属的高原蝮(G.strauchii)序列为姐妹群,用MEGA3.1软件构建最大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与东北地区的短尾蝮聚集,而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还对其体长和鳞片(背鳞、腹鳞和尾下鳞)数据做了统计学分析,并和东北短尾蝮的数据比较。运用75%法则,两者所有数据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是东北地区短尾蝮的南方居群,而不是其亚种。  相似文献   

6.
蛇类因其独有的形态、行为及生理特征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麻醉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对蛇类进行很多其他实验的前提。然而,目前对蛇类等非模式动物的麻醉方法研究远不及标准实验动物(如小鼠)成熟。本文以短尾蝮蛇Gloydius brevicaudus气体麻醉为例,介绍一种适用于蛇类的安全麻醉方法,以有利于相关动物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以预麻醉、诱导麻醉和苏醒3个步骤分别记录到的时间作为数据参数分析,20号短尾蝮蛇样本达到完全麻醉状态平均需要时间33.05 min,对异氟烷耐受性强的个体在1 h内也能麻醉完全,平均苏醒需要的时间为41.80min。麻醉用的时间越长,苏醒需要的时间也越长,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需要综合考虑麻醉和苏醒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熊晔  丁利 《四川动物》2012,31(5):768-771
河北兴隆县的蝮蛇分类问题,以往有国外学者进行过报道.国内文献记载河北省只分布有一种蝮蛇即短尾蝮.2006年实地考察和饲养观察研究发现,雾灵山的蝮蛇不是同一种,而是两种蝮蛇.它们的形态、分布和习性均不同,依照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鉴定,分别为短尾蝮和中介蝮,从而恢复了河北省中介蝮分布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1989至1994年作者对南岳衡山蛇类进行调查,并发现蛇类28种,其中24种在湖南的分布已有报道,另有滑鼠蛇、红点锦蛇、日本蝮短尾亚种和丽纹蛇甲仙埔亚种未见公开报道,应为湖南蛇类分布新纪录。所调查的种类仅竹叶青未采到标本,其它各种均采到一至数例标本。近两年的调查发现南岳衡山境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蛇类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10.
动物行为学是用于评价动物学习记忆的基本实验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机制研究及药效评价。评价大小鼠学习记忆行为检测方法根据实验原理可分为惩罚性、自发性和奖励性三类,其中奖励性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是基于奖励性原理和斯金纳条件反射原理的行为学检测方法,为检测动物学习记忆中的高级认知功能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精细的检测手段,尤其适合于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执行复杂操作任务时的认知作业能力评价。本文对奖励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的发展历程、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此类方法今后在国内学习记忆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采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和将 GABA 直接注于大脑皮层表面的方法,对家鸽的单眼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在家鸽单眼和双眼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没有显著差别。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8—15次后出现条件反射,结合30—40次后条件反射趋向巩固。(2)在条件反射巩固初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70次时,由光刺激一眼所建立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能向另侧眼传递,唯刺激另侧眼所引起的反应较弱,潜伏期较长;在条件反射巩固后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400次时,这种传递现象即不复存在。(3)将0.4%的 GABA 0.03毫升注于左侧大脑皮层表面,可引起右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的抑制;而将同样剂量的 GABA 注于右侧大脑皮层时,并不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显著变化。对节拍器声的条件反射,在大多数动物均未受影响,只在少数动物有减弱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以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未曾发现条件反射的任何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在家鸽由光刺激一侧眼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逐渐集中于一侧的趋势,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随结合次数的增加而不出现。注射 GABA的实验结果说明,在家鸽单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主要与对侧大脑半球有关,同时也指出了鸟类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次对我国几种腹属蛇类的12S rRNA和Cyt b 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果揭示:中介蝮有较大的种下分化。本文为蝮属蛇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3.
几种腹蛇12S rRNA和Cyt b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对我国几种腹属蛇类的12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果揭示:中介蝮有较大的种下分化。本文为蝮属蛇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4.
毒液在毒蛇捕食行为中是重要且有限的资源,对不同状态的猎物进行差异化的毒液输出(毒液衡量)于毒蛇具有适应意义.蝮亚科Crotalinae蛇类具备感知热信号的红外系统,能对猎物体温进行差异化识别.毒液系统与红外系统均主要用于蝮亚科蛇类的捕食行为中,但2套系统间的互作却研究较少.实验使用化冻乳鼠作为猎物,将不同温度的乳鼠提供...  相似文献   

15.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和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15年7月,于四川省若尔盖县采集到亚洲蝮属蛇类标本2号,雌雄各1号,经形态学比对和基于线粒体基因ND4片段的单倍型网络分析,证实该蛇为阿拉善蝮(Gloydius cognatus),系四川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蝮蛇头骨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个地区的8种(亚种)共26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saxatilis、乌苏里蝮A.ussurensis、蛇岛蝮A.shedaoensis、短尾蝮A 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等的有效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的骨骼形态与其他种类也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谱系上应代表两个不同的类型,将它们分隶于蝮属Agkistrodon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是合理的.还以头骨形态特征为依据对8种蝮蛇编制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应用经典瞬膜条件反射和电生理学的方法,研究海马中的胆碱能传递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在11只新西兰白兔上进行。音调和气流刺激角膜的结合训练过程中,在海马背部记录到和瞬膜条件反射的发展平行,并先于条件反射行为的神经元放电增加。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阶段,侧脑室注射胆碱受体阻断剂——QNB 后,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瞬膜条件反射消失,但非条件瞬膜反射仍然存在。条件反射巩固后,QNB 仍然使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但瞬膜条件反射不受影响。实验证明,在瞬膜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海马神经元是对乙酰胆碱敏感的神经元,但在条件反射巩固以后,海马以下水平的脑结构发展了在这种简单学习模式中的功能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4月14日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号亚成体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为广西蛇类的新纪录。该地点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的第6个分布点(梁启燊,2003;赵尔宓,2006;龚世平等,2010;王聿凡等,2015)。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431.0 mm,头长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