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分析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2016年在西藏测量了182例(男性98例,女性84例)夏尔巴人成人的头面部及体部指标。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夏尔巴人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头面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鼻型。根据体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中躯干型、中肩型、窄骨盆型和亚中等身高,男性为亚长腿型,女性为中腿型。与其他族群对比发现,夏尔巴人体质特征与门巴族最接近,其次是珞巴族,属于藏彝走廊类型。国内目前尚无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报道,本研究丰富了民族体质数据资料库,为研究夏尔巴人的族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 1)在南方族群中, 莽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皮脂菲薄, 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男性肌肉较发达, 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 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 体重大, 身体粗壮, 皮脂厚, 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珞巴族与门巴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西藏米林县调查了珞巴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 在错那县调查了门巴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体质指数, 对珞巴族、门巴族与我国其他人群体质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1)珞巴族男女均为高头型、中面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腿型、中胸型、中骨盆型。(2)门巴族男女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肩型、中胸型、中骨盆型。(3)珞巴族男性、女性均为中等型身高。门巴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高。(4)珞巴族与门巴族蒙古褶率低,上眼睑皱褶率低, 鼻翼高度以中等型率最高, 上唇皮肤部高度以中等型率最高, 发色均为黑色, 眼色褐色率最高, 肤色以黄色率最高。珞巴族耳垂以三角形率最高, 门巴族以圆型率最高。珞巴族、门巴族鼻根高度男性均以中等型率最高, 女性均以低型率最高。(5)珞巴族与门巴族体质特征很接近。他们的头面部特征与甘肃藏族、四川藏族较为接近。珞巴族、门巴族虽生活在我国南方, 体部主要测量指标值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接近。  相似文献   

4.
中国夏尔巴人是未识别民族。本文研究中国夏尔巴人体型特点,并通过夏尔巴人与中国其他族群体型比较,从体质人类学角度为夏尔巴人的族源研究提出新的证据。测量夏尔巴人的体质数据,采用Heath-Carter法计算夏尔巴人的体型值,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夏尔巴人与其他族群体型的特点和相似程度,从体质人类学方面对夏尔巴人的族源提出看法。西藏夏尔巴人男性平均体型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体脂发育水平中等,骨骼、肌肉比较发达,身体线性度中等。女性平均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夏尔巴人女性的体型特点是体脂欠发达,骨骼和肌肉含量中等,身体线性度中等。夏尔巴人男性、女性与怒族、木雅人、尔苏人体型接近。体部特征分析不支持夏尔巴人是藏族分支的观点。体型特征支持夏尔巴人源于党项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生物阻抗分析法,研究了布朗族成人的体成分特点。我们在云南省测量了604例(男性248例,女性356例)布朗族成人19项身体成分指标,运用Excel 2003、Spss 19.0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全身脂肪分布特征为躯干和下肢的脂肪率都大于上肢脂肪率,女性脂肪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下肢、躯干、上肢;男、女性双侧下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接近,左上肢肌肉量低、脂肪率高;布朗族男性的身高、体质量、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均大于女性,而体脂率、BMI小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布朗族成人身体肌肉量、骨量、下肢脂肪率、能量代谢等呈明显下降,而内脏脂肪等级明显增加。与云南汉族比较,布朗族成人的体脂率较低、肌肉较发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天津籍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研究,对天津籍汉族大学生的肥胖程度有直观的科学评价,为天津市汉族大学生的营养平衡、身体锻炼、体质发育提供科学参考。测量了天津籍汉族大学生22项身体成分指标,除体脂肪率、皮下脂肪含量、浮肿指数之外,其他体成分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浮肿指数与年龄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女性腰围、臀围、基础代谢和总能量代谢与年龄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根据BMI指数男性体重正常占52.54%,而女性则为73.60%,体重正常率明显多于男性。结果表明:天津籍汉族大学生的肥胖度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男性的肥胖度明显严重于女性,这是由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塑身观念造成的,应多关注天津籍男性汉族大学生的身体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肥胖判定指标检测某院住院患者肥胖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定128位住院患者的人体成分,分别选择4种不同的指标包括BF%、BMI、WHR和OBD来评价男性、女性肥胖情况.结果:BF%、BMI、WHR和OBD 4个指标对男女患者的体脂超标检出率有差异,男性女性患者之间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本项目采用人体测量法,测量了976名(男性528人,女性448人)湖南土家族成人的身高、体质量以及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和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并根据公式计算体密度、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和瘦体质量指数。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逐渐减小,肱三头肌、肩胛下和髂前上棘皮褶以及体脂率、脂肪质量、瘦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质量指数值先增大后减小,体密度值先减小后增大;各年龄组中体密度、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值女性明显低于男性,4项皮褶厚度值以及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值女性高于男性;与布朗族等24个族群比较,湖南土家族成人皮褶厚度处于中等水平,与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彝族等族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5个黎族村寨测量了607例(男为308例,女为299例)黎族人体质量、身高等6项体成分指标值,计算了黎族人的体脂率(P_(bf))、瘦体质量(m_l)、脂肪质量(m_f)、瘦体质量指数(I_(lm))、脂肪质量指数(I_(fm))。研究发现,女性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都明显大于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明显小于男性。随年龄增长,黎族人身高、瘦体质量逐渐减小,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受试者特征曲线显示身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都可以适宜评价黎族人的体脂率,而且脂肪质量指数对体脂率的估算准确性比身体质量指数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更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按照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 在广东和江西共调查了650例男性(城市汉族男性为305例, 乡村汉族男性为345例)和704例女性(城市女性为331例, 乡村女性为373例)客家成年人的86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中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ⅰ) 客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低, 有蒙古褶率高, 眼裂狭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背, 男性鼻基部多上翘, 女性鼻基部3种类型比例较接近, 鼻翼高度中等型与高型出现率较高且二者较接近, 鼻孔最大径男性水平率与倾斜率较高, 女性水平率最高, 鼻翼较宽, 耳垂圆形率最高, 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 红唇多为薄唇, 发黑, 眼褐、肤黄. (ⅱ) 客家人男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头宽、形态面高、鼻宽、口裂宽、鼻高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客家人女性头长值大, 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头宽、鼻宽、口裂宽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ⅲ) 客家人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 客家人男女性均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肩型、窄骨盆型率最高. (ⅳ)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客家人体质特征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 相对更接近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广西京族的体成分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其体成分形成的原因。研究组于202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三岛”测定了430例京族成人(男182例,女248例)的16项指标。结果表明,京族男、女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主要是自然的生理变化和劳动强度下降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体脂率升高,这主要是躯干脂肪增多造成的。京族男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四肢和躯干肌肉量均大于女性,而体脂率、四肢和躯干脂肪率均小于女性。京族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大的体质量和更高比例的骨骼肌,这两方面因素再加上劳动强度的差异,可能导致男性肌肉量、骨量、脂肪率等体成分与女性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京族成人身体偏胖,脂肪含量较高,身体含水量基本正常,体成分特征与同为南亚语系或同在沿海地区的其他中国族群并不相似,而相对更接近于中国蒙古族,并且表现在体质量、体脂率、水分率等方面接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日常饮食和劳动强度等因素是导致京族成人体质量及体脂率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体成分指的是身体脂肪、蛋白质、肌肉、水等含量在体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各成分之间的合理比例,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因此身体成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体成分存在着人种和民族差异,因此它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青少年、大学生的体成分及体成分与其他身体指标的关系,而对于土家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了415例(男性为211例,女性为204例)临高人的体重、身高及体成分指标值。临高人男性体重、身高、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都大于女性,但总体脂率、躯干及四肢脂肪率则小于女性。随年龄增长,临高男性总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呈线性上升,而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男性躯干部位的脂肪逐渐堆积,这导致临高男性总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随年龄增长,临高女性总体脂率、总肌肉量、BMI、内脏脂肪等级、身体大部分部位的脂肪率、四肢肌肉量都呈线性增长(P<0.05或P<0.01)。女性的躯干和四肢脂肪率共同增加导致总脂肪率的增大,四肢肌肉量的增加导致总肌肉量的增大。临高男性体脂不发达,体脂率小于邻近汉族。临高人体脂发育情况与黎族较为接近。临高人肌肉较为发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23352例(男10070例,女13282例)的体成分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脂肪率、肌肉量的现状,探讨体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总体上属于超重水平,还没有达到肥胖水平。与南方族群男性相比,北方阿尔泰语系族群的男性四肢脂肪率高、内脏脂肪等级高、水分率低。南方族群中,藏缅语族群、苗瑶语族群、壮侗语族群的四肢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水分率相对接近;南亚语系族群与这3个南方族群差距较大。与南方族群女性相比,北方阿尔泰语系族群的女性躯干、四肢肌肉量大,骨骼重;南方4个族群女性躯干、四肢肌肉量较小,骨骼较轻,骨量、肌肉量彼此接近。随年龄增长,男性骨量下降,水分率增大;上肢脂肪率减小,躯干脂肪率增大,内脏脂肪等级增大,即脂肪向躯干集中,全身总体脂率增大;下肢肌肉量减少,躯干肌肉量下降,最终导致全身总肌肉量下降。随年龄增长,女性上肢的脂肪率和肌肉量没有明显变化,下肢的脂肪率下降,躯干脂肪率和内脏脂肪等级增大,总体脂率增大;躯干肌肉量下降,总肌肉量下降。男性推定骨量下降的节点是50岁,女性是60岁。男性总肌肉量下降的节点是40岁,女性是50岁。男性、女性身体水分率增加的节点都是60岁,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的节点都是30岁,总脂肪率下降的节点都是60岁,躯干脂肪率增加的节点都是30岁,躯干肌肉量下降的节点都是40岁。研究还发现,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与血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从青年到老年的体成分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Detrimental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declining levels of testosterone. Here, we evaluated the notion that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at give rise to both fat and muscle tissue,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o alter existing body composition in the adult. Transgenic mice with targeted androgen receptor (AR) overexpression in stem cells were employed. Wild-type littermate and AR-transgenic male and female mice were gonadectomized and left untreated for 2 months. After the hypogonadal period, mice were then treated with 5α-dihydrotestosterone (DHT) for 6 weeks. After orchidectomy (ORX), wild-type males have reduced lean mass and increased fat mass compared to shams. DHT treatment was beneficial to partially restore body composition. In wild-type females, ovariectomy (OVX) produced a similar change but there was no improvement with DHT. In targeted AR transgenic mice, DHT treatment increased lean and reduced fat mass to sham levels. In contrast to wild-type females, DHT treatment in female transgenic mice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the increased fat and decreased lean mass changes that result after OVX. Our results show that DHT administration reduces fat mass and increases lean mass in wild-type males but not females, indicating that wild-type females are not as sensitive to androgen treatment. Because both male and female transgenic mice are more responsive than wild-typ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dy composition remains linked to stem cell fate in the adult and that targeted androgen signaling in stem cell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o reverse detrimental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in both se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