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短尾拟鲿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Wu)原名短(鱼危)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是伍献文先生1930年命名的一个新种[1]。张春霖先生在《中国贴类志》中将其改称为短尾黄颖鱼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鱼类》一书中仍称为短尾跪[2],并有较细致的形态描述。成庆泰先生等主要依据脂鳍长短和尾鳍之中央鳍条至少为最长鳍条的2/3等特征,将其归人拟偿属,称短尾拟绘[4]。1990-1993年,我们在进行嘉陵江绘科鱼类骨骼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短尾拟嵘骨骼的许多特征与跪属的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等相似,而与拟鳄属的细体拟偿Pseudobagrus pratti (GUnther)、切尾拟(鱼危)Pseudobagrus truncatus (Regan)和乌苏拟(鱼危)Pseudobagrus ussuriensis(Dybowski)等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的短尾蝮分类地位的确定及短尾蝮种下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和斑纹与东北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东北地区短尾蝮G. brevicaudus、长江中下游地区短尾蝮和华北地区短尾蝮共4个居群12个个体测定了约660 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3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的尖吻蝮D. acutus和白头蝰属Azemiops的白头蝰A. feae序列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显示,亚洲蝮属的岩栖蝮G. saxatilis、中介蝮G. intereidius和高原蝮G. strauchii与日本蝮、乌苏里蝮和短尾蝮聚成姐妹群;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 3个地区的短尾蝮聚集,且3个地区的短尾蝮不成单系,支持华北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作者认为,华北地区的短尾蝮是短尾蝮的一个居群,而不是其亚种;短尾蝮暂不分亚种.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分类地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C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至于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短尾蝮(Gbrevicaudu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和长江中下游短尾蝮共3个居群9个个体测定了825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e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Gblomhoffii)2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的菜花原矛头蝮(P.jerdonii)序列为外群,以亚洲蝮属的高原蝮(G.strauchii)序列为姐妹群,用MEGA3.1软件构建最大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与东北地区的短尾蝮聚集,而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还对其体长和鳞片(背鳞、腹鳞和尾下鳞)数据做了统计学分析,并和东北短尾蝮的数据比较。运用75%法则,两者所有数据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是东北地区短尾蝮的南方居群,而不是其亚种。 相似文献
5.
6.
7.
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和六盘山蝮(G.liupanensis)的鼻间鳞形状和斑纹与高原蝮(G.strauch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六盘山蝮和秦岭蝮的鳞片(背鳞、腹鳞和尾下鳞)数据做了统计学分析,并和高原蝮的数据比较.运用75%法则,秦岭蝮和高原蝮之间背鳞和尾下鳞多数数据的差异系数大于1.28,而六盘山蝮和高原蝮之间小于1.28.作者初步认为秦岭蝮应该是高原蝮的一个亚种,而六盘山蝮是高原蝮的一个北方居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蝮蛇头骨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个地区的8种(亚种)共26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saxatilis、乌苏里蝮A.ussurensis、蛇岛蝮A.shedaoensis、短尾蝮A 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等的有效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的骨骼形态与其他种类也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谱系上应代表两个不同的类型,将它们分隶于蝮属Agkistrodon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是合理的.还以头骨形态特征为依据对8种蝮蛇编制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10.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雾灵山有高等植物166科、645属、1809种;已记录到野生动物152种,昆虫800多种;有10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划成1300多个自然生态系统。文章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impact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eastern China on local fanua and flora has been a topic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We used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sequence data and coalescent simulations to test two general biogeographic hypothesis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Pleistocene climatic fluctuations for a widespread ophidian species (Gloydius brevicaudus) in eastern 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ree major lineages, the southeast Coastal, Yangtze and North Lineages. The latter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jointly form a continental lineage. Divergence dating and coalescent simulations indicate a Lat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divergence between lineages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and continental interior, followed by a mid-to-late Pleistocene divergence between lineages from the north and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across East China, suggesting that all these lineages predate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 overlapping range between the two lineages within the continental lineage and a secondary contact associated with ecological transition zones on the margin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were also observ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vicariance patterns dominated the history of G. brevicaudus. Though the climatic events of the Pleistocene have had a marked effect on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 of reptiles in China, coalescent and non-coalescent demograph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ll lineages of G. brevicaudus seem not to have been adversely affected by glacial cycle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presumably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climatically mild habitat in East Asia due to a decline in ele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nsoons since the Mid-End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苍耳蠹虫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苍耳蠹虫的形态分类特征观察,特别是雄蛾外生殖器爪形突、抱器腹刺、雌蛾第八腹节背板的特征,鉴定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苍耳蠹虫为远东苍耳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北省卢龙县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方肇寅 张丽杰 唐景裕 章青 胡海宽 谢华萍 郑丽舒 Duncan Steele Paul Kilgore Joseph Bresee Erik Hummelman Xi Jiang Roger Glass 《病毒学报》2005,21(1):21-26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 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最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该县1~59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死 相似文献
14.
河北南部太行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丽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1):25-28
河北南部山区属于太行山脉南段。在全面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确定了河北南部太行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及其保护级别,并对导致植物濒危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高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alpina(Li) L.K.Fu)分类地位的争议缺少可靠证据。本文从居群采样的水平上比较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叶片和种子形态特征,两者除种子的长宽比率无显著差异外,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厚比率,宽厚比率以及叶片长度和宽度均差异极显著。此外,通过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的种子宽厚比和叶片宽度的变异是间断而稳定的,这一特征能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明显地区分,结果支持将高山三尖杉作为种的等级较为合适,不赞成将高山三尖杉作为三尖杉的变种或亚种的分类处理。同时,对标本和原始文献的研究认为胡秀英(1964)发表的园桃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 var. globosa S.Y.Hu)和高山三尖杉应是同一分类群。 相似文献
16.
河北磁县九龙口是我国东部地区一个比较重要的中中新世化石地点,该地点出土的爪兽化石的分类地位一直未能确定。近年来的系统发育分析和通古尔地区新材料的研究显示,九龙口的爪兽应当是Chalicotherium属内一个未定名的新种,本文将之命名为C.hebeiense sp.now.。该种以下颌粗壮、下颌联合的后缘在p4-m1之间、下颌支深、前臼齿列短、P3中谷封闭、p4下内尖发育且孤立、下臼齿的下三角座U型及下后附尖弱等特征为鉴定依据。柴达木盆地曾经发现过的一段下颌残段(IVPPV 12531)也可暂时归入此种。 相似文献
17.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 000~2 300 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300~2 600 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600~3 000 m)和针叶林(3 000~3 100 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